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碗鸡汤端到曹操面前,他夹起一小块鸡骨,无心品尝,这时有下属来请当晚的军营口令,曹操有感而发:“鸡肋。”
#万能生活指南#
作者:富叔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句话,道尽了人这一生中两大祸根——嘴。
一个“吃”,一个“说”。
吃不知节,伤身;话不懂收,伤人又伤己。
三国时,曹操进攻刘备,久攻不下,退又不甘心。
当一碗鸡汤端到曹操面前,他夹起一小块鸡骨,无心品尝,这时有下属来请当晚的军营口令,曹操有感而发:“鸡肋。”
杨修敏锐地察觉出这个口令背后的玄机: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进退两难,已经有了撤兵的打算。”
于是杨修立即打包行李准备回营,军中多人也跟风收拾行装,引起军心动荡。
曹操得知后勃然大怒,借“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斩于军前。
杨修聪慧过人,却因一时口快丢了性命。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自律是一种修为。
真正的自律,不是约束别人,而是能管住自己的一张嘴。
俗语有言:“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人活于世,难免被议论,也难免议论别人。
但高明的人,不会让自己陷入“说人”的陷阱中,更不会成为“被人说”的谈资。
《格言联璧》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闲暇之时,反思自己的过失;谈话之间,收住对他人的评价。
这不仅是一种修身的智慧,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
遇事先反思自己的不足,不轻易评价他人的过失,这样才不失人生清醒。
举个例子,小甘。
她刚入公司时,被分配到脾气火爆的小凡手下学习。
小凡办事严谨,说话直接,常常当众指出小甘的错误。
午餐时,同事小新关心她:“那位老师脾气太差了吧?她是不是经常针对你?”
按理说,小甘完全可以顺势吐槽几句,博取同情,可她只是微笑着说:“她骂我也有道理,我确实没做好。”
小凡当时并不在场,小甘就算发一通牢骚也能被理解,但是她却能从自身找原因,顿时让同事们刮目相看。
第二个月,小新主动向领导申请,把小甘调入自己的团队,还让她的工资翻了一倍。
管住嘴,不仅远离了是非,更节约了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情绪浪费,而且还可能带来意外收获。
人际往来中,最难得的不是伶牙俐齿,而是懂得“闭嘴”的分寸。
不议人是非,不评人得失,不添油加醋,不传播流言。
嘴上留情,是修养;心中留白,是格局。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一个人若能控制住自己的言语冲动,就能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暴露你的层次。
沉默的人,看似无声,实则最有力量。
人生路上,不论他人短,反求诸己,才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起点。
用口德换人缘,用修养赢尊重。
能管住嘴的人,往往最值得信任。
管住自己的嘴,不妄议他人短长,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技能上,把时间花在自我成长上,草根的人生也会枝繁叶茂,茁壮清爽。
《黄帝内经》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在医疗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有的人寿命长,原因有很多,食饮有节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口腹之欲,吃得精、喝得多,结果养成了“三高”“肥胖”“亚健康”的毛病。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懂健康,而是嘴太贪、心太纵。
孔子饮食里常有姜,他提倡“不撤姜食,不多食”,姜常常出现在他的餐桌上,但每次用量不多。
好东西可以吃,但是不要多吃,这也是在强调,好物不宜多,吃东西最好适量。
中医博士罗大伦讲过一个案例。
一位年轻女性,事业成功,却被脸上频繁冒出的痘痘困扰。
她苦寻名医,直到遇到罗博士。
问及饮食,原来她几乎天天吃火锅、羊肉、辣椒等辛辣热性食物。
罗博士笑道:“你这是体内阴阳失衡,上火阴虚,怪不得痘痘不停。”
后来她听从医嘱,改变饮食结构,多吃清淡的蔬菜与汤粥,数月后,皮肤恢复光滑。
管住嘴,少食辛辣,多食有益,是她恢复美丽的关键。
演员张丰毅也曾在早年访谈中提到,他从不在饭局上喝酒,别人劝酒,他就拿牛奶代替。
管住嘴,在饮食上有所节制,就算是适口的好东西也不多吃,同时避开对自身健康不利的食物,这是值得提倡的饮食之道,也是获得健康的有效路径。
有一位医生在被问及,要想健康需要怎么做时,他的回答是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入口的食物要慎重,要注重吃食的质量和数量,还要让身体动起来,这样才有可能健康地生活。
你想健康,就必须管住两样东西:嘴和腿。
有一位80岁的老先生,他每天坚持步行5公里,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打着伞出门走一圈。
多年如一日,他的血压正常,气色红润,精神矍铄。
“我没什么秘诀,就是不贪吃,不懒走。”
他淡淡一句,却道尽长寿之道。
健康,从不是医生赐予,而是自律养成。
吃得少一点,走得多一点,少熬夜,少抱怨,少胡吃海喝,多晒太阳,多深呼吸。
能做到这几点,人生就能轻松许多。
要知道,管住嘴不是苛刻,而是善待自己;迈开腿不是折磨,而是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方式。
管住吃喝的欲望,身体才有余地修复;迈开双腿,心情才会随步伐舒展。
身心合一的自律,才是真正的健康之源。
对于亚健康人群,管住吃进嘴里的东西,迈开锻炼的步伐,健康并不遥远,而且可能不请自来。
《别子才司令》一诗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艰难时刻,但能否挺过去,取决于你如何开口。
抱怨是最廉价的情绪释放,也是最无效的自我安慰。
一次茶歇时,两位同事在聊天。
小红叹气道:“我这几天店铺销量掉得厉害,感觉要完了。”
小青附和:“你还好意思说,我连询价的都没有,真是惨透了。”
领导听见,忍不住打断:“你们这是在比惨吗?”
两人一时语塞。
店铺销量一直遥遥领先的丽丽,则心平气和地说:“起伏是常态,先分析数据,找到问题去解决,会好起来的。”
同样的困境,有人埋怨命运不公,有人立刻着手改进。
强者想方法,弱者多抱怨。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有位心理导师曾说:“一个人一旦习惯抱怨,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寻找负面证据。”
也就是说,你越抱怨,就越看不到希望,而那些不抱怨的人,反而更容易发现机会。
曾经,有一位演员发烧过敏仍坚持拍戏,本想展现敬业精神,却被网友指责“卖惨”。
莫道自己有多惨,世上的悲欢并不相通,一味说惨,不但博不来同情,还有可能招致厌烦。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半杯水实验”:桌上有半杯水,乐观者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悲观者却说“真惨,只剩半杯。”
水的多少没变,变的是心态。
一个决定自救,另一个继续下沉。
天下谁人不辛苦,总是诉苦,沉醉于说惨,并无益于情形扭转。
与其诉苦,不如痛定思痛,早日走出苦楚。
管住嘴,不说惨,不抱怨,让情绪换个频率,从惨状中快速抽离。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在低谷中仍能闭嘴不怨。
因为当你不停诉苦时,能量在流失,机会在远离。
而当你能安静面对,默默积蓄力量,命运自然会为你让路。
我们在人生头几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
别乱议人是非,免惹纷争;别放纵口腹,守住健康;别抱怨命运,培养力量。
当一个人能同时做到“嘴上有尺、心中有光”,他的人生就会越走越顺,越走越轻盈。
自律的最高境界,不是强迫自己去拼,而是能安静地管好自己。
话语出口有度,食物入口有节,管住嘴不滥用表达欲,既是自律,也是修身处世的智慧。
作者简介:富叔,你的事才是头等大事,生活就是哄自己开心,睡前原谅一切,看似原谅他人,实则放过自己,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或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