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1日,沂南县湖头镇水由村,惠侬粮食种植农民合作社(以下简称惠侬合作社)的烘干基地内,运送湿粮的车一辆接一辆。烘干塔与细密的雨滴较着劲,24小时不停歇,5个人顺应机器运转黑白倒班,作为理事长的李勋材,声线在忙碌中变得嘶哑。
李勋材原本也没想到,合作社8月份刚建成的烘干塔,紧接着就派上了这么大的用场。
10月11日,沂南县湖头镇水由村,惠侬粮食种植农民合作社(以下简称惠侬合作社)的烘干基地内,运送湿粮的车一辆接一辆。烘干塔与细密的雨滴较着劲,24小时不停歇,5个人顺应机器运转黑白倒班,作为理事长的李勋材,声线在忙碌中变得嘶哑。
合作社开足马力,夜以继日烘干玉米。
连续的阴雨天,让预备秋收的大小种植户傻了眼,湖头村种粮大户赵进江愁容满面地来,随后眉心舒展而归。“我的玉米含水量比较高,测后达到41%,合作社调度了急速烘干,可以烘到14%以内。”赵进江说,自己承包的面积不算很大,往年的玉米完成摊晒即可,但今年天气特殊,还好周边就有烘干设施“应急”,两村间不到十分钟的车程,让他心里有了底。
记者看到,这里除了数字化烘干塔,还配备有脱粒机、圆筒过滤筛、振动筛等设备,农户直接交售的湿玉米棒,可烘干处理成玉米粒,每日可处理粮食80吨。
工人在烘干线上黑白两班倒,争分夺秒烘干。
紧抓烘干晾晒是确保粮食品质的关键一环。据了解,这里采用先进设备而实现的“绿色烘干”模式,相比传统烘干技术效率提升至1.5倍,同时通过大幅降低粮食的破损率、裂纹率和脂肪酸值,有效保留了粮食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提升粮食品级和后续市场价格。
“烘干+收购”联动合力,守住了农户“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无论粮食多与少,我们都收,农户也可以选择直接将粮食卖给我们,价格比市场略高。”李勋材忙着快速为前来的农户“凑单”进入烘干等待队伍。烘干塔一旁的仓库,还暂存着一些干玉米,该仓库免费提供给农户用于烘干玉米短时间存储。
中型烘干塔正在作业。
“原本建这处烘干基地,主要服务合作社,但现在得先为周边老百姓服务。”李勋材说,合作社现有的3000多亩地,玉米收割还未结束。烘干基地不远处,2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在田里加紧作业。若农户的玉米较潮,则优先烘干他们的粮食。
雨还在下。有人从周边村庄到此,有人跨乡镇赶来。如何根据缓急动态分配,正不断考验着这名年轻人的调度协调能力。
李勋材生于1988年,另一个身份是前水由村党支部副书记。牵头成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后,他将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种植,一路上扬的亩产和收入曲线,让久居山区的老少爷们竖起大拇指。
“极端天气增多,种粮更依靠配套。”提高农业风险抵御能力,他早有认知。他争取了6亩设施用地,借力山东省粮食烘干中心成套设备补贴的政策,将合作社“耕—种—管—收”的产业链又延长了一环,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超百家种粮大户及其他经营主体。
像惠侬合作社这样的烘干点,周边还有三四家,李勋材很笃定,未来将持续增多。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已组织各地提前核实辖区内粮食烘干能力,绘制了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并动态更新公布了2637个粮食烘干服务点的地址信息。
烘干好的粮食即将被运走。
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建成介绍,湖头镇统筹全镇烘干设备,确保收获粮食及时烘干入库;同时开放广场、操场等公共场地作为临时晾晒点,发放通风储粮指导明白纸,有效防范霉变风险。
同时,聚焦抢收减损,湖头镇正针对不同地块条件实施差异化抢收策略。面对持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沂南县组织督导人员340人次、农技人员290人次,投入玉米收获机500多台,推进“三秋”生产各项工作。
李勋材(左)和工作人员检查入库玉米质量。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