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是离了大谱了,代表现代尖端科技的火箭助推器居然是由两匹马屁股决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真是离了大谱了,代表现代尖端科技的火箭助推器居然是由两匹马屁股决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经济学中的名词叫“路径依赖”,这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比如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就是“路径依赖”的结果。
据说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
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
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
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
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后来,当在造火箭推进器时,由于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并且中途是需要穿过隧道的。
穿过隧道的铁路
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路径依赖导致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现在的标准轨,是由最先使用铁路的英国提出。
设计及建造斯托顿及达林顿铁路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斯蒂芬森提出英制的4英尺8½英寸的轨距,并成功说服火车制造商生产4英尺8½英寸(1435毫米)轨距的机车及车辆。
由于斯蒂芬森成功设计的铁路是众人模仿的对象,亦使这轨距变得流行。
1845年英国皇家专员建议用4英尺8½英寸作为标准轨距。
轨距测量
第二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将来所有的铁路都使用标准轨。
除了英国的大西部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是使用宽轨之外,英国的主要铁路都是标准轨。
大西部铁路亦于1892年改成标准轨。
后来在1937年,国际铁路协会制定1435mm为标准轨,即普轨。
世上百分之六十的铁路的轨距是标准轨,该轨距又称标准轨距或国际轨距。
比标准轨宽的轨距称为宽轨,比标准轨窄的称为窄轨。
由于中国大陆早期的铁路由英国及比利时工程师承建,因此其轨距沿用英国标准,为标准轨。
1990年,铁路的标准轨距被写进了国家法律。
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明确规定铁路的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新建国家铁路必须采用标准轨距。
《铁路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1435毫米轨距的法定地位,而《标准轨距铁路限界》等国标则是在此基础上,为确保列车在线路上安全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技术规范。
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查询“标准轨距”可以查到相关的国标。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在“标准轨距铁路限界”国标文档中,可以看到该标准主要是规定1435mm标准轨距铁路机车的车辆限界。
标准轨距铁路限界国标
当轨距有了统一标准,才能达到车同轨的目的,才能有效提交通运输效率,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要让天下“车同轨”的原因。
为了让社会整体提高运行效率,国家在方方面面都制定了详细的国家标准,并且为每一个标准进行分类编号,并以“GB”开头。
“G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代号,它是取自“国标”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大写。
新中国第1号国家标准(GB 1-58)《标准格式与幅面尺寸(草案)》是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标准局起草的,它是制定出版与再版国家标准时应遵守的规定。
GB 1-58中规定标准代号为“GB”。
在《制定我国国家标准的格式与幅面尺寸草案简要说明》中详细说明了选择“GB”作为标准代号的理由,当时考虑过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完全采用中文为代号的表示法,即将我国国家标准简称为“国标”(类似苏联标准“ГОСТ”、罗马尼亚标准“STAS”,或者简称为“中标”(类似波兰标准“PN”,匈牙利标准“MS”,英国标准“BS”),但由于中国语文与外国语文不同,与国外联系不便。
第二种方案,在“国标”或“中标”之后,加添用汉语拉丁化拼音字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 “国标(GB)”或“中标(ZB)”方式,这种表示方法比较复杂[注:ZHONGGUO(中国),GUOJIA(国家)BIAOZHUN(标准)]。
第三种方案,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完全采用汉语拉丁化拼音字母第一个字母合并来表示,即ZGB(中国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或ZB(中国标准),在这三种表示法中,当时的初步意见拟以“GB”为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
可以看出,当时在考虑国家标准的标准代号时,我国老一辈标准化工作者曾有多种方案。
它们分别是“国标”“国标(GB)”“中标(ZB)”“ZGB”“GB”等,并逐一说明了每种方案的优劣。
这里要注明的是,在1958年~1963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案即“国标(GB)”。
后来在1963年9月12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发通知,修改了关于国家标准代号的规定,将“国标(GB)”改为“GB”。
至此,国家标准代号定为“GB”,并沿用至今。
有一天,在撰写《各省身份证区域划分与数字含义》一文时,查了国家标准文档,搞清楚了身份证的编号规则,以及有效性检查的规则。
因受到国家标准编号规则的影响,因此萌生了对GIS资源进行编号的想法。
当我们决定要开发GIS资源库时,就实践了该想法,对我们在GIS资源库中所分享的资源进行了编号。
GIS资源编号
现在,我们甚至能记得一些编号所对应的资源,比如“161”号资源就对应了ArcGIS的学习版。
因此,当需要下载这个资源时,就只需要在GIS资源库中搜索“161”即可找到该资源并下载。
搜索161号资源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载安装GIS资源库,请参《什么是GIS资源库以及如何下载安装》一文中的详细说明。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纷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
这个王的手掌,那个王的小腿,纷纷派上用场,搞得中华大地长度标准极为混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待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他王侯的身体部位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统一使用秦国的长度标准。
由此看来,历史教科书中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历史功绩标载入史,是非常有道理的!
秦始皇时期每尺=23.1Cm,相当于男人的中指和大拇指尽力伸开的距离。
关羽身长9尺当为2.08米,诸葛亮身长8尺为1.84米,是个标准的帅哥,刘备和曹操身长7尺只有1.62米。
吕布身长一丈就是2.31米,比姚明还高许多,难怪一般人打不过他。
三国时期的尺子是24公分,由此算来,关云长身长9尺就是2.16米,而诸葛亮8尺就是1.96米,而刘备7尺就是1.68米。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
李斯为了避免以后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自然就是八两。
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这也是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
时光穿越千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会制定相应的标准。
有了标准,才能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最后,让我们致敬古今中外所有的标准制定者!
参考资料:
[1]标准化趣闻
[2]国家标准平台
[3]“GB”的前世今生及标准编号的演变
[4]质检与共和国同行:新中国60年标准化工作回顾
[5]百度百科“轨距”
https://baike.baidu.com/item/轨距/10615249
[6]百度百科“路径依赖”
https://baike.baidu.com/item/路径依赖/7225234
来源:水经注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