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科帽起源于匈牙利,“Shako”一词来源于匈牙利语“Csákó”,意思是“帽檐”。最初沙科帽是匈牙利牧羊人的帽子,18世纪初成为匈牙利骠骑兵的军帽,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流行。当时欧洲军队普遍佩戴双角帽(也被称为拿破仑帽),但沙科帽很快替代了双角帽,因为沙克帽
步兵筒帽(Tschako)是一种平顶,配帽檐的截圆锥体(圆锥体顶为平面)军帽,在英文里被称为沙科帽(Shako)。
沙科帽起源于匈牙利,“Shako”一词来源于匈牙利语“Csákó”,意思是“帽檐”。最初沙科帽是匈牙利牧羊人的帽子,18世纪初成为匈牙利骠骑兵的军帽,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流行。当时欧洲军队普遍佩戴双角帽(也被称为拿破仑帽),但沙科帽很快替代了双角帽,因为沙克帽由厚毛毡和皮革制成,坚固的沙科克帽可以保护士兵头部,而且还配有遮阳用的帽檐。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沙科帽成为了欧洲各国军队的主要军帽。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沙科帽
1806年奥地利帝国引入步兵筒帽(沙科帽),最初外观是上宽下窄的截圆锥形,到1840年几乎变为圆柱体,到19世纪中期又变为上窄下宽。到1868年开始步兵筒帽不再作为野战装备,仅作为和平时期阅兵等场景佩戴。奥匈推出过1871和1891式步兵筒帽。按照规定,步兵筒帽仅在阅兵,葬礼,站岗警卫(除非下令佩戴野战帽),条令检查,或节假日驻军情况下佩戴。而在野外和日常勤务中,必须佩戴野战帽。1914年一战爆发后,步兵筒帽只用于阅兵仪式佩戴。
两名士兵佩戴步兵筒帽
步兵筒帽适用于步兵军官和士兵,根据军衔不同,帽檐和帽身上的装饰也不同。军官筒帽最后一次军服条例变化是在1878年,士兵筒帽是在1891年,而士兵筒帽在1902年减轻重量,以使其佩戴舒适。到1914年军官筒帽虽然没有通过军服条例变化,但出于外观时尚原因又进行了几次小幅修改,例如帽前部和后部高度差越来越小,从而变成近乎圆筒形。1910年的军服条例最终规范了士兵筒帽样式,并根据不同的头围尺寸进行了精确规定。
一名上校和军官筒帽
1871式步兵筒帽
步兵筒帽的部件包括黑色帽身,黄铜双头鹰徽,圆形金属帽徽,帽檐,帽带,汗带和下巴带。
帽身样式为上窄下宽的截头圆锥体,从侧面看帽身前部高度低于后部。帽身采用哑光黑色防水毛毡制成。帽身上边缘内用铁丝环加固,椭圆形帽顶采用黑色漆皮制成。帽内衬为黑色棉织物。汗带由两片黑色皮革缝合组成,缝在帽身下边缘,然后翻折到帽内部。
下巴带为两根黑色漆皮皮带,直接缝合在帽内毛毡部位。右侧皮带是单针扣,左侧皮带配有金属孔眼。
帽檐由黑色漆皮制成,内衬为天然棕色皮革面。帽檐缝在帽身前部下边缘。帽檐上面是黑色漆皮制成的帽带,帽带缠绕帽身下边缘,并用七处缝线固定。帽带两端在帽檐中线上方缝合。
下图是未安装圆形帽徽和鹰徽的步兵筒帽。军士和士兵从各自部队领取军服装备,这些配发的军服装备比私人购置的更加坚固耐用。
在帽身前部中线位置缝制了一个长方形的黑色漆皮套筒,用来放置圆形帽徽。皮革套筒正面固定黄铜制成的奥匈双头鹰徽章,鹰徽位于前部中央,鹰徽尾部延伸至帽檐上方的帽带处。鹰徽皇冠位于圆形帽徽下方。
圆形帽徽由两块黄铜制成截头圆锥体拼合而成,内用软木芯连接,从侧面看中间宽两头窄。圆形帽徽前面中心是直径2.3厘米的黑漆底面,外圈是从小到大的同心圆叠加一起,同心圆边缘光滑突出,前面有四个,背面有两个。圆形帽徽背面下边缘固定一个长条金属环,金属环插入皮革套筒即可固定圆形帽徽。
安装圆形帽徽和鹰徽的步兵筒帽
奥匈士兵原则上可以自己花钱在军需商店或军用物资仓库购买军服。特别是一年志愿者,他们根据自己经济能力,购置中档或高档材质军服。这些军服在剪裁和款式上通常符合条例规定,但使用更好面料和外观更时尚。下图是私人购置的步兵筒帽,其质量和做工丝毫不逊于军官。圆形帽徽和鹰徽采用镀金材质,帽徽前后部中心镶嵌一款光滑的黑色漆皮圆片。
1871式军官筒帽和步兵筒帽样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有:
帽檐在距离边缘2毫米处绣有1.3厘米宽的金色饰边。根据规定,帽檐内衬为绿色皮革面,但也经常看到到棕色皮革面。帽檐上有一条宽4毫米的金色丝线扭绳,金色扭绳中间有一条黑色丝线。圆形帽徽主体为木制,外部用宽2毫米的金色丝线扭绳一圈一圈缠绕,中心是黑色天鹅绒底衬,上面刺绣奥匈皇帝姓名缩写,"FJI"代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K”代表卡尔一世(卡尔一世的德语名“Karl”来源于英文名“Charles”(查理),所以在卡尔一世在英文里被称为查理一世。军官筒帽内衬为丝织物。
军官的圆形帽徽
军官筒帽侧面
军官筒帽的金色扭绳
1891式步兵筒帽
1891式步兵筒帽最初仅供士兵佩戴,样式和1871式基本类似。帽身前部高度降低2厘米,后部高低降低1.5厘米,因此鹰徽和圆形帽徽的尺寸也相应缩小。下巴带固定方式也发生改变,不再缝在帽身内侧,而是固定在帽顶左右两侧的滚轮式金属扣上。军官筒帽最初还是1871式,但很快也修改为了1891式。
图中是1891式步兵筒帽内部,可以看到帽顶左右两侧的滚轮式金属扣
1902年为了佩戴舒适性,步兵筒帽减轻了重量。1910年军服条例最终标准化,包括针对不同头围尺寸的规定。而军官筒帽因为私人购置,所以可以根据当时时尚潮流进行修改,比如帽身前后的高度差。
两顶尉官(少尉和中尉)的军官筒帽,可以看到右侧的帽身前后的高度几乎齐平
步兵筒帽油布罩
下雨时,可以在步兵筒帽外部套一个黑色油布罩来防水。黑色油布罩用两根抽绳固定在筒帽上。军官也可以使用黑色油布罩,一些制造商直接提供轻便的油布筒帽,这种筒帽的帽身和帽檐覆盖黑色油布,而且去除了所有装饰物。
油布罩
油布筒帽
步兵筒帽的军衔区别装饰
步兵筒帽通过帽身顶部装饰物用来区别军衔:
普通列兵(Infanterist)无装饰物。
豁免兵(Gefreiter)的帽身顶部为一条宽5毫米,厚3毫米的黄黑相间羊毛线扭绳,由五条黄色线和一条黑色线交替编织而成。
下士(Korporal)的帽身顶部为一条宽4厘米的黄色羊毛线编织饰带,图案和军官领章饰带相同。饰带上下边缘2毫米处共有两条宽1毫米的黑色条纹。
中士(Zugsführer)和上士(Feldwebel)的帽身顶部为两条总宽4厘米的黄色羊毛编织饰带,饰带图案和下士相同。两条饰带上下边缘2毫米处和中间共有三条宽1毫米的黑色条纹。
军校学员(Fähnriche)的饰带和上士相同,但为黄色丝线编织。
少尉(Leutnant)和中尉(Oberleutnant)的帽身顶部为一条宽4厘米的镀金线编织饰带,图案和下士相同。
上尉(Hauptmann)的帽身顶部为两条总宽4.6厘米的镀金线编织饰带,图案和上士相同。
少校(Major),中校(Oberstleutnant)和上校(Oberst)的帽身顶部为三条总宽6.6厘米的镀金线编织饰带。饰带上下边缘2毫米处和中间共有四条宽1毫米的黑色条纹。
狩猎帽(Jägerhut)来源于猎人狩猎时佩戴的帽子。狩猎帽是一种阅兵礼帽,由奥地利国土防卫军(k.k. Landwehr)步兵团,野战猎兵营,蒂罗尔皇帝猎兵团和国土步枪团(山地部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猎兵部队,国土防卫军军校学员和国土防卫军武器和军服仓库的官兵佩戴。
狩猎帽分为士兵和军官两款。士兵款狩猎帽采用黑色硬毛毡制成,军官款采用黑色细毛毡,帽冠为隆起的圆柱样式,自下而上逐渐变窄,帽顶为椭圆形。帽冠底连接环形帽檐,左帽檐向上翻卷3.5到4.5厘米高,帽檐用黑色皮革镶边。
士兵款狩猎帽内衬采用黑色棉织物,而军官款采用不同颜色的丝织物。帽檐内侧为汗带,军官款采用棕色皮革汗带。帽顶处内衬缝有两个黄铜方形环,用来连接下巴带。下巴带为两条黑色漆皮的皮带,右侧皮带配有单齿扣,左侧皮带配有金属孔眼。佩戴下巴带时,单齿扣在左耳下方进行调节。
帽冠正面偏左距离底部6毫米处缝制一个向后倾斜的黑色布套,用于固定羽饰。帽檐上方还有一根帽绳,士兵帽绳为草绿色羊毛线编织而成;军校学员是用金色丝线编织而成,军官使用镀金线编织而成,并带有间隔的黑色斜条纹。帽绳两端各有一颗2.2厘米长的编织橡果,橡果顶端为网状。帽绳用缝线固定在帽檐前部位置,后部采用可调节滑扣固定。
狩猎帽的羽饰由黑色公鸡羽毛缠绕在一根铁丝上制成,样式类似于公鸡尾羽形状。铁丝底部弯折成弹簧结构,然后插入黑色布套固定,羽饰向后倾斜,羽尾呈弧形垂落。
士兵款狩猎帽。这款狩猎帽为私人购置,粉色丝织品内衬和棕色皮革汗带。徽章中间的蒂罗尔鹰徽代表来自于蒂罗尔皇帝猎兵团或国土步枪团。
军官款狩猎帽。徽章中间的数字28代表来自于第28野战猎兵营或奥地利国土防卫军第28步兵团
帽冠正面左侧是一枚高6厘米的黄铜板冲压而成的徽章,样式为猎人号角。不同单位可以通过徽章中心图案来区分:野战猎兵营的徽章中间是数字营号;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猎兵部队的徽章中间是奥匈双头鹰徽;蒂罗尔皇帝猎兵营和国土射手团(山地部队)的徽章中间是蒂罗尔鹰徽;奥地利国土防卫军步兵团的徽章中间是数字团号;其他单位都采用奥匈双头鹰徽。军官款的猎人号角徽章为镀金,中间图案为镀银。
数字营号或团号
蒂罗尔鹰徽
此外匈牙利宪兵队(佩戴匈牙利国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宪兵队(佩戴火焰手榴弹徽章)也佩戴狩猎帽。
猎人号角中间的数字营号和团号
猎人号角中间的蒂罗尔鹰徽和奥匈双头鹰徽
匈牙利宪兵队的狩猎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宪兵队的火焰手榴弹徽章
军官圆筒帽(Offizierskappen)是参照步兵筒帽设计的,有平坦圆形顶部和帽檐的军帽。“Kappe”本意帽子,在英文里被称为凯皮帽(Kepi)。
凯皮帽起源于法国。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期间,当时法国陆军使用的沙克帽又重又不透气,非常不适合在非洲炎热气候佩戴。为此法国陆军配发了一种类似于沙克帽外形的轻便布制军帽,被称为非洲帽(Casquette d'Afrique)。因为轻便舒适,非洲帽很快成为法国陆军的常服和野战军帽,而沙克帽则变成阅兵仪式佩戴。非洲帽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在1852年变成了尺寸更小和更柔软的凯皮帽。1870年7月30日拿破仑三世正式宣布用凯皮帽取代沙克帽成为法军正式军帽。
法国外籍军团佩戴非洲帽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凯皮帽
除了阅兵礼帽和野战帽外,奥匈军官还有一款黑色军官圆筒帽,主要在驻军服役和非服役期间佩戴,可以视作常服帽。
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萨尔瓦托(最右)和军官们在1904年8月的一次军事演习中。他们都佩戴黑色军官圆筒帽。
军官圆筒帽是参照步兵筒帽设计的军帽,主要作为日常佩戴。
军官圆筒帽采用黑色面料制成,前部配有宽4.5厘米的黑色漆皮帽檐,外缘以黑色牛皮镶边。帽内侧有皮革汗带,帽内衬为丝织物。下巴带位于帽檐之上,用宽2.2厘米的黑色漆皮制成,前端为镀金单齿扣,用两枚金/银色光面纽扣(一些兵种比如炮兵,纽扣饰有炮兵图案)固定在帽身底部两侧。帽檐和下巴带之间有一条直径8毫米的镀金线编织而成的帽绳,帽绳的金色带有间隔黑色条纹。
下图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佩戴的军官圆筒帽。帽身采用了黑色丝织物。下巴带由黑色漆皮制成,并用镀金纽扣固定。帽内衬为白色丝织物,配有白色皮革汗带。
帽檐前面中线位置有一条金色帽绳制作的垂直绳环,绳环顶部是金色军官圆形帽徽,底部是和固定下巴带相同的光面纽扣或猎人号角徽章。猎兵部队和国民防卫军的军官在绳环底部佩戴小一号的猎人号角徽章,其他军官都佩戴统一的光面纽扣。军官的圆形帽徽中央是奥匈皇帝名字缩写,文职人员的圆形帽徽中央是奥匈双头鹰徽。山地部队(国土防卫军2个步兵团和蒂罗尔3个国土步枪团)和边境猎兵(Grenzjäger,负责边境安全)的军官在帽身左侧缝制开口斜向前的黑色布套,用于固定羽饰。
山地部队的军官圆筒帽,配有猎人号角徽章和羽饰
军官圆筒帽侧面和帽徽,左边为普通军官帽徽(奥匈皇帝姓名缩写),右边为文职人员帽徽(奥匈双头鹰)
军官圆筒帽配金色纽扣。军帽上的纽扣颜色同军服纽扣一致,具体使用金色或银色取决于不同团。
军官圆筒帽配银色纽扣。
该军官圆筒帽上的纽扣饰有炮兵徽章。
在奥匈南部地区服役的军官可以购买夏季使用的白色军官圆筒帽。白色军官圆筒帽样式和黑色相同,可以非服役期间佩戴。图中白色军官圆筒帽属于骑兵上将弗里德里希·格斯滕贝格·冯·赖希塞格和格斯特贝格,采用白色织物面料制成,镀金纽扣饰有将官徽章图案,内衬采用白色丝织品和棕色皮革汗带。
另一款白色军官圆筒帽,采用白色精梳毛纱制成,配有镀金纽扣,白色漆皮帽檐和白色皮革下巴带。
1909年,为奥匈将官推出了一款蓝灰色(Hechtgrau,直译梭子鱼灰,是一种蓝色带灰色调)的军官圆筒帽。蓝灰色圆筒帽也可以由上校准将(担任旅长职务的上校),副官,军事内阁(皇帝直接指挥机构,负责军官人事和军事机构联络)和总参谋部的军官佩戴。1915年采用野战灰军服后,蓝灰色圆筒帽也改为了野战灰圆筒帽。
蓝灰色军官圆筒帽。采用蓝灰色精梳毛纱制成,配有蓝灰色皮革帽檐和下巴带,内衬蓝灰色丝织物。金色纽扣上饰有将官徽章图案(雪绒花)。
陆军元帅(图中军衔为大将)弗朗茨·罗尔·冯·登塔男爵佩戴蓝灰色军官圆筒帽
野战灰军官圆筒帽。因为是军官私人购置,可以采用定制款式,这顶野战灰军官圆筒帽采用野战灰精梳毛纱制成,配有几乎水平的野战灰漆皮帽檐和下巴带。其低矮的帽身在一战后期特别受军官们喜矮。
军官圆筒帽在1878年,1907年和1910年的军服条例中均有描述,之后经历了多次修改。由于军官圆筒帽专为军官设计,所以其剪裁和样式受当时时尚潮流的影响。比如1907年临时规定帽身前部高9/10厘米,后部高12/13厘米;1910年规定帽身前部高10/11厘米,后部高13/14厘米。此外还有所谓“高款”,帽身前部高12厘米,后部高14/15厘米;也有“低款”,帽身前部高9厘米,后部高10厘米。
一战期间,特别是1916到1918年期间,还出现了第三种款式,被称为“极低款”,帽身前部高7.5厘米,后部高9厘米。军官圆筒帽上没有统一的军衔区别,只有军校学员的圆形帽徽和其他略有不同,军校学员的圆形帽徽和帽绳采用黄色丝线制成,而其他军官军衔为镀金线制成。
军校学员的军官圆筒帽,圆形帽徽和帽绳使用黄色丝线制成。
除了不同的帽身前后部高度外,还可以订购不同样式的帽檐(完全平直,几乎平直和倾斜等)和不同款的帽绳(6到8毫米)。帽绳和圆形帽徽也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制作。
各种款式的军官圆筒帽
资料来源:
《Des Kaisers Rock im 1. Weltkrieg : Uniformierung und Ausrüstung der 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n Armee von 1914 bis 1918》
未完待续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