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央视最近一次罕见深度揭秘,给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的答案:这架如今走在世界前列的舰载五代机,居然是2009年由一群年轻人自掏腰包干出来的!
一直以为,歼-35这样的五代舰载战斗机,起步一定是高起点、大手笔、国家队直接下注的大项目。
但央视最近一次罕见深度揭秘,给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的答案:这架如今走在世界前列的舰载五代机,居然是2009年由一群年轻人自掏腰包干出来的!
曾经被昵称为“粽子机”的神秘战机,真相竟然如此草根。
它到底是怎么从无名之辈,一步步变成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装备之一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鹰解码》栏目在10月5日播出的权威报道里,首次明确披露歼-35的发展细节。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歼-35的身影,是2012年6月23日,一张在高速公路上偷拍的照片。
当时一架被迷彩帆布包裹、被卡车拖着转运的战机,引发了全国军迷的热议。由于正值端午节,这架仍未露面、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神秘飞机被戏称为“粽子机”。
时至今日,那张照片的真实性早已被证实,照片中的飞机正是歼-35的第一架验证机。
但央视的最新报道告诉我们,这架飞机的故事,远不是2012年才开始的。真正的起点,是2009年,在歼-20项目尘埃落定、南所(成飞)赢得五代机国家立项之后。
北所(沈飞)一群年轻人不服输、不认命,决定“自筹资金”搞一款五代机,作为他们对未来的一次押注。
这群工程师没有国家预算、没有明确任务书,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立项名称。
从2009年起,他们一步步把技术验证机31001型搞了出来,2012年实现了首次试飞。之后,又在2014年珠海航展和2015年迪拜航展上亮相模型和真机,试图引发外界关注和潜在用户兴趣。
这是一次从零到一的野路子尝试,而他们背后的最大动力,其实是对两个问题的明确判断:其一,中国海军迟早要上五代舰载机;其二,仅靠歼-20一款重型五代机,无法满足中国空军未来的中型机需求。
这两个判断,后来都被现实验证是对的。而那一架“粽子机”,也从一个没有名分的试验品,逐步演化成今天的歼-35、歼-35A两型平台,一个是舰载型,一个是空军用型,双线并进,未来将成为中国五代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歼-35的开发之路,一个没有国家立项的项目,居然能一路走到量产。这在高度计划、预算管理严格的中国军工体系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央视报道明确提到,2009年沈飞北所启动这个项目时,正处在压力巨大的阶段。他们刚刚在五代机国家项目竞争中败北,歼-20的研制任务被划归成飞。
而与此同时,北所还在负责歼-15舰载机的研制,以及歼-16的详细设计任务,资源极度紧张,资金更是不够分配。
按常理说,这个时候搞一款根本没立项的五代机,是极其不理智的。但也正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这群年轻人反而选择了“先干起来再说”的方式。
他们没有等待拨款,而是用已有资源拼凑出一个“快速试制平台”,甚至连一些零部件的图纸都在制造前几天才定稿。而在整个过程中,这些人还借机尝试了增材制造(3D打印)、一体化机身结构等新工艺,为后续国产五代机的工业化打下了技术基础。
这种做法,既是一次技术探索,更是一次制度边界的试探。在军工体系中,立项、论证、论证后预算、预算后研发,这是标准流程。
但歼-35的起步方式,几乎跳过了前面所有步骤,直接从“想干”变成了“开始干”,然后靠不断试飞、展示、引起关注,最终一步步争取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资源投入。
很多人以为歼-35只是给“福建”号航母准备的新舰载机。但央视这次报道一锤定音:歼-35不仅是舰载五代机,还是海陆双用途的核心型机。
它的海军版本用于航母和岸基航空兵,空军版本则是歼-35A,未来将大规模替代歼-10系列,成为中国空军五代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搞双版本?
核心原因在于歼-20虽然技术先进,但机体大、成本高、维护复杂,无法承担所有作战任务。就像三代机时代有歼-8D和歼-7E,四代机时代有歼-11与歼-10,五代机时代也需要两个维度的搭配。
歼-20负责远程重打击和制空,歼-35A则作为中型五代机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适应高频率、快速部署的需求。
舰载版本的价值也不止于“福建”号。央视报道明确提到,歼-35将具备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两种能力,这意味着它不仅能上电磁弹射的“福建”号,也能上“辽宁”“山东”这两艘滑跃航母,甚至后续的076型航空攻击舰也在适配范围内。
更关键的是,舰载机的作战体系不是航母上的几十架飞机就完事。就像美军F/A-18E/F的总保有量超过600架,而航母联队只编制400多架,中国也将采用类似策略,岸基备份机、训练机、维护轮换机的规模也会非常庞大。
这意味着,歼-35的总装备量很可能远超预期,最终形成数百架规模,成为中国海空军的“五代机骨干”。
很多人喜欢把歼-35类比为F-35C,认为这是中国版的“轻量级五代舰载机”。但从央视的报道来看,这种一对一的类比其实低估了歼-35的特点。它不是F-35的“翻版”,而是另一个作战理念下的自主路径。
对比之下,苏-27的空战推重比是1.14,歼-35虽然尚未公开具体数据,但从央视提到的“强调超音速拦截能力”来看,其推重比至少在1.0以上,机动性和能量保持能力明显优于F-35C。
两者代表了不同的作战理念——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空战节奏,一个适配美国海军的战术体系。
从“粽子机”到五代舰载机,这个项目走出了一条没人看好的路,也成功的在战斗机领域,率先比西方更快一步。
参考资料:
央视《战鹰解码》栏目
来源:议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