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南京,刚刚经历了几轮权力更替,国民政府在蒋中正的掌控下逐渐稳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2年春,南京。
一张黑白婚纱照悄悄传开。
照片上,男人穿着笔挺军装,神情紧绷,像是在思考什么大事。
女人身着洁白婚纱,手捧鲜花,眼中带着一丝羞涩,也有一种从容。
这不是普通的新婚照。
照片中的人,一个叫陈诚,另一个,是谭祥。
当时的南京,刚刚经历了几轮权力更替,国民政府在蒋中正的掌控下逐渐稳固。
军政高层之间的关系,既微妙又复杂。
而这桩婚事,也并不像照片里看上去那么简单。
谭祥的背景不简单。
她的父亲谭延闿,是清末进士,做过湖南督军,后来还当上了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
家学渊源深厚,书法造诣也极高,和宋家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那会儿,谭延闿认了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做干妈,按辈分算,谭祥就是宋美龄的“干女儿”。
而陈诚呢,出身浙江青田,家境清贫,父亲是个小学校长。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就让他多干农活锻炼身体。
说起来,他身上那股子倔劲,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读书时家里供不起,他自己编了个理由,说是出去做生意,其实是去考省立师范。
后来考上了,也就一脚踏进了知识分子的门槛。
可当老师不是他的归宿。1919年,他想报考保定军官学校,结果因为身高太矮、成绩也差,被刷下来了。
后来托了朋友杜志远的关系,好不容易才进了校门。
再后来,辗转到黄埔军校,成了蒋中正的得力干将。
可这时候的陈诚,已经有家室了。
他的原配叫吴瞬莲,是同学的妹妹,婚后感情淡淡的。
陈诚一心扑在军旅上,夫妻俩聚少离多。
后来宋美龄出面,亲自把谭祥介绍给了他。
这事儿表面上是撮合婚姻,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布局。
宋美龄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到底,是为了稳住陈诚。
那会儿的蒋中正,对陈诚不是完全放心。
他早年跟邓演达走得很近,而邓,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
蒋中正担心陈诚将来站错队,就想通过婚姻把他“牢牢绑住”。
胡宗南是蒋的嫡系,宋美龄不担心他。
可陈诚,得下点功夫。
谭祥长得好,家世好,性格稳重。
陈诚见了她之后,倒是真心喜欢。
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感情不错,很快就决定结婚。
婚礼简朴但隆重,蒋中正和宋美龄都出席了。
那张婚纱照,就是在这时候拍的。
婚后,谭祥生了六个孩子,四子两女。
大儿子陈履安读的是麻省理工,后来还在台湾政界露过面。
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是博士出身。
四个男孩,一个比一个出色。
日子过得很紧凑,但也很稳当。
谭祥不是那种热衷社交的名媛,她更像是一个稳稳站在家门口的女人。
她把家管得井井有条,孩子一个个培养出来,丈夫出门打仗、办事、升迁,她都不多问,只默默地支持。
家里的老照片里,她总是站在陈诚身边,安静地笑着。
可别以为陈诚就此忘了吴瞬莲。
离婚时,他把老家的房子全留给了她,还定期寄生活费。1950年前后,陈诚离开大陆的时候,还特别交代人把吴瞬莲也带走了。
她在台湾活到了1978年,安稳地走完了后半生。
两段婚姻,虽有悲欢,也算有始有终。
陈诚在台湾的地位不低。
做过“行政院副院长”,还主持过不少民生事务。
可他并不善于搞关系,在政坛始终低调。
有人说他是“国民党里最不像政客的政客”。
不张扬,不迎合,一门心思做事。
1965年夏天,陈诚因病去世,享年67岁。
蒋中正亲自出席葬礼,还为他题了词。
那场葬礼,规格很高,很多老黄埔的人都来了。
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站在灵堂边的谭祥。
她穿着一身黑衣,神情平静,眼圈却红了。
那之后,她一个人继续照顾孩子。
后来,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她才慢慢退下来。1989年,她在台北病逝,终年83岁。
晚年生活清淡,但很安稳。
她的骨灰,安放在陈诚身边。
1993年,陈诚的遗体被火化,骨灰移到了高雄佛光寺的灵骨塔。
那是他生前的愿望。
他的几个儿子亲自办理,仪式不大,但很庄重。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蒋中正的干将”。
参考资料:
朱宗震,《黄埔军校将帅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陈履安口述,王蕴智整理,《我的父亲陈诚》,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宋美龄,《宋美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
蒋中正,《蒋中正日记(1929-193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编号:KK006-1
李敖,《蒋家王朝》,远流出版,1993年
来源:衍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