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先松口,却附带“48小时打卡”+全程以色列保镖;哈马斯点头,但坚持路线必须北上,去最惨的加沙北,好像在说:敢不敢看废墟里的孩子?
“联合国大官终于要进加沙了?
”刷到这条消息的人,第一反应多半是:真能进得去?
别又像上次,车开到口岸被一句“安全考虑”劝返。
这回不一样。
以色列先松口,却附带“48小时打卡”+全程以色列保镖;哈马斯点头,但坚持路线必须北上,去最惨的加沙北,好像在说:敢不敢看废墟里的孩子?
两边都在打算盘,联合国副秘书长格里菲斯成了最新筹码。
更现实的是,他得先挑口岸。
凯雷姆沙洛姆归以色列,拉法归埃及,走哪边不只是地图问题,是政治站队。
安全部内部文件流出:走拉法,万一炮击算谁的?
走凯雷姆,镜头里出现以色列坦克,阿拉伯世界又要炸锅。
一句话,路线没定,热搜先预定了。
就算人进去,兜里也得有货。
UNRWA账户被欧美冻结后,老师工资都发不出,近六十万学生停课在家。
格里菲斯打算带“救命支票”——先摸底,再回纽约拍桌子:要么续费,要么中东火药桶自己灭。
算盘打得响,可美国国会那边正吵“哈马斯混进救济处”的旧账,钱没那么好掏。
物资通道倒是偷偷提速。
五月平均每天250辆卡车溜进加沙,比四月多了15%。
别高兴太早,战前是500辆,现在只够居民三成需求。
儿科手术刀、透析机这次破天荒放行,以色列海关给的解释是“人道例外”,背后其实是美国国务院一个电话:再卡,CNN直播缺透析儿童,你扛?
埃及更干脆,在西奈沙漠里狂搭临时仓,号称能囤两周口粮。
当地司机爆料:仓库外墙刷得雪白,里面空调轰隆隆,专放饼干、扁豆、植物油。6月底一开门,救援车先囤再送,免得一有炮声口岸关闭,加沙瞬间断粮。
一句话,埃及在给自己买“缓冲垫”,也顺便堵住阿拉伯兄弟的骂。
食品分发还玩起了区块链。
听起来高大上,说人话就是:扫码领面粉,谁多领一袋系统立刻报警,减少黑市倒卖。
试行三天,南部三个点投诉量降四成,大妈们点赞:不再排队三小时,最后被告知“发完了”。
追责那边也悄悄加速。
ICC检察官卡里姆·汗甩出30天“作业”:以色列、哈马斯各自交书面作业,说明你的炸弹/火箭怎么符合国际法。
以色列连夜组“豪华律师天团”,前最高法院老大坐镇,文件堆成山;哈马斯没法院,但把外国律师照片发推特,配文“我们也请了大状”。
别笑,真判下来,旅行禁令、资产冻结,谁都不想上榜。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手里200多宗死亡案已拍好文件夹,7月放榜。
最扎眼的是七名记者、十一名医护人员,每一宗都附带GPS坐标+卫星图,想赖都赖不掉。
以色列内部电报称:预计最坏情况是“象征性定罪”,但象征也疼,国际贷款利息都能涨。
所以,48小时的“格里菲斯快闪”像一次高压锅放气:看一眼废墟,发一通声明,回去写报告。
可真正的阀门还是钱和法:UNRWA账户不解冻,学校还得停课;ICC没下文,炸弹落下就没人犹豫。
口岸、仓库、区块链,这些新工具只是给加沙续命,不是给和平铺路。
有人吐槽:联合国高官排队打卡,打卡完呢?
废墟还是废墟。
话糙理不糙。
可别忘了,上一次“打卡”失败,援助卡车直接掉到每天一百辆;这次先谈妥路线、仓库、扫码系统,才放人进去。
进度条确实慢,但总算在往前走。
48小时后,镜头会拍到什么?
是格里菲斯站在残墙边皱眉,还是孩子们围着卡车抢面包?
画面一出,各国网友键盘噼啪,政客电话通宵。
别小看一张现场照片,它能把冻结的捐款、搁置的判决、装睡的良知,全拽回聚光灯下。
加沙的循环悲剧缺的不是剧本,是观众还愿不愿意继续看。
来源:高冷铅笔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