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8日,新德里,多家电视台把“阵风压过歼-35A”的口号推上头条。接着,他们把前一天克什米尔方向的空中摩擦传闻当作支撑。可问题来了:5月7日晚,巴基斯坦方面先发通报,称击落多架印军战机并点名“阵风”;印度空军随即否认;到现在,没有独立机构给出可核实
有时候,新闻的荒诞并不在于它如何离谱,而在于它竟能被当真。
印度媒体最近一本正经地宣布:法国造的“阵风”战机,凭着所谓“实战经验”,足以碾压中国最新的五代机歼-35A。
阵风
2025年5月8日,新德里,多家电视台把“阵风压过歼-35A”的口号推上头条。接着,他们把前一天克什米尔方向的空中摩擦传闻当作支撑。可问题来了:5月7日晚,巴基斯坦方面先发通报,称击落多架印军战机并点名“阵风”;印度空军随即否认;到现在,没有独立机构给出可核实的影像、编号和残骸定位。因为这个,关于“谁赢谁输”,只能放在“各说各话”的栏里。
先把硬账本摆出来。印度在2016年和法国签了36架阵风的合同,2022年交付完。然后,印度在2023—2024年推进海军版26架阵风-M的采购程序。与此同时,空军的“114架新型多用途战机”项目继续推进,预算大约在200亿美元上下,阵风呼声很高。这些都有公开记录,可以查到。
再看一个事实。过去三年,巴基斯坦陆续接装中国的歼-10CE,并公开配套PL-15E远程空空导弹。印度的阵风则带有“流星”导弹和“MICA”系列。按公开资料,两边的远程导弹都能打到百公里以上,差距不在“有没有”,而在“谁先看见、谁先引导、谁先打出去”。同样,预警机、数据链、电子战吊舱、地面引导,都会把天平往一边多压一点。
简单说点门道。五代机的隐身设计,就是让对方更晚发现你。晚几秒、晚几十公里,结果就不一样。歼-35A作为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机,具体参数没有官方细表,但从外形、机体处理、内置弹舱这些公开画面看,它追求的就是“先看见先出手”。阵风属于“四代半”,有先进的有源雷达、电子战系统“SPECTRA”、再加上“流星”导弹,整体很强,可面对隐身对手时,发现距离会更短,这是一道难翻的坎。
然后说训练与体系。印度飞行员近年出动率提升不少,阵风联队常驻安巴拉、哈什马拉,和苏-30MKI、米格-29UPG一起练联合作战。巴基斯坦这边,把歼-10CE和“枭龙”混编,用“卡拉库尔姆鹰”预警机做支撑。谁把预警机、地面雷达、油料、备件、数据链捏成一股绳,谁在空中就更顺。所谓“实战经验”,不只是飞过几次,而是长期稳定把这口锅端稳。
再看采购的掰手腕。印度想要“市场换技术”,最好能把生产线拉到本土,把关键软件、飞控、发动机的门槛再降一点。法国当然欢迎大单,但核心代码、关键工艺一向捂得紧。2016年的阵风合同就有大比例的工业合作条款,可到发动机核心、任务计算机这些点上,还是法国说了算。同样的例子,在苏-30MKI的本土化上也出现过:能装配,能维护,但最底层的东西拿不到手。这不是针对谁,这是军工界的常态。
再说到F-35。印度买它的门槛很高,时间长,政治条件多,再加上与俄罗斯的军贸还在走,制裁条款随时可能横插一刀。所以,阵风成了眼下最现实的外购选项。俄罗斯的苏-57进展外界看不透,中国的飞机更不可能卖给印度。结果就是,选择范围越窄,谈判余地就越小。
回到那场5月7日的争议。巴方说击落,印方说没有,第三方没证实。作为记者,我更看重能放上台面的证据:机号、飞行轨迹、残骸坐标、独立卫星图。如果这些都凑不齐,就别拿来当“实战背书”。因为一旦当真,下一步的预算、训练、战备评估,都会被带偏。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数量和持续力。阵风好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长期飞、飞得起、飞得多,是另一回事。备件到位没有,空地勤够不够,飞行员一年能飞多少小时,这些决定你打不打得起“消耗战”。同样道理,中国的歼-35A外界讨论很多,但真正关键的,也是产能、配套、网络化,这些都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
最后说句人话:别把技术对比变成口号对冲。你要说阵风厉害,可以;你要说歼-35A厉害,也可以。但请把证据摆正,把前提讲清,把不确定写明。这样,观众不被带节奏,决策者也少走弯路。
夜里十一点,新德里环城路边的大屏还在循环播放阵风起飞的画面,发动机喷口发亮。几百公里外,安巴拉空军基地里,地勤把一摞法文标注的零件清单摊在桌上,拿着手电逐项核对。等天一亮,新的预算会怎么分配,是继续押宝“气势”,还是把钱更多地投到预警机、数据链和飞行员训练上?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