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储芯片涨价潮下,封测环节成了产业链的香饽饽。长电科技和通富微电作为国内封测双雄,都被贴上“存储封测龙头”的标签。但真要论高下,不能只看规模,得从技术硬实力、业务含金量、客户壁垒这几处深扒——毕竟在AI驱动的存储升级浪潮里,“龙头”二字得靠真本事说话。
存储芯片涨价潮下,封测环节成了产业链的香饽饽。长电科技和通富微电作为国内封测双雄,都被贴上“存储封测龙头”的标签。但真要论高下,不能只看规模,得从技术硬实力、业务含金量、客户壁垒这几处深扒——毕竟在AI驱动的存储升级浪潮里,“龙头”二字得靠真本事说话。
长电科技已经摸到了当前存储封测的天花板——HBM(高带宽存储)。它靠自主研发的XDFOI®多维扇出平台,实现了HBM3的稳定量产,8层堆叠良率能做到98.5%,甚至比部分国际厂商还高。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实验室技术,已经拿到了SK海力士的独家封测订单,长江存储的HBM3订单也在爬坡。除了HBM,它的全品类技术覆盖也很全面,从DRAM到NAND,从消费级到车规级都能做,2024年还收购了上海晟碟半导体,把存储封测市场份额从12%拉到了25%。
通富微电的存储封测还停留在“追赶阶段”。它确实在存储封测第一梯队,但主力业务还是传统的DDR4和手机存储封装,高端的DDR5封测去年才落地,良率刚到85%,比行业头部水平差了10个百分点。最致命的是HBM赛道的滞后:长电已经量产接单,通富还在研发阶段,连海外客户的样品测试都没进去,差了快2年的时间差。虽然它有Chiplet、2D+等先进技术储备,但这些更多用在AMD的CPU/GPU上,没真正转化成存储封测的竞争力。
长电的存储业务已经成了“盈利引擎”。2025年二季度单HBM封测的营收占比就达28%,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高达42%,是传统封测业务的两倍多。整个存储封测业务增速超30%,2025年占总营收的比例预计会突破35%。这种高增长不是靠规模堆出来的,而是高端技术带来的溢价——毕竟全球能做HBM封测的企业不超过10家,国内只有长电能稳定供货,客户想换供应商都得花3-6个月调试,根本不敢轻易动。
通富的存储业务更像“配角”。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不错,但主要靠和AMD的合作撑着,来自AMD的收入占比接近60%,而这部分收入里,存储封测只是其中一小块。存储业务的高端占比不足20%,毛利率也上不去,2024年整体毛利率才12%左右,和长电的存储高毛利业务没法比。简单说,通富是“借AMD的光”沾了存储红利,而长电是靠自己的技术挣高端钱。
长电已经织了一张“全球+国产”的客户网。全球前二十大半导体公司里,85%都是它的客户,包括三星、美光、SK海力士这些存储原厂。国产替代这边更强势,承接了长江存储70%的封测订单,长鑫存储的DDR5订单也优先给它。这种“两边通吃”的格局很稳:海外订单保基本盘,国产订单冲增长,还能通过和原厂合作提前布局新技术。
通富的客户结构太“依赖单一变量”。它80%以上的订单来自AMD,存储封测业务也多是跟着AMD的需求走,自主拓展的存储客户很少。虽然AMD和OpenAI合作能带来增量,但本质是“看别人脸色吃饭”——要是AMD的存储相关芯片需求下滑,通富的存储业务马上会受影响。而且它在国产存储原厂那边的存在感很弱,没拿到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核心订单,国产替代的红利没吃到多少。
说到底,两者的“龙头之争”其实是“赛道之差”。长电科技是“主动领跑”,靠HBM等高端技术提前卡位,把存储封测做成了核心增长极;通富微电是“被动跟随”,靠绑定大客户沾光,存储业务还没形成独立的竞争壁垒。
短期看,长电的龙头地位很稳——HBM需求会持续爆发,它的技术和订单优势能吃好几年红利。通富不是没机会,但得先补上HBM的技术短板,再摆脱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否则只能是“存储封测的重要玩家”,成不了“真龙头”。毕竟在半导体行业,从来都是“技术说了算”,不是“规模说了算”。
来源:是布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