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大学,130岁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22:58 1

摘要:1928年,徐志摩在旅欧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面对眼前汹涌的大海,他想起夕阳下的水波潋滟、垂柳成行,这是刚刚作别的康桥,也是记忆中的“北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1928年,徐志摩在旅欧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面对眼前汹涌的大海,他想起夕阳下的水波潋滟、垂柳成行,这是刚刚作别的康桥,也是记忆中的“北洋”。

1916年秋,徐志摩被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录取。一路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对自小长在江南的他来说,这所北方的大学实在陌生,只能靠录取资料了解一二。史料是这样记载的:“校园广阔,建筑宏伟,峨轩曲廊,花木掩映。前临北运河,后带桃花堤,柳岸桃林,相夹成荫,蔚为津沽名胜之巨擘”。

柳岸桃林之侧,1895年,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于此成立,数易其名、其址,几经拆分、重组,最终成了今天的天津大学。今天是天津大学130岁生日,百卅光阴,于历史长河只是短暂一瞬,但对天津大学而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成长史。

从建立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始,“第一”便成了天津大学的风向标。百年来,天大用一个又一个“第一”,印证着“兴学强国”的办学精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北洋大学堂的学生王宠惠收到了学校发给他的毕业证书,这张由当时清王朝皇家颁发的第一号文凭,也是中国的第一张大学文凭。王宠惠从北洋走出,远赴欧美深造,30岁归国时,已是蜚声中外的法学名家。1912年,经孙中山提名,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1923年,他以首位中国籍法官的身份出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在国际法学的最高殿堂发出中国声音。

(图源:天津大学)

从这第一张文凭起,成千上万的天大人走出校园,在企业舞台、科技前沿、医疗高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第一”。

2021年,天津大学元英进、王树新、王成山、赵华4名教授同时当选院士。84届校友孙朝阳于2003年发起成立高意科技集团公司并担任总裁,推动高意实现全球光电子产业超百亿美元规模,现已成为全球光通讯、激光、AI网络与半导体领域具有核心主导技术的龙头企业。87届校友陈宝洁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内首个超大型平台整体浮托安装,引领中国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模块化、国际化、深海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3届校友吴长富深耕新型人工器官的研发和创新,凭借“推动患者早期获得尖端心血管医疗器械”方面的卓越成就当选2025年度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自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17年首次发布以来,天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始终蝉联全国第一。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既是今日科研实力的体现,也彰显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天津大学。之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八大名校化工系汇聚于天津大学,汪德熙、汪家鼎、余国琮、张建侯、丁绪淮等一代宗师来到天津大学任教,全国最为完整的化工专业体系在“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中迅速构建。

20世纪50年代,我国炼油工业刚刚起步,蒸馏(也称精馏)技术是其中关键。当时,已在天大任教的余国琮抓住这一重大需求,在天大化工机械教研室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塔板实验装置,为化工精馏奠定基础。他带领团队攻克重水分离技术难题,并在1965年形成我国自主重水生产工业技术,成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重水,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重水生产不仅能自给,还实现出口,成为重要的重水输出国。

只因周总理一句“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天大化工持续迈步向前。王静康院士团队联合企业打造享誉全球的“天大结晶罐”,彻底解决了我国青霉素纯度低、易过敏、稳定性差、能耗高的难题,让“救命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邹竞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彩色民用胶片,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开创了天大化工新的学科方向……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这首校歌所凝聚的实干精神与学术追求,早已化为一代代天大人的内在驱动力。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天津大学共有36个学科上榜,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4个学科排名全国前3%,仪器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9个学科位列全国前7%。

百卅风雨历程,不仅留下辉煌成就,也沉淀着无数艰难卓绝的故事。在时代巨变、家国动荡的背景下,天津大学的师生们用坚韧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1937年暑假,一名北洋大学的学生回家探亲。在家乡,他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队。途径武汉时,惊闻七七事变爆发,母校北洋大学已被日军侵占,师生迁往西安,于是他毅然奔赴陕西,不远千里追寻母校……这是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的真实故事。那年夏天,无数北洋师生和史绍熙一样,在山河沦陷中,踏上了“西迁播火”的兴学之路。

(图源:天津大学)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洋工学院等几大院校为主体,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简称临大)。许多北洋师生赶到西安时,囊中已经一贫如洗。开学一个多月后,山西临汾沦陷,炮火逼近,临大不得不再次迁移。1938年3月,400余名师生背着“大锅盔”和咸菜,由西安迁往陕南汉中。在汉中安顿下来后,教育部下令将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室是泥房,夏雨成泥潭,冬季手生冻疮,但北洋师生自励苦读,在黑暗中点亮一束束烛光,这被后人称为“七星灯火”,成为激励天大师生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为北洋学生结伴向城固迈进,图源天津大学)

向西,再向西!1939年,为在大后方培养农林与工程人才,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提议成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将筹建任务交给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李书田率领学校教师携带大量图书与仪器,翻山越岭,在大凉山建起“小北洋”。建校后的11年间,学校累计培养学生3000余人,涌现出陈明义、杨仲谋等一批知名工程人才,为攀枝花巨型磁铁矿的发现及西南工业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在这片偏远凋敝的土地上,“北洋”,再一次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烽火中点燃的“七星灯火”,不仅照亮了彼时求知的道路,也化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天大130周年校庆标识中,数字“3”勾勒出卫津路校区主楼的轮廓,正是这座主楼见证了毛泽东主席发布高校办学治校的历史性方针。

(图源:天津大学)

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大学,走到学校的硫酸厂、盐酸厂、砖瓦厂等小型工厂时,他说,“以后要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此后,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关怀与力量。

那些在西迁中点亮的火种,化作天津大学厚重的学术与精神积淀。如果说从〇到一,是创造的起步;那么到∞,则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宣言。从“北洋大学”到“世界一流”,站在130年的节点,一个属于天大的无限未来,正呈现在世界面前。

2017年4月,天津大学携手61所高校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改革呼唤创新,工程改变世界,面向未来,天大的回答永远是“行动”!

未来人才培养,行动!今年6月,天津大学发布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新政,提出以“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打破专业边界、打破固定学制、打破传统课程的“三大突破”培养模式,为即将到来的时代储备人才。天津大学聚焦“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和“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人类发展需求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布局储能技术、智能建设与安全、医工融合等6大分中心,持续深化医工交叉融合。“愿为同学们架起一座‘未来望远镜’,助力每一位天大人更早、更清晰地看到星辰大海。”天大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前沿科学研究,行动!就在校庆前的9月26日,天大新能源化工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Science(《科学》)上发表。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原子抽提”策略,将贵金属铂原子全部抽提到表面参与催化反应,使其利用率接近100%,为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开辟了新路径,助力化工生产更加低碳、高效、可持续。

这样的前沿探索并非孤例。石化中心团队开发并大规模应用国际领先的醋酸乙烯成套生产技术,持续深耕绿色化工前沿技术研发与工程转化;智能焊接与评价团队研发智能自适应焊接设备,颠覆传统焊接模式,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注入强大动力;神经工程团队片上视觉脑机接口,在人体外创造“类脑器官”,探索新一代生命体-非生命体融合交互……

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水利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在两河口、黄登、双江口等200余座国内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实现水利工程从数字化施工到智能化建设的跨越;作为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为提升水利、土木、交通等重大工程抵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风险的能力提供了极限研究手段,对保障重大工程安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天津大学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2016年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8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2项,共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142个。

(图源:天津发布)

“一”的起点,“三”的播迁,“〇”成无限,串起这130年的光阴长卷。代代北洋人、天大人,以坚韧与热忱,用执着与担当,把梦想化为现实。“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今天,是天津大学的生日,祝这所百年学府,弦歌不辍,华章日新,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彩虹似的梦”!

来源:软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