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故宫“数字兰亭”刷屏,3D镜头把王羲之每一笔的提按顿挫拆成0.1毫米慢放,网友一边喊牛一边自嘲:原来自己连横都写不直。
“写字都写不顺,还谈什么书法?
”——昨晚,故宫“数字兰亭”刷屏,3D镜头把王羲之每一笔的提按顿挫拆成0.1毫米慢放,网友一边喊牛一边自嘲:原来自己连横都写不直。
科技把神坛上的《兰亭序》拉进手机,却照出普通人最痛的短板:我们只会敲键盘,早就丢了笔。
别急,丢的不止你一个。
教育部刚公布的数据,30所试点中小学装上AI毛笔系统,孩子临九成宫,系统0.3秒指出败笔,效率飙40%,可老师私下吐槽:学生写得像打印,连“人味”都没有。
科技救了速度,却救不了手感,这矛盾就是当下书法的真困境。
更魔幻的是大洋对面。
哈佛燕京学社今年发论文,说写汉字对娃的大脑按摩效果碾压涂色,英国爸妈立刻把毛笔当益智玩具。
伦敦一场“甲骨文→NFT”展,38件区块链书法被秒空,最贵一件“永”字卖22万英镑。
老外边喊“东方神秘力量”边把字切成像素,咱们这边却还有老教授痛心疾首:连阴阳都不懂,写什么鬼画符。
两边都在“自说自话”,中间隔着整整一个次元。
其实年轻人早玩出了新花样。
乌镇戏剧节,王冬龄拎着拖把大的笔,在T台蹦迪写狂草,台下00后尖叫“太炸了”;B站UP主用动作捕捉让颜真卿跳科目三,弹幕刷“老颜别扭腰”。
看似胡闹,却把“提按=节奏、墨色=呼吸”的阴阳之道偷偷塞进娱乐。
Z世代不吃说教,但吃沉浸,他们靠弹幕和NFT把碑帖玩成梗,反而让字“活”了。
所以,别急着骂科技毁了书法。
故宫把《兰亭》拆成数据,也让普通人第一次看清“一横三折”的呼吸;西泠印社建“笔法基因库”,2.6万件古笔势AI建模,失传已久的“绞转”有望复现。
工具无善恶,关键在用它的人。
真想救书法,就得让它在键盘、在元宇宙、在直播间继续“阴阳”下去,而不是只锁在宣纸里供着。
——网友@咸鱼王
“数字兰亭看完,默默翻出落灰的毛笔,结果第一笔就飞白……算了,先练,反正AI老师不笑我。
”
来源:远见卓识奶茶LokdI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