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罕见的连绵秋雨打乱了秋收节奏。今秋以来,山东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10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5~8成。连日阴雨之下,让农户们陷入玉米收不了、存不下和冬小麦种不上的困境。
罕见的连绵秋雨打乱了秋收节奏。今秋以来,山东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10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5~8成。连日阴雨之下,让农户们陷入玉米收不了、存不下和冬小麦种不上的困境。
作为主产粮区之一,“齐鲁粮仓”的秋粮成色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秋种质量又为明年夏粮丰收埋下伏笔。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山东扛牢责任、行动迅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与天争时、与地争粮,在齐鲁大地上打响了一场秋粮保收攻坚战。
一
无关秋收的阴雨绵绵,应是文人墨客挥毫的诗意浪漫。但当下,却是“三秋”农人眼里伤不起的“祸首”。
连阴雨对秋粮归仓有何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玉米抢收。频繁降雨导致土壤过湿状况持续或加重,农田渍涝风险高。常规农机具如轮式收割机极易深陷泥泞之中,导致玉米采收作业无法开展,农民望地兴叹。二是影响玉米质量。未收获的玉米在连阴雨过后若遭遇高温天气,极易滋生病害,尤其是穗粒腐病,进而引发霉变;而收获后的玉米若不及时干燥降水,也会产生霉变,不但影响品质,还会降低产量。
无论哪种情况,都会给农户带来损失。此外,若土壤湿度延误了小麦播种,也会给明年夏粮丰收蒙上阴影。10月以来山东持续降雨,无疑让这种叠加效应明显。
持续阴雨天气给“三秋”生产带来很大挑战。截至10月11日,全省秋粮已收面积3999.5万亩,约占应收面积的60.7%,其中,玉米已收面积3711.5万亩,约占应收面积的63.5%。战斗虽已过半,但要打赢这场秋收秋种战,仍需各方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
10月9日,山东全省“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全力以赴抓好秋粮抢收,密切跟踪雨情变化,做好农田排涝工作,强化农机具调配,确保颗粒归仓。要千方百计抓好粮食抢烘,充分用好烘干设备,做好晾晒、收购收储工作。
临沂市临沭县,合作社正在对玉米开展烘干作业。
二
这场与天争时、与地抢粮的秋粮保卫战,定下了“保”“调”“抢”“稳”的基调,通过一切可能有效的方式,确保秋粮归仓。
“保”就是政策引领,保障先行。通过组建工作专班,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跟踪雨情农情变化,及时向农机手、农机服务组织发布预警信息。落实玉米收获机超限运输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制度,优先保障联合收获机运输车辆便捷通行。省市县三级开通172部机收保障热线电话,及时协调解决机收困难问题。协调石油部门落实落地省内省外机手同享5%用油优惠。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为秋粮抢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调”就是提前摸底,统筹指挥。山东各地提前摸清了辖区内履带式收获机、履带式拖拉机等应急机械分布和缺口,提早做好供需对接。及时对接农机产销企业、维修网点,重点保障履带式收获机械、防陷轮胎、倒伏作物收获装置等物资供应。同时,统筹发挥全省1312支应急抢收服务队、526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作用,组织各市签订市域间农机应急支援合作协议。发挥黄淮海地区农机应急抢收抢烘抢种作业互助合作机制作用,江苏、河南、安徽等地近900台履带式收获机跨区支援,极大增强了抢收能力。目前,累计上阵玉米联合收割机11.67万台(履带式收获机8930台)。
“抢”就是分类施策,科学抢收。各地抢抓降雨间隙窗口期,统筹考虑秋作物成熟度、农机匹配度等,科学分类开展抢收。面对复杂多样的农田状况,山东各地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对已经成熟但土壤湿度过高地块,因地制宜调度履带式收获机械进田作业;对个别积水渍涝地块,疏浚沟渠的同时,组织人工抢收,减少粮食损耗。而面对焦急的农户和亟待归仓的玉米,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超2600个粮食烘干服务点的详细地址与信息,全力为秋粮安全入库保驾护航。
目前,一套因地制宜的抢收“组合拳”正在全省展开:在烘干设备充足的地区,正争分夺秒地组织应急抢烘,移动式烘干机也被派往田间地头,力求实现“收割即烘干”;而在设备不足的乡镇,传统办法依然能够派上用场——农技人员正指导村民将玉米穗装进通风的笼子,或是在通风处摊开,一见太阳就赶紧抢晒,用尽一切办法与湿气抗争,防止粮食霉变。
“稳”就是应赔尽赔,有序秋种。积极协调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对受灾损失尽快理赔、应赔尽赔,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稳妥有序抓好秋种工作,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多措并举抓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一处粮食烘干服务点,工作人员整理烘干后的玉米。图源|新华社
三
天灾无情。但让人欣慰的是,在灾情应对中,科技的力量占比越来越大,给心急如焚的农民吃了定心丸,让他们在收获时不“自乱阵脚”,在播种时能“以技补晚”,也让这场秋粮保卫战胜算增加。
在抢收环节,通过气象实时预警、调配农机、烘干储粮等多措并举,尽量保证颗粒归仓。比如,有的地方实时捕捉雨停间隙和天气变化“窗口期”,引导农户抓住雨停间隙、小雨天气等时段见缝插针抢收;有的地方对于没有烘干条件,也没有通风晾晒储存场地,在及时疏通沟渠,排出田间积水的前提下,建议让玉米在植株上多留几天,有利于籽粒饱满,能减少烘干成本和霉变风险,并不是盲目抢收。
在秋种环节,农业专家给出“适墒播种”的建议,也是科学应用农业实践的良好示范。农业专家认为,今年小麦最佳播期是10月10日至15日,受天气影响,可能要推迟到10月底甚至11月初。如何将玉米晚收对小麦的影响降到最低?专家建议,秋种工作要按照“适墒应变、抗逆精播、以技补晚,以促为主”的原则,稳定播种面积,狠抓播种质量,加强苗后管理,打好小麦丰产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宁可晚播,也要适墒。如果晚播,可以适当增加播量,调整播种深度,用“以密补晚”“以浅补晚”等方式,提高小麦出苗率。
农业专家指出,只要雨停后种植户能及时完成玉米采收,并进行集中烘干、晾晒处理,产量基本可保持稳定。而从长远考虑,建议财政加大对高效率收获机械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户配备更适用于雨后作业的设备,相关部门亦应加强玉米收获后存储与烘干设施的建设工作。
可以看到,从政策层面的快速响应,到人力物力的整合调配,这场秋粮保卫战的背后,是一个农业大省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担当,也是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对灾害能力的直观展现。这场秋粮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农民的战斗,而是政策、资金、科技和人力等多部门、多链条的合力;也不应是一时的战斗,而是借此发现并补足短板,建立长效应对雨季秋收的防灾抢收机制。
来源:潍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