摘要:同样从东方甄选离职单干,董宇辉带着团队让“与辉同行”三个月涨粉2000万,顿顿却在首秀后直播间人数从几万跌至几千。
同样从东方甄选离职单干,董宇辉带着团队让“与辉同行”三个月涨粉2000万,顿顿却在首秀后直播间人数从几万跌至几千。
同样喊出“创业”口号,董宇辉能让东方甄选销售额跌近40%,顿顿靠千万红包才勉强留住万人观看。
28岁的顿顿,明明没董宇辉的“命”,却硬要走董宇辉的路,最终连精心组建的70人团队也救不了他。
顿顿的成长轨迹,藏着太多普通人对成功二字的渴望。
农村出身的他,凭苦读考上重点高校,毕业后又挤过新东方“百里挑一”的招聘,成了一名英语讲师。
那时的他,在课堂上意气风发,家长提起他总夸踏实靠谱。
没人能想到,多年后顿顿会把平台给的机会错当成自己的实力。
转折发生在东方甄选转型直播时,作为最早加入的员工,顿顿赶上了“人文带货”的风口。
他不用像其他主播那样大声吆喝,只需捧着诗集,在介绍商品时念一句诗,就能让观众掏腰包买单。
不到两年,他成了“美丽生活号”的顶流,镜头前白衬衫、温声细语的形象,圈了数百万粉丝。
可顺境慢慢冲昏了顿顿的头脑,他开始觉得,“美丽生活号”的成功全是自己的功劳!
他忘了董宇辉曾在自己直播间反复推荐自己的直播间,忘了其他主播是如何拼命,在直播卖货杀出一条路。
更是把运营团队熬夜改文案、选品的付出当成自己的功劳,宣称“美丽生活号”是他一个人做起来的。
在离职前,他甚至在内部会议上说要是他早独立创业,成绩肯定比现在好!
这份心高气傲,为后来的创业埋下了隐患。
而相比之下董宇辉的底气,全靠自己一步步打拼出来。
在进入东方甄选之前,他做了8年英语讲师,从基层教到名师,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控场能力。
直播初期,他也曾对着寥寥几百人讲《论语》,慢慢熬出“知识带货”的特色。
即便火了之后,他也总谦虚的说只是运气好,赶上了平台的转型,团队才是关键。
心气越来越高顿顿,终于跟风董宇辉的脚步,选择从东方甄选离职创业。
但是他不知道董宇辉的“单干”是蓄谋已久,董带走的是磨合了两年的核心团队,还提前和供应链谈好了合作。
而顿顿的创业,更像一场仓促的“赶场”,离职仅两个月,就匆匆组建起70人团队,租下市中心的大办公室。
顿顿甚至在采访里轻描淡写地说“创业挺轻松,下播就有800个品牌方找我”。
熟悉直播行业的人都知道,70人团队意味着什么,每月房租、工资、水电等成本直逼百万。
有同行十分不看好,认为顿顿太冒进了,可顿顿没听进去。
首秀前他发了条短视频,配文“新起点,一起冲”,字里行间都是对复制董宇辉成功的自信。
首秀当天,数据确实给了他信心,销售额1248万,在线人数峰值破5万。
他在镜头前淡定地笑着说“谢谢大家,这只是开始”,可他没注意到,直播间里大多是老粉“情怀下单”,新用户寥寥无几。
而董宇辉“与辉同行”开播时,不仅老粉回归,还吸引了大量新用户,他们信任的是董宇辉多年积累的“温度”。
首秀过后,顿顿的直播间很快显露出“根基不稳”的问题。
他也想复制董宇辉的“知识带货”,却只能生硬地插几句英文,他也想靠“高客单价”走高端路线,却没董宇辉的能力。
网友留言“凭什么买你的”,他却回复“品控不一样”,慢慢耗光了老粉的信任。
为了挽回颓势,顿顿学着董宇辉搞“大促活动”。
双十一前,他的团队提前一周预热,每天发3条短视频引流,还推出“9.9元秒杀”、“千万红包雨”,可效果依然惨淡。
双十一当天,顿顿的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只有1.2万,销售额连首秀的一半都不到。
有观众在弹幕里问“怎么没之前讲得有意思”,他愣了几秒,才勉强笑着说“今天产品多,下次再跟大家聊文学”。
反观董宇辉,“与辉同行”即便不搞大促,在线人数也稳定在几十万。
他总觉得自己是“高富帅”主播,却忘了观众愿意为他停留,是因为当初那个“能聊文学、懂生活”的顿顿。
如今的顿顿,直播间在线人数基本稳定在几千人,70人团队的成本压得他喘不过气。
有老粉劝他“回到之前的风格”,他尝试过几次讲诗,可没讲几句就被“什么时候上链接”的弹幕打断,慢慢也没了兴致。
他走了董宇辉“单干”的路,却没具备董宇辉“支撑这条路”的实力、认知和信任。
顿顿的故事,从来不是“狂妄必遭报应”的爽文,而是给所有想复制别人成功的人提了个醒。
别人的“路”好走,是因为人家在走之前,已经用多年时间打下了“根基”。
董宇辉的“命”,是8年讲师的积累,是对团队的尊重,是对观众的真诚,而顿顿只看到了“单干”的风光,却忽略了背后的底气。
其实,顿顿本可以有另一条路,继续留在东方甄选,做那个“能聊文学、懂生活”的顶流主播。
可他偏要在没准备好的时候,硬走董宇辉的路,最终只能接受“落差”的现实。
来源:云梦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