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医学中,“瘀”是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指血液在体内不流畅或停积凝结的状态,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进而形成瘀;二是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直接形成瘀。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 吴秋玲
很多人被中医诊断为“瘀血证”,瘀血是什么,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瘀血?其实,两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就可以初步了解自身状况。
在中医学中,“瘀”是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指血液在体内不流畅或停积凝结的状态,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进而形成瘀;二是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直接形成瘀。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还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造成疼痛、出血、经脉不通,脏腑发生癥积(指腹内包块),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床表现受瘀阻部位影响。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胞宫,可见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发紫成块或经血不止。
用以下两个方法就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这种病理产物。1.看舌底。舌下静脉可直接反映全身气血运行状态。张开嘴,向上卷起舌尖,露出舌底部位,观察两根舌下静脉。静脉颜色淡紫,粗细适中,无明显分叉或怒张,就是健康状态;若静脉颜色深紫或青黑,血管怒张、迂曲、分叉多,则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需要提醒的是,该检查最好在自然光下进行,观察前避免饮用有色饮料或刷牙刮舌。2.查痛点。中医有“不通则痛”的理论,瘀血阻塞经络,气血无法顺畅流通,就会引发疼痛。瘀血导致的疼痛有鲜明特点:疼痛总是在同一个地方,不会游走不定;多为刺痛,像针扎或锥刺一样的感觉;疼痛感会在夜间更明显,这是因为夜间血行更慢,会加重瘀阻;身体局部可能会触摸到硬块或条索状物。
若自测发现可能存在瘀血问题,不必过度紧张,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1.适度运动。每天做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2.饮食调理。适量食用山楂、玫瑰花、黑木耳等活血食材。3.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4.情绪管理。气行则血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影响气血运行。5.温水泡脚。每晚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20分钟,促进末梢血液循环。特别提醒,若自测结果为瘀血,并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切勿自行用活血药物。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