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科技小院的发源地,曲周县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当地党委政府细致摸排已毕业大学生情况,择优选聘他们回乡担任党务村务助理,协助村干部推动乡风文明、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让乡村成为其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清理、起形、勾边……10月2日上午,邯郸市曲周县槐桥镇东漳头村,回乡任职大学生徐晓真带领村民,正将一面贴满小广告的旧墙绘成“移风易俗”文化墙。
图为徐晓真和村里青年一起绘制文化墙。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学维 摄
青年返乡,画笔为媒,扮靓家园。这背后,正是曲周县推动人才回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作为科技小院的发源地,曲周县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当地党委政府细致摸排已毕业大学生情况,择优选聘他们回乡担任党务村务助理,协助村干部推动乡风文明、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让乡村成为其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村里来了“好帮手”
曲周县东北部的东漳头村,有512户、1760口人,是一个典型的华北平原农业村。依托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和食用菌产业等,村民收入稳步增长。但近年来,该村面临村级班子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等问题。
在东漳头村一幅刚绘好的文化墙前,村党支部书记徐晓波一边给大伙递矿泉水,一边热情地介绍道:“这些年大伙腰包渐渐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就寻思着怎么让村子变得更美。”
这对平均年龄逾50岁的村“两委”干部来说,无疑是个新挑战。他们连着开了几天会,结果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徐晓波记得,之后自己到市里办事,当瞧见城市小区里的文化墙时,顿时眼前一亮:“真叫好看!一下子就把环境提升几个档次——我心动了,回村后就召集大伙商量,打算把临街墙、小游园围墙都绘制成漂亮的文化墙,可惜村里缺会画画的人,这事就拖呀拖,迟迟没做成。”
为帮助回乡任职大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今年曲周县举办了业务培训会,安排经验丰富的1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分享村级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等经验办法,让这些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农村工作,帮助其提升工作质效。
经过培训,2022年大学毕业的徐晓真于今年1月成为东漳头村务助理。得知村“两委”计划绘制文化墙却苦于缺乏绘画人才时,他主动请缨:“我大学学的是动漫制作,素描、绘画、调色这些都擅长。”村“两委”于是任命他担任这项“美颜”工程的负责人。
村助理“妙笔生花”
4月初,东漳头村的“美颜”工程正式启动。可文化墙主要由一面面墙体画组成,画什么好呢?徐晓真跑去请教村“两委”干部。徐晓波笑着说:“就画咱身边的事,大伙最喜欢看的!”
这第一面文化墙的主题就这么定了——“曲周龙灯文化”。
据《曲周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曲周龙灯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龙灯仪仗方队规模宏大,其舞法奇特多变,有盘龙、滚龙、钻龙、跑龙等二十多种表演方式。
徐晓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儿时记忆,在电脑上精心绘制出“曲周龙灯”的样图。可如何把样图“搬”到一面高近3米、宽8米的临街墙上呢?
徐晓真要是按照传统模式绘制这么大一幅“画”,起码也得半年时间,太慢了!正发愁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以前参加绘画比赛时,我见过有人用投影仪把样图映射到墙上进行描摹。对呀,可以借用投影仪来作画!”
设备从哪里来?槐桥镇政府的同志得知徐晓真缺少设备,立刻把开会用的那台投影仪借给他。设备一到位,创作就迅速铺开。徐晓真将样图投射上墙,随即用粉笔勾勒图案。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连阴雨突然袭来,刚画好的部分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当即从村集体收入中拨出专款,买来防水又环保的涂料。万事俱备,徐晓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两个月后,第一面文化墙终于完成。村里的孩子们围着墙上栩栩如生的龙和哪吒等卡通形象欢呼雀跃。
工作初步告成的徐晓真信心大增,又陆续完成了“敬老爱幼”和“移风易俗”主题文化墙绘制。创作期间,村里的6名青年先是好奇地围观,之后也主动加入“绘画师”的队伍。
在徐晓真耐心指导下,他们一起完成了一组长达20多米的“文明新风”系列墙体画。大伙高兴地说,这些画一上墙,村子的文化味儿一下子就浓喽!
文明乡风扑面来
短短半年时间,东漳头村就多出了六面文化墙,还有两面即将完工。它们现如今不仅是村里的“颜值担当”,更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露天课堂”。
槐桥镇党建办主任赵浩阳对此感受颇深。据他介绍,如今曲周县正在农村推行“积分银行”制度——乡亲们只要参加义务劳动或做好事就能攒积分,到超市直接兑换生活用品。以前村里都是靠大喇叭或聊天软件宣传这项新举措,但总让人觉得“看不见、摸不着”,效果不明显。现在有了文化墙,村干部经常把大伙招呼到文化墙跟前,一边指着画,一边讲政策。谁家做了好事、谁积极参与劳动,都变成了墙上的美德“明星”。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模式,让村里的风气为之一新。“过去大伙比的是吃穿,比的是红白喜事上的铺张;现在比的是谁给村里的贡献大!”赵浩阳笑着说,“就比如人居环境整治,过去20名保洁员还收拾不过来,现在家家户户管好‘门前雪’,人人争当志愿者清理村里卫生死角。结果呢?全村仅需两名保洁员,环境反而更干净了!”
回乡才俊显身手
为切实让回乡任职大学生“融进”乡村,曲周县委组织部牵总协调,与县纪委监委、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构建“政治理论学习、村级事务管理、一对一帮扶”等培养机制,帮助这些大学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党建业务知识,更好地参与村级事务工作,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
大河道乡苏小营村回乡任职大学生协助村里做直播电商,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南里岳镇常刘庄村回乡任职大学生帮助村里开网店,月均营业额实现从0到3000元的增长……如今342名学成归来的大学生,正以其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为曲周县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这些乡村助理给农村带来了新知识、新视野,他们像磁石一样吸引带动更多农村青年成长成才。”曲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姚晓伟介绍,下一步该县将把其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纳入村“两委”干部后备力量,使其更好地扎根基层,实现自身价值。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昆 魏荫莱 通讯员 韩富强
来源:邯郸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