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再起波澜,菲律宾为何屡屡挑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14:07 1

摘要:10 月的南海,受强热带风暴外围环流影响,海面风浪持续升级,浪高普遍达到 2.5 至 3 米,船只航行时需频繁调整航向以抵御侧风冲击。就在这样的海域环境下,菲律宾选择在中国国庆假期期间发起新一轮海域行动,引发区域局势关注。

10 月的南海,受强热带风暴外围环流影响,海面风浪持续升级,浪高普遍达到 2.5 至 3 米,船只航行时需频繁调整航向以抵御侧风冲击。就在这样的海域环境下,菲律宾选择在中国国庆假期期间发起新一轮海域行动,引发区域局势关注。

据菲律宾《马尼拉公报》10 月 8 日头版报道,当地时间 10 月 7 日中午 12 时 15 分,菲律宾巴拉望岛普林塞萨港码头,5 艘涂着白色船身、印有蓝色 “菲律宾海警” 标识的执法船(编号分别为 BRP 2507、BRP 2510 等)与 3 艘改装渔政船依次驶离港口,船头朝向东北方向的黄岩岛海域,船载雷达持续旋转扫描周边海域。每艘船上均配备了 2 至 3 名瞭望员,手持高倍望远镜监测远处海面动态,部分船只甲板上还堆放着救生筏与应急物资。​

几乎同一时间,菲律宾吕宋岛八打雁港也有船只出动。4 艘搭载了 “卫星通信设备” 的渔政船从这里出发,沿着苏禄海航线驶向南沙群岛仙宾礁一带,船上还搭载了多名自称 “海洋研究人员” 的人员,携带水下探测设备。截至 7 日午夜 23 时 40 分,通过中国海警卫星监控系统可见,菲方船只已分别出现在美济礁西南约 22 海里、仁爱礁东南 18 海里、信义礁东北 15 海里的海域,形成 “多点分布” 态势。​

菲律宾《星报》援引匿名军方人士的话称,此次行动采用 “多点开花” 战术,目的是分散中方海上力量注意力,试图在某一方向突破中方管控线。但从实际进展来看,这一企图并未达成。​

中方布防:海上钢铁长城的全域覆盖​

面对菲方的战术安排,中国海警早已依托南海常态化巡逻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监控与拦截体系。通过船舶信息网站 VesselFinder 的实时数据与中国海警公开通报可知,仅在黄岩岛周边 20 海里范围内,中方就部署了至少 9 艘执法舰艇,包括 3 艘 3000 吨级海警船(舷号 2501、2502、2506)、4 艘 1000 吨级巡逻船以及 2 艘搭载了直升机平台的综合执法船。​

这些舰艇采用 “环形部署” 策略:3000 吨级海警船位于黄岩岛领海基线外 5 海里处,形成第一道拦截线;1000 吨级巡逻船则在领海基线附近巡航,负责近距离监控;综合执法船则在更外围海域游弋,随时准备支援各方向。每艘船之间保持 3 至 5 海里的距离,通过甚高频无线电保持实时通信,共享目标船只动态信息。​

在南沙群岛方向,防御部署同样严密。仁爱礁附近海域,5 艘中国海警船(舷号 3301、3302 等)呈 “楔形阵” 分布,重点监控靠近礁盘的外来船只;美济礁周边,3 艘执法船与岛上驻守人员形成 “海陆联动”,岛上的监控摄像头可覆盖周边 12 海里海域,一旦发现异常船只,能在 3 分钟内将信息传递给海上巡逻船;仙宾礁一带,2 艘搭载了高速执法艇的海警船则负责快速反应,执法艇最高航速可达 40 节,能在短时间内抵达目标海域。​

此外,在菲方非法占据的中业岛周边,中国海警还部署了 3 艘执法船执行常态化警戒任务,船只每天沿中业岛 12 海里线巡航 2 次,记录岛上菲方人员与设施动态,确保中方对周边海域的有效管控。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部署,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海上 “钢铁长城”。​

当地时间 10 月 8 日凌晨 4 时 20 分,菲方 3 艘海警船(BRP 2507、BRP 2510 及 1 艘渔政船)试图从黄岩岛东北方向靠近领海基线,当时海面能见度约 5 海里,伴有零星降雨。中国海警 2501 舰率先通过甚高频向菲方船只喊话,要求其遵守中国法律,远离黄岩岛领海范围。在菲方船只未回应并继续前进的情况下,2501 舰与赶来支援的 2502 舰采取 “平行航行” 方式,在菲方船只前方 1 海里处形成拦截线。​

最终,菲方船只在距离黄岩岛领海基线还有 2.3 海里时停下,停留约 40 分钟后缓缓转向撤离,未能进入中方领海范围。中国海警在当天上午 9 时的通报中指出,此次行动依法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海域秩序,全过程保持专业克制,未发生肢体冲突。​

战略克制:“温水煮蛙” 背后的深层逻辑​

面对菲律宾近年来频繁的海域挑衅,中国始终保持高度战略定力,采取 “有理、有利、有节” 的应对方式,其中 “黄岩岛海洋生态保护区” 的设立就是典型举措。2025 年 9 月 15 日,中国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公告,将黄岩岛及周边 200 海里海域划定为 “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明确禁止在区内开展填海造岛、大规模捕捞等活动,仅允许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监测与保护工作。​

这一决策看似 “温和”,实则蕴含多重战略考量。从国际舆论层面来看,生态保护议题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了部分国家对中方 “扩张” 的无端指责,占据道义高地。中国生态环境部在公告解读中提到,保护区的设立是为了保护黄岩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渔业资源,仅涉及生态管理,不改变黄岩岛的主权归属与海域管控原则。​

从行动灵活性来看,这一安排为中方保留了后续调整空间。多位海洋战略研究专家在接受《中国海洋报》采访时表示,生态保护区的划定是 “动态管理”,一旦菲律宾拉拢外部势力介入、或采取更激进的挑衅行动(如在黄岩岛周边修建设施、派遣军事船只),中方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与《领海及毗连区法》,迅速调整管控措施,包括加强巡逻力度、限制外来船只进入范围等,甚至可在必要时启动填海造岛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 “温水煮蛙” 式的反制策略,既维护了地区局势稳定,又持续巩固中方对黄岩岛的实际管控。观察可见,中方海警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避免直接开火,主要通过喊话、航线拦截、法律警示等非暴力方式应对;即便在 2024 年两次菲方船只故意碰撞中方船只的事件中,中方也仅采取 “驱离” 措施,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此外,中方在南海开展的军事演习也多以 “反恐、搜救、护航” 为主题,保持针对性与克制性,避免局势升级。​

菲方动因:多重因素交织的挑衅逻辑​

尽管菲律宾在黄岩岛方向多次受挫 ——2024 年 6 月曾出现过菲方渔政船因燃油耗尽、在中方海警船协助下才脱离困境的 “举白旗” 事件(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曾隐晦报道),但其挑衅行动仍未停止,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

国内政治压力的转移是首要动因。当前马科斯政府面临严峻的民生挑战:菲律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该国通货膨胀率达 6.8%,创近 3 年新高,大米、食用油等基本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12.3%;首都马尼拉的失业率升至 8.2%,青年失业问题尤为突出。更严重的是,9 月中旬曝光的 “防洪工程腐败案” 引发民众大规模抗议,马尼拉市议会已收到超过 5 万份要求彻查的请愿书,执政联盟在国会的支持率从年初的 65% 降至 42%。​

在此背景下,马科斯政府试图通过炒作 “南海议题” 转移公众注意力。10 月 6 日,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刻意强调 “黄岩岛是菲律宾领土”,呼吁民众 “团结起来保护海域权益”;菲律宾教育部甚至在 10 月 7 日当天,组织全国中小学开展 “南海主权教育” 主题活动,通过播放宣传片、绘制 “包含黄岩岛的菲律宾地图” 等方式,强化民众对这一议题的关注。这种 “对外议题对内转化” 的策略,成为政府缓解执政压力的手段。​

外部势力的影响也助长了菲方的冒险心态。近年来,菲律宾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合作持续深化。根据 2024 年修订的《美菲强化防务合作协议》(EDCA),美军新增了 5 个在菲军事基地的使用权,其中位于吕宋岛北部的卡米洛・奥西亚斯基地距离黄岩岛仅约 500 公里,基地内已部署 “爱国者” 防空导弹系统与 “海马斯” 火箭炮;2025 年 8 月,菲律宾还从韩国引进 2 艘 “仁川级” 护卫舰,从日本接收 4 艘二手巡逻艇,大幅提升海上军事力量。​

但外部支持的 “虚与实” 存在明显差距。在此次菲方行动期间,美军 “里根” 号航母战斗群虽在南海东部海域活动,距离黄岩岛约 200 海里,但始终未靠近冲突区域,仅通过卫星对海域动态进行监测。菲律宾《每日论坛报》援引前海军司令亚历山大・帕马的话批评称,“美国的支持更多停留在口头,当菲方需要实际协助时,他们总是保持距离”,这种 “口惠而实不至” 的局面,让菲方在海域行动中陷入尴尬。​

战略误判与恐惧是另一重要因素。菲律宾对中国在黄岩岛的战略意图存在严重误判:中方设立海洋生态保护区后,菲军方担忧中国会像在美济礁、永暑礁那样,在黄岩岛开展填海造岛工程,修建机场、雷达站等军事设施。菲律宾国防部长吉尔伯特・特奥多罗在 9 月的国会听证会上直言,“黄岩岛距离吕宋岛仅 200 公里,一旦中方在此部署军事力量,菲首都马尼拉与苏比克湾海军基地都将处于中方监控范围,国家安全将面临‘直接威胁’”。这种担忧促使菲方频繁采取 “预防性” 挑衅,试图阻止中方可能的行动。​

经济悖论:挑衅与利益的矛盾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的海域挑衅行动,与其自身经济利益存在显著矛盾,形成 “行动与利益” 的悖论。​

从贸易层面来看,中国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最重要的市场。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 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 719 亿美元,占菲律宾全年外贸总额的 18.7%;菲律宾出口的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有 42% 销往中国,年出口额超过 28 亿美元;镍矿、铜矿等资源性产品,更是有 65% 依赖中国市场,仅 2023 年菲律宾就向中国出口了 1200 万吨镍矿,占中国镍矿进口总量的 35%。这些贸易往来直接支撑了菲律宾约 50 万个就业岗位,涉及农业、矿业、物流等多个领域。​

海域对峙还对菲律宾渔业造成直接冲击。黄岩岛海域是菲律宾渔民的传统渔场,历史上每天有超过 800 艘菲方渔船在该海域作业,日均捕捞量约 500 吨,其中 80% 的渔获会销往马尼拉海鲜市场。但自 2024 年以来,受海域对峙影响,菲方渔船进入黄岩岛海域的数量锐减至每天不足 100 艘,且需在中方指定的临时作业区活动,日均捕捞量降至 80 吨左右。菲律宾渔业协会会长佩德罗・桑托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渔民每天损失超过 300 万比索(约合人民币 37 万元),已有约 2000 名渔民因无鱼可捕被迫转行”。​

这种经济损失还传导至相关产业。菲律宾香蕉出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菲律宾对中国香蕉出口量同比下降 15%,主要原因是海域运输延误与中方检疫检查加强;马尼拉港的水果仓储企业也面临库存积压问题,9 月香蕉滞销量达 1.2 万吨,部分企业已申请政府补贴。​

尽管如此,菲律宾政府仍未调整相关政策。10 月 8 日,菲律宾农业部还宣布将 “加强对中国出口水果的检疫标准”,试图通过贸易手段向中方施压,但这一举措被业内人士批评为 “损人不利己”—— 菲律宾农业分析师莉娜・克鲁兹在《商业镜报》专栏中指出,“中国有足够多的水果进口来源,菲律宾的限制政策最终只会伤害本国农民”。​

截至当地时间 10 月 9 日清晨,黄岩岛周边海域风势渐弱,浪高降至 1.5 米左右。中国海警 2501 舰仍在既定海域执行巡逻任务,舰艏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随风展开,甲板上的执法人员正通过望远镜观察远处海面;菲律宾海警船 BRP 2507 则退至黄岩岛领海基线外 12 海里处徘徊,船载通信设备仍在试图与后方联系,未再采取进一步行动。南海的平静海面下,区域局势的动态变化仍在持续。

来源:濮达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