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婉华在直播里直说了结论:后悔当年搬去加拿大,还在考虑要不要回香港。这话不是微博上随便发的情绪贴,是她在自己的YouTube节目里当着镜头讲出来的,语气平静,但意思很明确,连回流的可能性都提到了。
李婉华在直播里直说了结论:后悔当年搬去加拿大,还在考虑要不要回香港。这话不是微博上随便发的情绪贴,是她在自己的YouTube节目里当着镜头讲出来的,语气平静,但意思很明确,连回流的可能性都提到了。
回到那个直播现场,她一边看着窗外这块住了二十多年的土地,一边说感觉陌生,感叹以前的加拿大不像现在这样。她把眼前的变化说清楚了:经济不像当年那样有活力,物价一路上扬,治安问题也越来越让人担心,街头和社区里发生一些不安定的事,大家日常生活被牵连得比较深。听起来她不是在夸大,而是在描述周遭能看到、能感到的事实。
她把焦虑的矛头对准了体制和政策,说年轻人找工作越来越难,穷人依赖救助,恶性循环形成。她的表达很直接,说那些做决策的人离民众太远,政策透不过来,结果让普通家庭承受更多压力。说到这里,她的口气里有失望也有无奈,像是多年在外的观察者的现实报告。
家庭情况是她这次表态的核心原因之一。大女儿Natalie成绩好,先在多伦多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再去纽约大学读市场学硕士,这让她多少有底气。但问题在于16岁的双胞胎儿子,孩子们常跟她抱怨,念完书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她把母亲的担忧讲得很直白,说孩子们对未来迷茫,家里没有现成的出路可以依靠。
关于回港的想法,她说这念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反复出现过。对香港有深厚的眷恋,习惯了那里的节奏和熟悉的人情,可是真正要搬回去,实务问题就来了。她坦白提到两个儿子不懂中文,学业转轨会很难,香港学校进度快,竞争激烈,跟大量重视教育的家庭比,会处于劣势。她在这点上举得很实际,既想念故土,也清楚现实的成本。
过去的回忆在她的话里常常冒出来。她提到当年来加拿大读书的情形,心里始终有一股想回去的冲动。那时候她差点放弃继续升学,只想回香港。后来在一次聚会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切才慢慢定下来:相识、相恋、结婚,2003年注册结婚后选择在加拿大生活,并最终淡出圈子。
说到她的演艺经历,时间线回到八十年代,她在香港演电视、拍过电影,也有能被叫得出名字的作品。她的感情生活在当时也有公开的恋情,例如与吴镇宇、何家劲都有过一段,但都没有走到最后。工作和感情都在那段时间留下了痕迹,之后的婚姻和移居则把她的人生带到了另一个轨道。
还有一个不太容易忽略的背景是,她在社会运动期间做过一些事情,像是在电台节目里播过那首歌《愿R光》,因此被一部分激进抗议者视为“同路人”。这段历史在公开视听记录里有痕迹,也让她在公众眼中有不同的标签和评价。移居后这些标签并没有完全消失,影响到她与不同群体互动的方式。
她的公开表态也引来别人的回应。导演王晶有过批评性的发言,直截了当地质疑她既然不喜欢某地就应该离得远一些,言辞里有责难和不认同。王晶的支持者和粉丝在社交平台上也表达了态度,形成了不小的讨论声量。对这些反应,李婉华自己在直播中并没有长篇回应,更多是把焦点放在现实生活的困境上。
谈话里能看出她在权衡两件事:情感上的归属和现实操作的难题。她会怀念香港的生活模式、朋友和亲人,也会为孩子们的教育和未来担心。几个念头并列在她的脑海里,相互拉扯。这种拉扯不新鲜,只是公众人物把它显性化,让更多人看到移居背后并非只有光鲜。
说到底,她现在的状态像是在两地之间试探,既有回流的念头,也有现实的障碍。直播结束时她没有给出最终答案,话语里留了很多空间,既有感伤也有现实盘算。听着她讲这些,能感到一种既熟悉又复杂的情绪,像是多年外出的人在老地方与新世界之间来回打量。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