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睡前白噪音”成为千万人助眠标配,“冥想APP”融资额屡破千万,“文创手办”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寄托——我们正进入“为情绪埋单”的时代。情绪经济的崛起,不仅是消费趋势的转变,更折射出丰裕时代下群体心态的深层变迁:物质需求饱和后,人们为何愈发渴望从消费中获取心理慰
当“睡前白噪音”成为千万人助眠标配,“冥想APP”融资额屡破千万,“文创手办”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寄托——我们正进入“为情绪埋单”的时代。情绪经济的崛起,不仅是消费趋势的转变,更折射出丰裕时代下群体心态的深层变迁:物质需求饱和后,人们为何愈发渴望从消费中获取心理慰藉?企业在追逐“情绪红利”时需要挖掘什么,又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带着这些问题,《企业家》杂志专访了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管健,破译这一新兴经济形态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管健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一
情绪经济崛起:丰裕时代的 “心理刚需” 与补偿机制
《企业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情绪经济为何能在近年来迅速崛起?其背后的群体心理动因有哪些?
管健:消费是基于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利用社会产品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当前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为提升自我的积极情绪而消费。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认为,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量的消费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供应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质的消费阶段,第三阶段是供应全面大于需求的市场环境下用于感情投入的消费阶段。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城市化迅速发展、互联网全面普及,人们已经处于社会发展的“丰裕时代”,由此也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更加关注商品提供的情绪体验。这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积极信号。
《企业家》:情绪经济中消费者的心理补偿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这对企业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有何启示?
管健:当代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速增长时期,对于物质的要求相对饱和,对于情感的诉求越来越高。从消费心理上看,一般包括生存性消费、享乐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睐情感类消费,不仅注重商品的实用性,还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心理层面的满足。由此,近些年冥想正念、睡前故事、白噪音市场风起,心理健康领域超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层出不穷,显现出心理健康消费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新支点。
从心理补偿机制看,消费行为的产生并非来源于特定的客观消费需求,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补偿性消费行为十分常见,例如,人们孤单时可以找朋友聊天或者聚会,也可以品尝甜食来缓解孤独感,后者就成了补偿性的消费行为。当个体感受到人际关系需求达不到满意程度时,则会考虑通过购买的方式作为替代性选择方案加以补偿,这种补偿既可以是对生理层面的满足,也可以是对情感修复层面的满足,例如有些成年人将收集儿童玩偶作为弥补童年缺失的心理。人们可以借助消费进行心理慰藉和自我修复,也可以借此回避自我威胁带来的伤害,例如有些年轻人将玩偶或手办作为朋友一样相处和倾诉。这提示企业和商家应该密切关注消费者的内在动向,提供有价值的情绪产品和情绪服务。
二
情绪消费的双刃剑:虚拟慰藉与真实连接的博弈
《企业家》:您认为情绪经济的发展会对社会群体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促进了群体连接还是加剧了个体孤独?
管健:情感经济大部分具有虚拟化特征,通过虚拟产品、虚拟服务来帮助消费者,这些丰富有趣的虚拟服务和体验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过虚拟消费品提供情感慰藉和基本心理需求。相较于真实的情感关系,情绪消费所生产和提供的更多是虚拟化的温存和人际关怀,也可以短暂满足个体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情感性支持,当然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社会表露、彼此分享、深情厚谊等仍存在较大差别,难以改变其片面性和表层化的商品属性。
心理学有个词汇叫作“孤独消费”,孤独可以刺激消费,反之消费也能一定程度地避免孤独感,但孤独感的终结始终还需要人际的链接与群体的链接。人有三种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性需要,尤其是关系需要,是人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面对面的人际链接对于改善和维持个体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企业家》:您如何看待 AI 在情绪经济中的应用?它对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需求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管健: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不断孕育新的消费形态和经济形态,AI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系统性、全面性和颠覆性的变革,人们由此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尤其是许多年轻人,本身就是数字原住民,AI应用加快融入他们的生活场景中。AI在情绪经济中体现了积极的特质,有效地改善负面情绪,甚至相较于与人交流,人们与DeepSeek对话可能更便捷、快速、私密,这些新型的智能体验既可以全天候提供陪伴价值,也可以不带偏见地听取倾诉,提供安全的情感出口。
此外,AI提供的情绪经济也应注意避免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通过良莠不齐的低俗类产品传播“黄赌毒”等网络乱象,不仅违反社会公序良俗,而且对青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减少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
同时,也应提升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识,防范化解风险,避免盲目冲动,审慎选择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增强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底线思维,同时避免沉迷于虚假情感而不能自拔,陷入数字化情感漩涡而影响理性生活。
三
商业与责任:情绪经济的 “情感认同” 与风险规避
《企业家》:在情绪经济时代,品牌如何通过构建社会表征来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说明?
管健:人具有社会属性,如果在生存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归属,便不能发展为正常的人类心理。当人们的欲求不被满足时会导致自我威胁感知,便会引发自我修复的补偿性想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上日程,希望通过消费行为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感,用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顺心。
品牌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价值认同。在数智化时代,品牌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力,关注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例如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逛博物馆,喜欢文博类文创产品,便产生了个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链接。又如“宛平南路600号”,本身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但通过品牌化不仅有效去除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感知,同时营造了人人都来关注精神健康的良好生态。
《企业家》:对于情绪经济中可能出现的消费者隐私泄露、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从社会心理层面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
管健:情绪经济应更加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情绪经济通过情绪消费的生产和再生产,主体需求与资本逻辑共同促使情绪、情感成为可量化的商品,但这一消费品又具有其特殊性,它密切关联个体的私密信息流量,与用户自身的私密性黏性较强,因此更需要完善相关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数据价值被安全合理合法地使用,确保用户的法律权益和隐私保障。“情感树洞”“骂醒恋爱脑”“AI心理咨询”等都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因此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新发展的同时,如何规范行业标准,如何评定服务准入标准,如何处理纠纷都需要加强引导,也需要严格的市场监管。
《企业家》:在情绪经济中企业应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情绪消费决策有何影响?
管健:在情绪经济时代企业需强化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资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浪潮,正在逐渐解构和全面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情感方式。情绪作为消费产品,往往通过情绪赋值的方式为所提供的消费产品注入一定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但也容易被资本裹挟和捆绑,或一味迎合消费者的不良需求而提供相对粗粝低俗的消费产品。
如利用“情感树洞”变相提供不良服务,通过“虚拟恋人”提供违规交易,打着数字情感商品的旗号挑战主流文化和社会规范。因此,需要加快培育新消费业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畅通市场经济良性循环,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情绪消费高质量产品的更新迭代,同时引领消费空间和平台的清明清朗;通过推出绿色、智慧、创新的情感消费品,以优质内容助力消费升级;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情感消费产品赋能、赋值、赋智,引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打造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产品。
四
未来展望:情绪经济的价值重构与社会心态引导
《企业家》:情绪经济的发展是否会改变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意义的认知?
管健:消费的象征意义,从最初的自然所需转变为与身份和地位相互关联的符号代表,例如奢侈品消费等,随后消费逐渐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当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的商品前所未有的丰富后,消费象征意义的改变在于早期受到生产力水平因素的限制,以生产性消费为主,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迅猛发展,商品日趋丰富,消费者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随即追求更高的发展性需要,如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借助情绪经济,人们试图建构一个共享的价值符号以实现心灵的栖息和达成情绪的修复,未来也需不断达成积极健康的情绪经济生态。
《企业家》:从群际过程的角度来看,情绪经济中的消费行为是否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或隔阂?
管健:通过对情绪经济的有效引导,可以更多地为不同群体提供支持和理解,营造更具包容性、支持性和安全性的情绪生态,事实上可以有效地避免群际之间的隔阂与摩擦。
《企业家》:您认为未来情绪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管健:情绪经济不是无限制地安抚与迎合,而是针对人们心理补偿的痛点难点,强化建构积极、健康、平和的社会心态,通过改变社会环境、重塑人际关系,拓展支持资源,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感,满足其心理需求。情绪经济或许可以提供某些情感的补偿,但是相对于人类所需的思想情感而言,其很难达成高质量的情感抚慰功能,而那些可触摸、可感知、被温暖的亲密关系依然是最核心的,可以避免人们的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真正达成心理满足感的必需因素。
来源:酒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