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抑郁症不再被视为单一疾病。来自荷兰的最新大规模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抑郁症会引发截然不同的身体健康问题:以疲劳和食欲增加为特征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面临2.7倍的糖尿病风险,而以清晨早醒和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的"忧郁性抑郁症"患者则更容易遭受心血管疾病侵袭。
信息来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12054604.htm
抑郁症不再被视为单一疾病。来自荷兰的最新大规模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抑郁症会引发截然不同的身体健康问题:以疲劳和食欲增加为特征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面临2.7倍的糖尿病风险,而以清晨早醒和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的"忧郁性抑郁症"患者则更容易遭受心血管疾病侵袭。
这项为期七年、涉及5794名参与者的研究成果在阿姆斯特丹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大会上公布,为精神医学领域带来了重要启示:治疗抑郁症不能再采用"一刀切"模式,而需要根据症状类型制定个性化的身心健康管理方案。
突破性发现:抑郁症的"双面性"健康风险
研究团队在荷兰肥胖流行病学研究框架内,对近6000名初始健康的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追踪观察。通过详细的症状评估问卷,研究人员识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抑郁症模式,并发现它们与特定疾病风险存在明确关联。
抑郁症对身体的影响取决于其形式:一种类型会加剧糖尿病风险,另一种会增加心脏病风险。研究人员敦促转向精准精神病学,以更好地将心理和身体保健联系起来。图片来源:AI/ScienceDaily.com
北卡罗来纳大学阿姆斯特丹分校的首席研究员尤里·米兰内斯奇博士指出,约8%的参与者在研究期间出现了心脏代谢疾病,但疾病类型与其抑郁症表现密切相关。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医学中将抑郁症视为统一疾病实体的观念。
"非典型/能量相关"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疲劳、睡眠需求增加、食欲旺盛等症状,这类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显著升高。相比之下,"忧郁性"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包括清晨早醒、食欲下降、情绪在早晨时分最为低落,他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研究数据显示,这种风险分化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典型抑郁症患者的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70%,而忧郁性抑郁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了50%。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在另一类疾病的风险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生物机制揭示:不同路径导致不同结果
深入的代谢分析揭示了这种差异化健康风险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体内存在与心脏代谢健康相关的炎症和代谢过程紊乱,这种生物学特征在忧郁性抑郁症患者中并不明显。
这一发现表明,不同类型的抑郁症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影响身体健康。非典型抑郁症可能更多地涉及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和代谢综合征的发展过程,而忧郁性抑郁症则可能通过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发挥作用。
当前的精神医学研究越来越认识到,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影响全身系统的复杂疾病。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交流网络,抑郁症的不同表型可能反映了这些网络中不同环节的功能异常。
精准医学时代的治疗革新
博洛尼亚大学的基亚拉·法布里博士在评论这项研究时强调,抑郁症患者身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重要性不亚于抑郁症本身的治疗。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欧洲地区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在当前6600万基础上增长10%,这使得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变得更加迫切。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学术范畴,它为临床实践指出了新方向。传统的抑郁症治疗主要关注症状缓解,而忽视了不同症状模式可能预示的长期健康风险。现在,临床医生需要在评估抑郁症患者时,不仅要关注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更要识别症状类型,并据此制定包含身体健康监测的综合治疗方案。
对于表现出疲劳、嗜睡、食欲增加等非典型症状的患者,医生应当加强血糖监测、胰岛素敏感性评估,并考虑早期的生活方式干预。而对于出现早醒、食欲下降等忧郁性症状的患者,则应重点关注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血压、胆固醇水平、心电图等指标的定期检查。
米兰内斯奇博士强调,这项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精准精神病学的发展理念。未来的治疗模式需要寻找身心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这意味着精神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心血管科医生之间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患者制定全面的健康管理策略。
随着对抑郁症异质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出现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抑郁症分型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精准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预防相关的身体疾病,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