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饭后打嗝、口臭、胃胀气,这些看似小毛病,有些人一开始不当回事儿,“可能是吃多了”“没休息好”,再不济就是一句“老胃病犯了”。
饭后打嗝、口臭、胃胀气,这些看似小毛病,有些人一开始不当回事儿,“可能是吃多了”“没休息好”,再不济就是一句“老胃病犯了”。
可真要是老犯、反复犯,还真就不能光赖胃不争气。背后那点“说不出口的脏东西”——幽门螺杆菌,可能早就悄悄住进了胃里,打地铺、称大王,连声招呼都不打一个。
这玩意儿名字听着绕嘴,其实就是一种能在胃酸里蹦跶的细菌,别看它个头小,脾气不小,能把人折腾得七荤八素的。
更吓人的是,它不是“胃不好”的结果,而是“胃越来越不好”的开始。研究已经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一级致癌因素,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人嘴上说着“我没啥症状”,心里却总觉得不对劲。其实,身体里有了幽门螺杆菌,很多时候不是肚子疼得打滚,而是一些看似“不搭界”的小反常,一个不小心就被忽略了。
一个中年大哥,三天两头口臭,老婆直嚷嚷不让亲嘴,他自己还不当回事儿,说是“火气大”。
直到做了个呼气检查(就是吹口气那种),才发现胃里早被幽门螺杆菌霸占了地盘。原来那股“火气”,是细菌在胃里开派对了。
有人可能会问,一种细菌,能有多大能耐?这就得从它的“六宗罪”说起。
第一,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反复口臭。很多人以为口臭是牙齿没刷干净,结果刷了牙、嚼了口香糖,味儿还是不走。
其实这股味儿不是从嘴里来的,是从胃里翻上来的。幽门螺杆菌在胃里搅和,它代谢出的氨类物质,会顺着食管往上飘,嘴一张,就成了“行走的臭味制造机”。
第二种异常,是饭后不消化,胃胀气打嗝不停。很多人以为是吃撑了,其实是胃的消化功能被干扰了。
幽门螺杆菌就像个捣蛋鬼,它会刺激胃黏膜发炎、水肿,胃液也不听使唤了,食物一滞留,就开始发酵,打嗝、胀气、嗳酸水,全来了。
有个大姐,每次吃完饭都觉得像吞了个气球,肚子鼓鼓的,连裤腰都得松开一扣。她以为是年纪大了、代谢慢了,结果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
科学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消化不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人群,而且越拖越难受。
第三个表现有点“藏得深”——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不是减肥计划成功了,是胃功能真不行了,吃进去的东西吸收不了,身体该拿的不拿,该用的不用。
人就像气球漏了气,慢慢地瘪下去。要是这个时候还不当回事,那可真是“瘦得不明不白,病得不清不楚”。
第四种异常让人没想到:皮肤变差、爱长痘。这不是青春期返场,而是身体在发信号。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会影响到肠道菌群,肠道一乱,毒素积压,皮肤就开始“背锅”。
脸上出油、冒痘、暗沉,一套组合拳下来,护肤品都救不了。这种“胃火引脸灾”的现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说到第五种,就得提提贫血和缺维生素了。幽门螺杆菌不仅抢地盘还抢营养,它会干扰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尤其是女性,表现得更明显。
明明吃得不少,脸却越来越白、越来越黄,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维生素B12缺乏的比例可达30%以上,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数据。
第六种异常,是最让人后怕的:胃部隐痛、夜间疼痛明显,甚至便中带血。这时候很多人才慌了神,开始四处求医问药。
其实,这些症状可能已经提示胃黏膜发生了更深层次的破坏,甚至是胃溃疡、胃出血。长此以往,如果不加干预,极少数人群中可能发展为胃癌。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得到了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有个老伯,年轻时干过销售,饭局酒局不断,胃一直就不太好。
这些年吃点东西就开始胃疼,有时还带血。他总以为是“老胃病”,直到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才知道,这不是老毛病,是“新问题”。
其实,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说出来也挺让人无奈。主要是口口相传,筷子混用、共喝一碗汤,甚至亲亲嘴巴,也可能传染。
家里要是有一人感染,家庭成员被传染的几率也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反复治疗不见效,其实是“你刚好,他又感染你,你再好,他又传回去”,就像个家庭循环。
那是不是人人都得查、都得治?这得分情况说。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中指出,以下人群建议检测和管理幽门螺杆菌:有胃病史、家族中有胃癌患者、长期胃不适、频繁口臭的人群。
但如果是无症状感染者,且无高风险因素,可以先观察,定期复查。
说到底,幽门螺杆菌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胃病终结者”,但它确实是个“慢性捣乱分子”。很多时候,身体给出的信号不是惊天动地的大病,而是点点滴滴的小异常。
只不过这些异常藏得深、来得慢,容易被“年纪”“压力”“饮食”这些借口打发了。
想要对付它,也不是非得靠什么高科技。讲卫生、分餐制、勤洗手、少吃生冷、注意饮食规律,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智慧”,就是最好的防线。
再加上定期体检、合理安排作息,身体自然就有底气把这些“胃里闹事的”请出门。身体是个很实诚的东西,它不会突然背叛,只会默默提醒。只要愿意听它说话,很多病,根本就不会发生。
有时候,治病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谁先停下脚步。胃里那点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真的能悄悄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别等到吃不下、瘦一圈、脸色黄了,才想起来“是不是该查查幽门螺杆菌”。
它不挑人,不看年纪,不分高低贵贱,谁不注意,谁就容易中招。要说有什么秘诀,那就是——胃好,人才有底气去生活;胃差,连笑都笑不痛快。
别让胃里的小细菌,偷走了生活的大满足。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意见(2022年版)[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6): 337-345.
[2]王建国, 李建军, 曹文丽, 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0): 1456-1459.
[3]张丽娟, 刘志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症状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21, 28(5): 621-623.
来源:张大夫健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