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社经营不景气让她丢了工作,反倒逼出了她的闯劲——揣着攒下的积蓄,她考上北京广播学院进修,一门心思想往电视行业钻。
提起王小丫,不少中老年朋友都记得《开心辞典》里那个笑容甜美的女主持人。
当年她握着话筒问出“请听题”的模样,可是荧屏上的一道亮色。
如今57岁的她早已淡出央视舞台,没了聚光灯的加持,活成了街坊邻里般的普通大妈。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大凉山的群山里,父亲是宣传干部,母亲是知识分子,家里的文化氛围让她从小就爱读书。
高考时差几分没考上中文系,被川大经济系录取,父亲开导她“学经济也能当记者”,这话成了她人生的重要指引。
大学时她就爱写文章,还拿过散文奖,毕业后顺理成章进了经济报社当记者,一干就是六年。
要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或许她会成为一名资深财经记者,可命运偏在此时拐了弯。
报社经营不景气让她丢了工作,反倒逼出了她的闯劲——揣着攒下的积蓄,她考上北京广播学院进修,一门心思想往电视行业钻。
也就是在川大进修准备转型的那段日子,她遇到了第一任丈夫吕成功。
吕成功当时是川大化学系毕业留校的辅导老师,带王小丫所在的进修班。这人不只是专业扎实,还会乐器、爱运动,算是个多才多艺的“全才”。
王小丫请教问题时,他总能用几个实在案例把复杂概念讲明白,一来二去,两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1994年王小丫毕业,两人在川大的教师楼里办了场简单婚礼,全部家当就一万多块,买完家电几乎见底,可小日子过得踏实温馨,吕成功知道她爱吃水果,再贵的新鲜果子都舍得买。
1995年吕成功被派去德阳科技扶贫,周末才能回成都;一年后他回来,竟说要辞职下海经商,还跟王小丫保证“最多三年就成功”。
巧合的是,王小丫也不甘心困在地方报社,1996年考上北广研修班,成了“北漂”,临走前两人开玩笑:谁先成功,另一个就去当“家属”。
可现实哪有玩笑轻松。吕成功在成都把生意越做越大,从个体户做成了集团公司;王小丫在北京挤地下室,跑采访、录节目连轴转,凭着一股拼劲闯进了央视。
2000年《开心辞典》一开播,她火遍全国,可夫妻俩的感情却在距离里磨淡了。
那年吕成功的公司办成立庆典,盼着她以董事长夫人身份回来,可她忙着采访根本走不开,电话里吵了一架后,两人连着几天没联系,裂痕就此埋下。
2001年吕成功来北京出差,在夜色里跟她说了分手,王小丫没哭没闹,默默点了头——两个都要强的人,谁也不肯为对方停下脚步,聚少离多的婚姻早就没了温度。
这段婚姻里,两人一门心思拼事业,连生孩子的事都没来得及提,后来王小丫回忆起这段日子,也只淡淡说“那时候太拼了,没顾上”。
离婚后王小丫把所有精力扑在工作上,主持《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开学第一课》,成了央视的“台柱子”。
可高强度的工作也悄悄啃着她的身体,2006年就查出肾积水,不得不休养了几个月。也就是在这段起起落落的日子里,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一位低调的江苏籍高干,两人经朋友介绍认识。
这位先生比王小丫年长些,非常成熟稳重。
2016年王小丫在节目现场突然晕倒,查出严重肾病,医生说是长期熬夜、三餐不定熬出来的,住院那段时间,他每天煲汤送去,推掉工作陪着治疗。
这份踏实的陪伴打动了她,2009年两人悄悄领了证,连婚礼都没办,把准备份子钱的钱换成树苗,种在了王小丫的家乡凉山,如今那些树都长成了树林。
婚后丈夫从不说“你该生孩子、该顾家”,只劝她“身体好才是真的好”,2016年底主持完跨年直播,王小丫彻底淡出荧幕,专心养病。
有人说她“光速离职”太可惜,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时身体已经扛不住了——央视竞争多激烈啊,别说怀孕生子歇半年,就是请假几周,位置都可能被新人顶了,可她连带病工作的力气都没了。
离开聚光灯的王小丫,活成了真正的“普通人”。
去年有网友在顺义的农场碰到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围裙摘草莓,素面朝天,脸上带着笑,身边的丈夫帮她提着袋子,跟寻常夫妻没两样。
这些年她胖了些,皮肤也松了,有人说“女神变大妈”,可她根本不在乎。
现在的她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跟着营养师学做营养餐,每天早起慢跑,闲了就画画、练书法,还当起了《回家吃饭》节目的总导演,在幕后做自己喜欢的内容。
她最上心的是公益,回大凉山建希望图书馆,亲自教孩子们认字,还参与“乡村教师赋能计划”,用自己的本事帮家乡办教育。
2024年,她出版了新书《向光而行》,里面全是她对人生的感悟。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两婚未孕”,王小丫从没正面解释过。
有人说跟她的肾病有关,毕竟肾病患者生孩子风险大;也有人说她是被央视的竞争吓怕了,怕一怀孕就丢了事业。
想想也是,年轻时她在聚光灯下亮过,为梦想拼过;中年时遇着良人,在病痛里扛过;如今能睡整觉,能在农场打折买草莓,能靠公益帮到人,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或许就是最好的。
来源:肆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