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账单砸向普通人:俄加税涨价背后,多少家庭正“为炮买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20:01 2

摘要:2025年10月的莫斯科,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街角的超市门口。52岁的娜佳·伊万诺娃推着购物车走出来,低头看着收据,眉头紧锁——原本每周500卢布就能买齐的牛奶、面包和蔬菜,这次竟花了610卢布。她喃喃自语:“才涨了两周,肉已经不敢买了。”

#俄乌冲突民生代价 #俄全民加税账单 #俄罗斯经济困境 #战争成本民众买单 #俄能源危机加剧#俄乌冲突#

来源:国际观察

日期:2025年10月15日

标签:俄乌冲突|俄罗斯经济|民生困境|能源危机|财政政策

2025年10月的莫斯科,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街角的超市门口。52岁的娜佳·伊万诺娃推着购物车走出来,低头看着收据,眉头紧锁——原本每周500卢布就能买齐的牛奶、面包和蔬菜,这次竟花了610卢布。她喃喃自语:“才涨了两周,肉已经不敢买了。”

就在上个月,政府宣布增值税从20%上调至22%。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抽象的税率,而是每月多支出近4000卢布的真实压力。而这一切,只为填补一场遥远战争的无底洞。

2022年,俄罗斯每天向欧洲出口200万桶成品油,按当时油价计算,日赚约1.2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欧洲油库”。

可到了2025年9月,画面彻底反转:俄罗斯开始从印度进口每日30万桶汽油,每桶进口成本比战前国内生产高出15美元。

“我们曾经是卖油的,现在却要买油?”圣彼得堡司机谢尔盖苦笑,“加油站限购,我排了两小时队,只加了20升——这够开多久?”

背后是三重打击:

- 欧美限价令将俄油价格压至47.6美元/桶,远低于战前水平;

- 乌克兰无人机持续袭击炼油厂,近四成炼油能力瘫痪;

- 第19轮制裁封锁“影子舰队”,海运通道被层层围堵。

曾经的“能源王牌”,如今成了国内能源危机的源头。

2025年9月,俄罗斯财政部提交《2025-2027年预算草案》,国防开支占比飙升至40%,创下历史新高。钱从哪里来?答案是:向全民征税。

- 增值税上调至22%:每个家庭年均多支出4.55万卢布;

- 能源价格提前上涨:电力+10.9%、天然气+9.4%、输电费用暴涨14.3%;

- 综合影响:一个普通家庭每月生活成本增加6800卢布,一年就是8.2万卢布。

在圣彼得堡,67岁的退休教师柳德米拉翻着社区公告:“老年活动中心的补贴被取消了,通知说‘因财政调整,资金已划入国防预备金’。”她指着墙上“祖国在召唤”的海报,声音颤抖:“我们响应了召唤,可谁来召唤我们的生活?”

在克里姆林宫的叙事中,民众被要求“团结一致”。但现实是,民生正在为战争让路。

- 医疗资源紧张:多个地区医院反映,药品采购预算被削减,部分慢性病药物供应不稳定;

- 教育投入减少:外省学校㇏经费延迟拨付,有学校因供暖1费上涨而缩短上课时间;

- 社会福利缩水:多地暂停发放低收入家庭补贴,理由是“预算重新分配”。

而在莫斯科高档商场,奢侈品店依旧灯火通明。一位不愿具名的商人透露:“有人在战争中亏了,有人却在战争中赚了——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是那个‘赚’的人。”

- 印度成最大“买家”:本财年俄石油进口量激增近400%,印度将俄油低价购入,提炼后高价转卖欧洲,赚取丰厚差价;

- 沙特“反向操作”:作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却翻倍进口俄燃油,节省本国原油用于高价出口,精明博弈中获利;

- 美国“阳奉阴违”:一边对俄制裁,一边在过去一周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规模增长43%,成为“最默契的对手”。

俄副总理曾强硬表态:“宁可减产,也不接受限价。”可国内汽油短缺、进口依赖加深的现实,让这句宣言显得苍白。

在伏尔加格勒,加油站排起长队,每人限购20升汽油,黑市价格一度突破每升150卢布。

在叶卡捷琳堡,一位单亲妈妈说:“我儿子在前线,我每天祈祷他平安。可我也要养活两个孩子,电价涨了,我连晚上开暖气都不敢。”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渔民老谢尔盖望着平静的海面:“以前靠出口海鲜赚钱,现在船出不了港——制裁来了,鱼也卖不出去了。”

战争没有赢家,但代价由人民承担。

当“国防优先”成为唯一逻辑,民生、公平、未来,都被推到了边缘。

每个家庭账单上的数字,都在回响前线的炮火。

而这场危机的终点,仍未看见。

留言讨论:

你认为战争的代价,是否该由普通民众承担?

当“爱国”与“生存”冲突,社会该如何选择?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探讨这场危机背后的真相。

来源:青芒记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