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因十八个红手印、冒着“可能会坐牢”的风险,酝酿了“包产到户”的“惊天大事”而闻名于世;周家庄位于河北晋州市,虽没有小岗村那么有名,但它因守护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却是一个硬梆梆的存在。
当年,为了吃饱肚子,有两个村子都按了红手印,一个为分田单干,一个为守护集体。分田单干的是小岗村,守护集体的是周家庄。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因十八个红手印、冒着“可能会坐牢”的风险,酝酿了“包产到户”的“惊天大事”而闻名于世;周家庄位于河北晋州市,虽没有小岗村那么有名,但它因守护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却是一个硬梆梆的存在。
小岗村当年以“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赋予一种特殊色彩、吹遍大江南北;周家庄六千户万余群众按下红手印,他们没有响亮的名号,只是在默默无闻地坚守从1952年建立起的合作社,要将新中国农村建设发展成该有的新样貌。为此,书记雷金河面对伟人画像:“宁可掉脑袋,也要保住集体经济!”
雷金河是全国劳动模范。1937年参加革命,曾是游击队长,1944年入党,即任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用一生的担当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以农民身份扎根农村一辈子。
周家庄人在他的带领下,面对席卷全国解散人民公社的狂潮,顶住压力,用行动真正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做出了人民的选择,绝大多数社员拒绝分地,他们不能理解,集体经济基础好好的,怎么又要分?
雷金河为时任省委书记立下军令状,如果一年后社员收入低于分田户,他们就自动分地。结果一年结束,他们人均纯收入比周边分田户高出30%,周家庄人民公社名虽改为乡,但原有的集体生产体系得以保存,人民公社的实质没有变。
小岗村几十年几经折腾,“等靠要”却成为他们致富发财的梦想或成为他们依赖的一种生活手段。尽管吃了饱饭,却始终如一盘散沙,终难形成集体合力,不能致富,不得不让省里的处级领导担任村支书。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村容村貌才变了样,建起“大包干纪念馆”,突出改革成果,但不管他们怎么努力,依然难以致富,又不得不重新回到集体的路子上来。
小岗村“分田单干”后的现实在中国上演了几千年。几千年来,这种小农经济没能让每家每户过上富裕的生活,相反,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新中国的小岗村人走上这条路后,不但没有富裕,而且也和其他地方的大批农村人一样,不得不丢下孤寡老幼,背井离乡,涌入城镇,打工谋生。
小岗村倍受争议,主要的表象原因就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的现实,经过实践的检验,好坏越来越明朗,让人们看得越来越明白、认识越来越清晰,也似乎对争议的更深层次原因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给出了答案,而周家庄发展的现实,似乎更加证实了这一答案。
周家庄一直坚持农业合作化,发展集体经济,大家齐动手、共奋斗,不仅吃的饱,而且全乡实现共同富裕、受到各级政府多次表彰而浮出水面,由此声名远播。
他们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等不靠,全凭大家为着集体齐心协力、奋发而为,发展越来越好。它和周家庄的历史比起来,很短暂,但它却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人类社会弱小农村向前向好发展的光明大道。
周家庄是一个农工商合作社,下设10个生产队,没有村委会,人们仍以社员称呼。他们集体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实行配给制度,记工分、分口粮、定收入。没有出现顶级富豪,也就没有资本的巧取豪夺,可家家日子过得并不差,小农经济抵御风险的脆弱性大为降低。
乡里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人,都是挣工分的农民干部,用作办公的只有三排平房。这和全国各地建有高大气派的办公场所、拥有一二百人还嫌人手不够、工作忙不过来的乡镇形成鲜明对比。
周家庄孩子有书读、大人有活干、老人有着落。每户人家住的房子是250平方米的住宅楼,由全乡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建造,免费入住;每个人享受着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自来水等十多项福利;65岁以上老人、独生子女老人每月有养老津贴,重病社员出现困难时给予补助,孤寡老人生活全包,军烈属和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全乡平均水平等;没有留守儿童,没有空巢老人、没有空心村庄。
乡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案,几乎没有打架斗殴等发生。
乡里有10多家集体企业,建起农民文化宫、人民公社展览馆等公共设施。青山绿水,已建设好乡村美丽,又依托美丽乡村,发展起旅游创收。
周家庄的存在,用事实验证了伟人根据国情,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再发展农村城镇化,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同步发展、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分田单干并非中国农村唯一出路,“包产到户”并非吃饱饭关键,“人民公社必死”的“预言”有些武断,鼓吹私有制的伪专家和吹鼓手有点脸烧。
周家庄的存在,也用实践证明了集体经济不是落后,不是好不好、合不合时宜,而是更高级的经济形式、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是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
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伟人早就指明了方向。目前,像周家庄依然在走集体化的乡村没有一家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这就是很好的明证、就是很好的样板。农村建设发展,单干的“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集体的“合”。个体本事再大,也难以形成整体力量,改变不了整个村庄;单个的拳头再弱,当所有的拳头整合在一起,弱就变成了强,把这种强用于整个村子的建设发展,必然显示出无比威力。
历史是用事实书写的,历史也在反复验证着真理,预示探究着未来。小岗村与周家庄本来都走上了一条用真理指导、用千百万革命先烈争来新社会正确的路,但在走的过程中,为相同的出发点又选择了不同的路,一个拆掉新路,重新回头,重复几千年来的老路,越走越窄;一个坚守新路,不断完善、拓宽夯实,越走越远。两种道路没有达到殊途同归,而结果是大相径庭。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老路注定是走不远的,这是被史实早已验证过的,伟人也早有定论。
今天的周家庄,不就是新中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该有的两相状态吗?不就是当代的“世外桃园”、人们憧憬的“大同社会”吗?不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要达成的目标吗?这样的生活谁不向往?我们拼死累活,不就是为这样的日子吗?
周家庄的发展繁荣主要是坚持走公有制道路、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是公有制集体经济崩发出的源源不断的活力,成就了他们如今的辉煌,也预示着他们更美好的明天。
两个村子截然不同的现实,拨开了罩着一些人心头的迷雾,让人看得更加清晰。农村实现城镇化,就不会有大批的农民涌向城镇,就不会形成农村无人的现状,从而,城镇就不会拥挤、农村就不会凋蔽。
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它的优越性,建国七十多年来,已在各方面充分得到了体现。随着美西方资本主义的日渐势衰,社会主义公有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和强大生命力,但社会的发展历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也是一个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新时代,新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谋国家强盛、谋民族复兴、谋人民幸福,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早日建成,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永立世界东方。
来源: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