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蒲城县兴镇余兴村村民李顺学准时上岗。像往常一样,他开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地驶向村里的综合服务社——那座白墙灰瓦的单层小楼,正门上“第一书记工作室”的牌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孙新凱(右)正在余兴村综合服务社帮村民装卸农资 记者 贾维 摄
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实习记者 任百舸
5月13日,蒲城县兴镇余兴村村民李顺学准时上岗。像往常一样,他开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地驶向村里的综合服务社——那座白墙灰瓦的单层小楼,正门上“第一书记工作室”的牌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不远处的麦地里,驻村第一书记孙新凱正在田间忙活,麦芒划过他黝黑的手臂,留下一道淡红的印记。四年前,那个背着双肩包走进村里的“白面书生”,如今,早已蜕变成了“黑脸村夫”。而故事的开头,藏着一场“叛逆”的抉择。
报到!余兴村里有“新”事
336公里。
如今,孙新凱依旧清晰记得,第一次在手机地图APP上搜索汉中市洋县到渭南市蒲城县供销联社的距离。
2019年,汉中小伙孙新凱脱下心爱的军装。20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蒲城县供销联社。从此,他便与蒲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工作一年后,单位包联的兴镇余兴村驻村书记空缺,急需“懂农业、能吃苦”的干部,孙新凱得知后踊跃报名。单位领导劝他:“你一个新人,还在蒲城没扎根,去村里工作能行吗?”孙新凱拍着胸脯说:“能行,保证完成任务!”
彼时,他刚新婚不久,新房的喜字还未褪色。接到通知那天,妻子支持他的决定,默默帮他收拾行李,并叮嘱他,到了村上好好干。
“又来个镀金干部!”当29岁的孙新凱意气风发地踏进余兴村时,村头老槐树下的议论声比瑟瑟的秋风还凉。当晚,孙新凱坐在村委会旧宿舍的硬板床上,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仗,先让村民知道,我不是来‘镀金’的。”
来啦!“流动供销致富车”进村
驻村首月,孙新凱跑遍余兴村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走访了600户2460人,民情日记上记满了“痛点”:年龄大了找个活比登天还难;玉米种子贵还不出苗;快递到镇不到村,取趟快递往返就得10来公里……
2022年初,村里一个村民因为取快递出了车祸,导致锁骨骨折,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孙新凱。于是,他揣着公章在县供销社和镇政府间来回跑。
当年的8月2日,当第一辆喷绘了“打通农村物流快递微循环、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百米”标识的电动三轮车驶进村委会时,司机也叹服地说:“‘流动供销致富车’有了!孙书记,你还真能磨。”
在县供销联社支持下,孙新凱以供销系统村级经营服务网点为依托,盘活村民闲置住宅,成立蒲城供销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工作室”,创新构建“2211”服务模式:群众“三事”工作服务室和实用科技咨询室2个工作室;绿色农资展示厅和物流快递服务厅2个厅;开展“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土地全程托管服务,建立科技示范田1块;与村民合作开展大棚果蔬全程技术托管服务和直播带货帮销服务,建立增收致富棚1座,筑起了“供销”书记为农服务“最后一百米”的“红色驿站”。
村民李顺学和梁凤杯也因此特招“上岗”,分别参与到乡村寄递物流收发和农资配送服务中来,并以帮扶公益性岗位的形式为他们提供收入。
三年多来,孙新凱带领马靖云、朱亮两位工作队员为村民配送优质、低价、绿色帮扶农资324吨,帮村民节省资金8.5万余元;开展快递进村、义务收发服务,解决快递到镇不到村难题,累计为村民收发快递近12万件。
下地!“泥腿子”书记“慧”种田
不当“农民”咋能帮农民?
村东头的11亩试验田是孙新凱的“秘密基地”。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锄头出门,笔记本里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玉米喜氮,钾次之、磷最少……村民路过时,总看见他蹲在田里,裤腿卷得老高,裤子沾着泥点,活脱脱一个“老把式”。
为农民提供农资,既要把好价格关,更要把好质量关。对于农资化肥的质量、农技培训的新技术,孙新凱都会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效果良好后才推广给农户。
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杨忠厚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大批量买农资还要到县城,如今从村综合服务社拿货,每袋省下15元不说,还能享受到‘外卖’一样的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农资便能直达田间。化肥效果也是没得说,单产比以往提高了好几倍。”说起孙书记办的“漂亮事”,杨忠厚越说越带劲。
让村民印象深刻的,还有2024年8月的那件事。那天,村民姚军利手足无措地跑到“第一书记工作室”找孙新凱,说他的孙子趁他不注意,把他攒了几年的2万多元充了网络游戏。考虑到农户家庭维权不易,孙新凱果断接下了这桩难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一次次打电话沟通,一遍遍提供举证材料,不厌其烦地说明情况,游戏公司拟退回的金额也从3000多元提升到了1.4万元。
为表感谢,姚军利把一面锦旗送到了孙新凱手中。村民纷纷感叹:“以前觉得孙书记是‘花架子’,现在知道错喽!”
上岗!直播棚里藏着“新课题”
记者采访的当天,孙新凱在田间地头早早调整好手机支架,衬衣后背早已洇出汗渍,他对着屏幕反复练习,却总也学不会网红主播那种夸张的语调,屏幕上只映出他晒得黝黑的脸——这是他第7次直播,只卖出2单西红柿。
“孙书记,要不咱算了吧?”村主任梁军锋递来热茶时劝道。孙新凱反复回放直播录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问题:介绍生涩、场景单一、缺少互动……短暂的流量冷遇,挡不住他俯身实干的劲头。
“农产品进城的路,比想象中多几个弯道。但只要有人在走,荒草里也能蹚出新路。”孙新凱告诉记者,他计划去学短视频制作、学直播带货,总要把这个“新课题”攻克下来,让群众多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村口的老槐树下,大家又在念叨:“谁说孙书记是来镀金的?他干的可全是实事!”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他晒黑的脸上撒下一片光斑,远处传来快递站的喧闹声,还有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
1300多个日夜过去,质疑声早已消散。此刻,他的根,早已和这片土地紧紧缠在了一起。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的考卷上,没有“惊天动地”的标准答案,却处处都是“细水长流”的民生答卷。当新婚燕尔的誓言融入乡村振兴的承诺,他用快递单换信任,用试验田育希望……他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换来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乡村振兴的征途中,伴随着无数个“孙新凱”的青春与乡村的脉搏同频共振,那些被揉进泥土的热忱,终将长成蔽日浓荫,托举起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参天巨树。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