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小编又精选了25题,来测一测大家的历史功底,题目绝不注水,广度和深度更不会令大家失望——
今天小编又精选了25题,来测一测大家的历史功底,题目绝不注水,广度和深度更不会令大家失望——
答案在后面
1、下面哪一位历史人物不是皇帝?
A、桓温
B、桓玄
C、侯景
D、宇文化及
2、下令废除武庙的是哪位皇帝?
A、宋高宗赵构
B、宋孝宗赵昚
C、明太祖朱元璋
D、明成祖朱棣
3、“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这一震撼历史的政令名言,出自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A、刘宋武帝刘裕
B、冉魏武帝冉闵
C、前秦宣昭帝苻坚
D、汉武帝刘彻
4、以下清代爵位,级别最高的是哪个?
A、固山贝子
B、奉恩镇国公
C、多罗贝勒
D、奉恩辅国公
5、安史之乱后,固守西域四十多年,被后人赞为“铁血郡王”的是?
A、张义潮
B、杨袭古
C、李祎
D、郭昕
6、创下“狗脚朕”、“殴帝三拳”、“陛下反邪”等奇葩典故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高澄
B、高洋
C、桓玄
D、桓温
7、历史上被称为“鸦军”的精锐部队,隶属于哪位名将?
A、史建瑭
B、李克用
C、符存审
D、李存勖
8、“猛安谋克”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创立的核心军事制度?
A、辽朝(契丹)
B、金朝(女真)
C、西夏(党项)
D、元朝(蒙古)
9、巨鹿之战前,项羽是夺了谁的兵权?
A、吕臣
B、陈婴
C、蒲将军
D、宋义
10、下面哪位历史人物死后没有封神?
A、苻坚
B、韩擒虎
C、马超
D、韩信
11、下面哪一个属于恶谥?
A、悼
B、殇
C、愍
D、灵
12、下面哪位皇帝未曾多次为帝?
A、明英宗朱祁镇
B、唐睿宗李旦
C、唐中宗李显
D、北周武帝宇文邕
13、首倡“母壮子少,立子杀母”的是哪位帝王?
A、汉武帝刘彻
B、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C、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D、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14、按照庙号+谥号的原则,该如何称呼杨坚?
A、太祖高皇帝
B、高祖太皇帝
C、高祖文皇帝
D、太祖文皇帝
15、下面哪一位未曾当过“太上皇”?
A、宋孝宗赵昚
B、北齐武成帝高湛
C、明英宗朱祁镇
D、北魏孝文帝拓跋弘
16、羁縻州是哪个朝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制度?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17、把父子之情比作“情欲发泄”,把母子之情比作“容器脱离”的是历史上那位名人?
A、祢衡
B、刘伶
C、山涛
D、孔融
18、“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出自哪位帝王之口?
A、隋炀帝杨广
B、宋文帝刘义隆
C、唐太宗李世民
D、明成祖朱棣
19、“兼爱”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核心思想?
A、墨家
B、医家
C、名家
D、道家
20、自称能“与韩彭竞鞭争先”、“与光武并驱未知鹿死谁手”的是哪位君主?
A、汉赵高祖刘渊
B、后赵明帝石勒
C、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D、前秦宣昭帝苻坚
21、历史上首次把祭祀关羽列入国家祀典的是哪位皇帝?
A、唐玄宗
B、宋徽宗
C、明太祖
D、康熙
22、两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不包括下面的哪一位?
A、赵普
B、曹彬
C、狄青
D、韩世忠
2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是谁?
A、王导
B、刘裕
C、朱元璋
D、孙中山
24、“断袖之癖”这一典故所指代的皇帝是?
A、汉成帝刘骜
B、汉哀帝刘欣
C、汉武帝刘彻
D、汉灵帝刘宏
25、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加强地方监察,在全国划分“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置的监察官员是?
A、州牧
B、刺史
C、郡守
D、太守
答案:
1、解析:
桓温有篡位的打算,但没来得及就死了;其子桓玄倒是称帝了,在位仅三个月就兵败被杀,国号为楚;侯景灭梁后也曾称帝,国号为汉;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当了半年皇帝,国号为许。
2、解析:
唐宋武庙是以文庙为标准,专门用来祭祀历代武将的一套体系,它始于开元十九年唐玄宗设立太公尚父庙,终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废除武成王庙,建关羽庙,共历657年。这期间武庙祭祀名单因统治者对名将的看法不同导致变更频繁,共有大约90多位名将曾入选武庙。
3、解析:
这句话是武悼天王冉闵颁布的“杀胡令”核心内容之一,载于《晋书・卷一百七》。意思是,中国之内,所有敢于使用武器的非汉人皆可杀!另外,他还说了一句经典名言:“尔曹夷狄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乎!”
4、解析:
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分别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前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所以最高的是多罗贝勒。
5、解析:
郭昕是郭子仪之侄,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前往西域任“安西四镇留后”,由于安史之乱,精兵内调,吐蕃又趁机攻占河西,安西与朝廷彻底失去联系,郭昕率万余人与北庭大都护曹令忠(后来德宗赐名李元忠,死于贞元二年)以及后来的杨袭古(贞元七年战死)一起,守护西域
整整42年,直到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攻陷龟兹,郭昕率所部数千唐军死战不退,最终战死沙场,后人钦佩其忠贞劲节,赞他为“铁血郡王”。
6、解析:
高欢长子高澄曾在醉酒后,大骂孝静帝元善见“狗脚朕”,并指使心腹崔季舒殴帝三拳,之后,孝静帝忍无可忍挖地道逃跑,被抓住后被高澄责问:“陛下何意反?”孝静帝反唇相讥:“自古唯闻臣反君,不闻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责我!”
7、解析:
“鸦军”是唐末沙陀族将领李克用麾下的核心精锐部队,因李克用别号“李鸦儿”而得名,其名称与事迹在《新五代史》、《旧唐书》中均有载。
8、解析:
“猛安谋克”是女真在部落联盟时期形成、金朝建立后完善的“军政合一”制度。在女真语中,“猛安”为“千户”之意,“谋克”为“百户”之意。辽朝的核心军事制度是“斡鲁朵”,西夏是“擒生军”与 “铁鹞子”,蒙古则是“怯薛军”与“万户制”。
9、解析:
项梁死后,楚怀王熊心趁机对楚军进行整编,封吕臣为司徒,吕青为令尹,陈婴为柱国,刘邦为武安侯,项羽仅为“长安侯”,食鲁县,并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章邯围巨鹿后,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统领楚军主力,前去援赵。同时,还命项羽为副将,范增任末将,一同前去。结果宋义在安阳驻留四十六天,导致众怒,被项羽趁机砍了脑袋。
10、解析:
苻坚是“瘟疫之神”,韩擒虎是史料佐证与民间认同的“阎罗王”,马超被《正统道藏》列为“七十二阴雷部神将”。
11、解析:
殇、悼、愍都属于平谥。短折不成曰殇、中年早夭曰悼、在国逢艰曰愍,都属于天灾而非人祸;灵属于恶谥,好祭鬼神曰灵,乱而不损曰灵,胡作非为但国家并未因此灭亡。
12、解析:
朱祁镇是因为被瓦剌所俘成了太上皇,又通过“夺门之变”二次登基;李旦和李显则是因为武则天要立傀儡而为帝,李唐复辟后又先后被拥立。
13、解析:
汉武帝晚年杀宠爱的钩弋夫人,立少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此即“杀母留子”,北魏是历史上贯彻这一策略最彻底的王朝。
14、解析:
杨坚的谥号是“文”,庙号是高祖,应称高祖文皇帝。
15、解析:
宋孝宗是因为北伐无望,心灰意冷,禅位于三子赵惇;武成帝高湛是为享乐禅位与幼子高玮,仍然掌权;朱祁镇则是因为被瓦剌所俘,被迫成为太上皇帝。
16、解析:
羁縻州是唐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松散管辖制度,为贞观四年李世民平定东突厥之后所创,“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州刺史……,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
17、解析:
这种话也就南北朝时期那些特立独行、标榜个性张扬的文人能说得出口。建安七子之首,以让梨典故骗得小朋友流口水的孔融,曾在《与祢衡书》里说过这样更惊世骇俗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于子,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将母子之情化作冰冷器物承载关系,将神圣人伦还原为生物本能,孔融绝非什么道德先生。
18、解析:
百姓要是安逸,保不齐会在在家里瞎琢磨事,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做,修水利、垦荒田、筑驰道,既能恢复生产,又能转移注意力……乍一听,这样的话肯定出自昏君之口。其实不然,这句话是李世民的名言,《贞观政要》有载。想不到吧?
19、解析: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儒家是仁、礼,道家是无为而治,名家是控名责实,就是辩论,医家是以人为本。
20、解析:
“与韩彭竞鞭”的典故出自《晋书・石勒载记》,说石勒晚年曾问大臣徐光自己是何等之主?徐光称他“神武筹略迈于高皇(刘邦),雄艺卓荦超绝魏武(曹操)”,石勒却清醒回应:“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21、解析:
《太祖实录》记载,洪武27年,也就是朱元璋在正式废除武庙之后的第5年,在南京鸡鸣山建立关羽祠庙,这是历史上由中央王朝建立关羽专庙的第一次。之后,朱元璋又首次把祭祀关羽列入国家祀典,同时把关羽庙与历代帝王庙及功臣庙、城隍庙等并列为“十庙”。
22、解析: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赵匡胤所设,而是宋理宗在宝庆二年效仿汉唐功臣阁,画二十四功臣于昭勋阁内,而得名。这二十四人分别是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绝大部分都是文臣,武将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及韩世忠五人。
23、解析:
不用怀疑就是朱元璋,他在北伐时,《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中有一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原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所以这句帅气的口号是朱元璋最先提出的,当然发明权是归宋濂还是老朱就不好说了。
24、解析:
以上四位都喜欢宠,武帝与韩嫣,成帝和张放,灵帝与蹇硕,但汉哀帝和董贤的故事最为著名,就是因为“断袖之癖”的典故。《汉书・董贤传》记载,一次午休时,哀帝先睡醒,发现自己的衣袖被董贤压在身下,为避免惊醒“爱妃”,竟抽出佩剑将自己衣袖斩断——这一细节被后世概括为“断袖之癖”。
25、解析: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设十三州部,每州置刺史一人,职责为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主要监察地方太守、王侯等官员的不法行为;州牧是东汉后期为加强地方军事权而改设的官职,权力远大于刺史;郡守是战国时出现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太守是汉景帝时由郡守改名而来,皆非监察官。
这次大家做对了几道?
来源:白马过隙弹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