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俄乌冲突在顿巴斯地区的关键节点——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陷入胶着。据《纽约时报》、路透社及前线军事分析机构“DeepState”的战场报告,俄军自2023年初以来,持续使用FAB系列航空炸弹、大口径炮弹及“冰雹”火箭弹对乌军阵地实施饱和打击,但截至9月中
近日,俄乌冲突在顿巴斯地区的关键节点——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陷入胶着。据《纽约时报》、路透社及前线军事分析机构“DeepState”的战场报告,俄军自2023年初以来,持续使用FAB系列航空炸弹、大口径炮弹及“冰雹”火箭弹对乌军阵地实施饱和打击,但截至9月中旬,仍未突破乌军正面防御。这场持续18个月的攻防战,不仅暴露了传统火力打击的局限性,更揭示了现代野战工事设计的革命性变化——乌军通过“地下化+智能化”的防御体系,将大平原转化为“钢铁绞肉机”。
一、从“线性战壕”到“立体地堡”:乌军工事的战术进化
红军城的战场形态,颠覆了传统野战防御的认知。这里没有阿尔卑斯山的险峻地形,也没有阿富汗的复杂山地,而是顿巴斯平原上一条看似简陋的战壕网络。然而,正是这条由“主战壕+侧翼坑道+地下掩体”构成的三维防御体系,让俄军的重型火力屡屡失效。
“乌军的战壕不是简单的壕沟,而是一个‘地下城市’的缩影。”前北约军事工程师马克·库珀在实地考察后指出,“主战壕深度达3米,内侧每隔20米就有一个可容纳2-3人的半地下掩体,掩体顶部覆盖1米厚的原木与沙袋,能抵御152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更关键的是,这些掩体通过0.8米宽的横向坑道连接,形成一张‘蜘蛛网’,乌军士兵可以在不暴露于地表的情况下快速转移。”
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动态防御”。当俄军炮击开始时,乌军士兵会退入掩体,通过战壕内壁安装的摄像头与无人机终端监控战场;当俄军步兵或装甲车推进至500米内时,乌军则从多个掩体同时发射FPV无人机进行“蜂群攻击”,同时用60毫米迫击炮覆盖俄军进攻路线。据乌克兰总参谋部公布的战报,2025年10月以来,乌军在红军城方向通过此类战术击毁俄军装甲车42辆、步兵战车18辆,并造成超过300名俄军士兵伤亡。
“这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隐藏’。”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RUSI)高级研究员贾斯汀·布朗克分析道,“乌军将‘保存有生力量’与‘精确火力反击’结合,利用地下掩体降低伤亡率,再通过无人机与迫击炮的短促突击消耗俄军进攻能量。这种模式让俄军的传统‘炮兵洗地+步兵冲锋’战术失去了效力。”
二、火力与工事的“不对称博弈”:俄军攻势的战术困境
俄军在红军城的攻势,暴露了其作战体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俄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FAB-500航空炸弹的爆炸当量相当于50公斤TNT,152毫米“康乃馨”自行火炮的射程达22公里,“冰雹”火箭弹可覆盖1平方公里区域;但另一方面,这些火力在面对“地下化”防御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问题在于,俄军的打击目标是‘地表’,而乌军的防御核心在‘地下’。”前俄罗斯总参谋部军官伊戈尔·科罗琴科在《军事评论》杂志撰文指出,“我们的炮兵侦察系统依赖光学与雷达设备,但乌军的掩体入口直径仅0.6米,且覆盖伪装网,从空中几乎无法发现。当我们的炮弹炸毁战壕表面时,乌军士兵早已退入地下,等炮击停止后再返回阵地。”
更棘手的是,乌军的防御体系并非静态。据“DeepState”机构10月10日的卫星图像分析,乌军在红军城周边3公里范围内构建了“三层地雷阵”:第一层为反坦克地雷,间距1.5米;第二层为反步兵地雷,间距0.8米;第三层为遥控炸药,通过光纤连接至后方指挥所。当俄军装甲车试图绕过战壕时,往往会触发地雷链,而乌军则利用此时机从侧翼掩体发射“标枪”反坦克导弹。
“俄军需要重新定义‘突破’的含义。”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塞思·琼斯认为,“在传统战争中,突破意味着占领地表阵地;但在红军城,真正的突破需要摧毁地下掩体网络。这要求俄军发展更精确的钻地弹、更高效的战场侦察手段,甚至可能动用温压弹对掩体入口进行‘窒息式打击’。”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松林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