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以作物产量定义,工人以生产效率区分,日常选择的核心是 “能用” 而非 “好看”。但当下消费升级与物质丰裕的时代,“实用” 已成为基础标配,审美力直接决定个体的生活质感与身份辨识度 ——
这所以说人类审美力,是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审美力。
一、审美力是日常选择的 “身份标签”,替代 “刚需” 成为个体区分的核心
农耕与工业时代,人的身份标识多绑定 “实用属性”:
农民以作物产量定义,工人以生产效率区分,日常选择的核心是 “能用” 而非 “好看”。但当下消费升级与物质丰裕的时代,“实用” 已成为基础标配,审美力直接决定个体的生活质感与身份辨识度 ——
同样是住房,有人将 10 平米空间布置成 “极简侘寂风”,用原木家具、暖光台灯、绿植点缀,显露出对 “舒适质感” 的追求;有人则堆满廉价杂物,仅满足 “能住” 的刚需,折射出 “审美惰性”。前者的选择会被归类为 “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后者则易被标签为 “缺乏生活热情的人”。
同样是穿搭,有人能以平价基础款搭出 “松弛感简洁风”,通过色彩呼应、版型适配传递 “克制的审美趣味”;有人则盲目追逐网红爆款,堆砌商标却毫无协调感,暴露 “跟风式审美缺失”。这种审美选择的差异,比 “职业”“年龄” 更直接地标识了个体的生活态度 —— 它不依赖证件上的文字,却通过日常细节让他人快速判断:
你是 “有审美自觉的人”,还是 “被动接受的人”。
此时的审美力,如同身份证上的 “住址” 与 “职业”,但更鲜活:
它不是静态的信息,而是动态的生活表达,清晰划分出 “不同生活美学圈层” 的边界。
二、审美力是专业价值的 “认证徽章”,从 “附加项” 升级为 “核心竞争力”
过去,多数职业的价值评估聚焦 “硬技能”:
程序员看代码效率,教师看教学成绩,设计师也只需 “画得像”。但当下数字经济与创意产业主导的时代,审美力已成为 “硬技能的放大器”,甚至直接定义职业身份的 “含金量”——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是 “会写文案”,而是 “能做出让人愿意点击的封面”“能排版出视觉舒适的推文”:
同样一篇文章,审美力强的运营能通过 “字体层级、色彩对比、图文配比” 让阅读量提升 3 倍,其审美力直接转化为 “内容传播价值”,成为 “优质运营” 与 “普通运营” 的核心区分;
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经理,也需具备审美力:
华为的极简大师,正是凭借对 “无冗余线条、克制配色” 的审美把控,从低端市场中突围,产品经理的审美力直接定义了 “科技美学实践者” 的身份,而非单纯的 “功能堆砌者”;
即便是看似与审美无关的职场沟通,审美力也起关键作用:
同样是做动图效果,有人能用 “简洁图表、统一视觉体系” 让方案一目了然,显露出 “逻辑清晰 + 审美在线” 的专业素养;有人则堆满文字与杂乱插图,暴露 “缺乏信息可视化能力” 的短板。
此时的审美力,如同职业资格证书 —— 但比证书更具说服力:
它不依赖机构认证,而是通过成果直接证明 “你是否具备新时代的专业能力”,是个体职业身份的 “硬核认证”。
三、社交认同:审美力是精神圈层的 “准入密码”,会替代 “地域 / 年龄” 或者“金钱/ 权力”成为社交纽带
传统社会的社交圈层,多以 “血缘、地域、职业” 划分,比如 “同乡会”“同事群”,认同的基础是 “共同身份标签”。
但当下流动性增强、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审美共识” 已成为更牢固的社交纽带 —— 审美力的契合与否,直接决定 “你能否进入某一精神圈层”,如同身份证的 “门禁功能”:
喜欢看展的人,会因对 “莫兰迪色彩的柔和感”“草间弥生波点的荒诞性” 的共同理解,快速形成 “艺术爱好者” 圈层;若一个人将水墨画斥为 “看不懂的涂鸦”,便会被这个圈层自然排斥 —— 审美力的差异,本质是精神追求的差异,它比 “你来自哪里”“做什么工作” 更能筛选出 “同频的人”;
喜欢小众音乐的人,会因对 “民谣的叙事感”“爵士的慵懒感” 的偏好,聚集在音乐社群;若一个人只接受 “抖音神曲”,并贬低小众音乐 “难听”,便难以融入这类圈层 —— 审美选择背后是 “精神需求的层次”:
是追求 “感官刺激”,还是 “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审美力直接标识了个体的精神圈层归属。
这种 “审美准入” 比传统社交更精准:
它不依赖外在标签,而是通过 “对美的判断” 筛选出真正的精神同路人,是个体社交身份的 “隐形门禁卡”。
四、文化内核:审美力是文化立场的 “显性表达”,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认同”
过去,个体的文化身份多是 “被动赋予” 的:
生于某地便被贴上 “某地人” 标签,受教育体系影响形成 “标准化认知”。但当下文化多元与全球化的时代,审美力成为个体 “主动选择文化立场” 的工具 —— 你的审美偏好,直接暴露你对 “本土文化” 与 “外来文化” 的态度,是文化身份的 “鲜活注脚”:
同样是面对传统文化,有人能欣赏 “故宫文创的极简设计”—— 既保留 “青花瓷纹样” 的文化内核,又用现代材质与线条适配当代审美,显露出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的认同;有人则沉迷 “粗制滥造的古风汉服”—— 堆砌龙凤刺绣却不顾版型适配,暴露 “对传统文化的表面化理解”,甚至陷入 “猎奇式复古”;
同样是面对外来文化,有人能吸收 “北欧设计的功能性美学”—— 将 “简约≠简陋” 的理念融入家居,显露出 “理性审美” 的立场;有人则盲目追捧 “浮夸的欧式雕花”—— 将 “复杂等同于高级”,暴露 “对西方美学的片面认知”。
此时的审美力,如同文化身份证上的 “文化认同” 栏:
它不是被动的 “籍贯”,而是主动的 “选择”—— 你选择什么样的美,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审美力成为个体文化身份的 “显性代言人”。
审美力为何是 “新时代的身份证”。
传统身份证的核心功能是 “标识个体、区分差异”,但它是静态的、外在的、由机构赋予的;而当下时代的审美力,具备更精准的 “身份标识” 功能 —— 它是动态的(随个体认知成长而升级)、内在的(反映精神与价值观)、由个体主动塑造的。
当物质不再稀缺、信息不再匮乏,当 “实用” 与 “标准化” 退出身份区分的核心舞台,审美力便接过了 “身份证” 的角色:
它在生活中区分你的质感,在职业中认证你的价值,在社交中筛选你的圈层,在文化中定义你的立场。
时代不同了 —— 过去,你是谁,由证件上的文字定义;现在,你是谁,由你对 “美” 的选择定义。
审美力,就是你最鲜活、最深层、最不可替代的 “新时代身份证”。
审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并进入这个更好的世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