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7 月上海泓盛拍卖会上,一枚民国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以 72.8 万元成交,溢价超普通双旗十文币 3600 倍。这枚直径 3.2 厘米、重 10.2 克的红铜币,正面交叉的铁血十八星旗与五色旗熠熠生辉,背面嘉禾环绕的扁菊花图案细腻如初 —— 它不仅
开篇:一枚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藏着中原的共和记忆
2025 年 7 月上海泓盛拍卖会上,一枚民国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以 72.8 万元成交,溢价超普通双旗十文币 3600 倍。这枚直径 3.2 厘米、重 10.2 克的红铜币,正面交叉的铁血十八星旗与五色旗熠熠生辉,背面嘉禾环绕的扁菊花图案细腻如初 —— 它不仅是一枚货币,更是民国初年中原大地从帝制走向共和的 “实物档案”。
作为中原核心省份,河南在民国货币革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1912-1914 年间铸造的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以独特的设计融合了政治符号与地域文化,以稀少的存世量成为收藏界的 “地域明星”。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设计细节、收藏价值三个维度,拆解这枚铜币背后的中原故事,还原其承载的时代重量。
一、历史背景:中原大地的货币革新 —— 从龙纹到双旗的跨越
1912 年清帝溥仪退位,统治中国 268 年的清朝覆灭,民国政权的建立不仅带来政治变革,更推动了货币体系的全面重构。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与农业大省,河南在这场变革中迅速响应,于 1912 年启动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铸造,成为民国初期地方货币革新的典型代表。
(一)政治符号的更迭:从 “龙权” 到 “共和”
清代河南铸币(如光绪元宝、宣统元宝)以龙纹为核心图案,象征皇权至上;而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则彻底摒弃龙纹,改用 “铁血十八星旗” 与 “五色旗” 交叉设计 —— 前者代表汉族十八省的革命团结,后者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旗帜交叉处的结带寓意国家统一。这种设计并非偶然,1912 年 3 月,河南都督张镇芳发布《货币革新令》,明确要求 “铸币需体现共和精神,废除封建符号”,双旗图案正是这一指令的直接体现。
当时郑州、开封等地的商铺,曾留下 “持双旗币购物者,加价一成” 的记载,反映出民间对新货币的认可。这种政治符号的更迭,不仅是货币图案的变化,更是中原地区民众对共和制度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封建货币文化的终结。
(二)经济需求的适配:“当二十” 面值的民生考量
民国初年的河南,商品经济正逐步复苏。据《河南经济史》记载,1913 年郑州商埠的年交易额达白银 500 万两,比清末增长 30%;开封、洛阳等城市的绸缎庄、粮行数量激增,小额交易需求旺盛。清代河南流通的多为当十、当五铜元,已难以满足日益频繁的贸易需求。
“当二十” 面值的设计,精准适配了当时的民生场景 —— 一枚当二十铜元可购买 2 斤小麦(1913 年河南小麦市价约 10 文 / 斤),或 3 尺棉布(约 7 文 / 尺),既避免了携带大量小额货币的不便,又未因面值过高导致流通困难。据河南造币厂档案记载,1913 年该币月均铸造量达 50 万枚,主要流通于河南境内及周边的山东、湖北部分地区,成为民间交易的主力货币之一。
(三)工艺传承的创新:中原铸币的 “新旧融合”
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铸造工艺,既传承了清代河南造币厂的精湛技艺,又融入了民国的新元素。清代河南铸币以 “文字规整、纹饰细腻” 著称,如光绪元宝河南造当十铜元,龙纹鳞片清晰可数;而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冲压技术,币面平整度更高,文字与图案的立体感更强。
币面边缘的 “长枝花” 纹饰,源自清代河南铸币的传统设计,象征农业丰收;而英文 “HO-NAN”(河南省造)与 “20 CASH”(二十文)的加入,则体现了近代货币与国际接轨的尝试 —— 这一设计在同期其他省份的双旗币中较为罕见,成为河南版的独特标识。这种 “新旧融合” 的工艺风格,既安抚了民众对新货币的陌生感,又展现了中原地区对近代化的探索。
二、设计解析:地域特色与时代印记的融合 —— 每一处细节都是中原符号
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设计,堪称民国初期地方铸币的 “教科书级作品”。从正面的旗帜到背面的嘉禾,从文字的排布到纹饰的选择,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时代变革的张力,成为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一)正面设计:政治与地域的双重表达
双旗图案:共和理念的视觉化正面中央的铁血十八星旗,旗面为红色,上绣 18 颗黄色五角星,代表汉族聚居的 18 个省;右侧的五色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对应汉、满、蒙、回、藏五族。两面旗帜交叉而立,旗面纹路清晰,飘扬感十足 —— 这种动态设计在同期双旗币中较为少见,需更精细的模具雕刻工艺,反映出河南造币厂的技术实力。
旗帜两侧的 “长枝花” 纹饰,花瓣饱满、枝叶舒展,源自河南传统剪纸艺术中的 “丰收花” 图案,象征中原地区作为 “粮仓” 的农业地位。这种将政治符号与地域民俗结合的设计,让货币不仅是交易工具,更成为传递文化认同的载体。
文字排布:中西结合的近代化尝试币面上方的英文 “HO-NAN” 采用衬线字体,字母间距均匀,雕刻精致;下方的 “20 CASH” 字体粗壮,与中文 “当制钱二十铜元” 形成呼应。这种 “英文 + 中文” 的文字排布,在民国初期的地方铸币中并不常见 —— 同期湖南、浙江的双旗币多仅标注中文面值,而河南版的设计则体现了对近代货币标注方式的探索,可能与当时河南商埠的对外贸易需求有关(1913 年河南出口的棉花、小麦,多通过汉口港销往国外,英文标注便于外商识别)。
(二)背面设计:农耕文化的货币呈现
嘉禾与扁菊花:中原民生的缩影背面珠圈内的扁菊花图案,花瓣呈放射状排列,中心为圆形花蕊,设计简洁典雅。菊花在民国初期被视为 “君子之花”,象征高洁品格,常被用于官方器物;而环绕菊花的嘉禾纹饰,则由稻穗、麦穗组成,颗粒分明、穗芒清晰,精准贴合河南 “农业大省” 的身份 ——1913 年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 12%,其中小麦产量居全国首位,嘉禾图案既是对农业丰收的期盼,也是对民生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嘉禾麦穗数量为 12 根,两侧各 6 根,对称分布,这种设计在其他省份的双旗币中尚未发现,成为鉴别河南版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花星与文字:细节中的匠心背面左右两侧的六花星,呈六角形,每角均有细小纹路,工艺精细;上方的 “中华民国” 四字采用楷书,字体端庄大气,下方的 “当制钱二十铜元” 则为隶书,笔画舒展 —— 这种 “楷隶结合” 的文字搭配,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书法底蕴,又让文字更易识别,兼顾了艺术性与实用性。
(三)包浆与品相:百年岁月的痕迹
历经百年流通,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包浆成为其 “历史勋章”。保存完好的真品,包浆多为深褐色与绿色交织,形成 “红绿锈”—— 深褐色为自然氧化形成的氧化铜,绿色为铜锈(碱式碳酸铜),两种颜色层次分明,无人工涂抹痕迹。
2025 年上海泓盛拍卖的那枚 AU58 分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币面仅边缘有轻微磨损,包浆均匀覆盖整个币面,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文字与图案清晰如初,是该版别的 “品相标杆”。而普通流通品则多有磨损,部分币面甚至出现文字模糊、纹饰残缺的情况,价值也随之大幅降低。
三、存世量与收藏价值:稀见性与历史意义的双重加持 —— 为何能拍 72.8 万?
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收藏价值,源于 “存世稀少 + 历史厚重” 的双重优势。与普通双旗十文币(存世超 10 亿枚)不同,它的铸期短、流通范围有限,存世量不足千枚,高品相者更是稀缺;同时,作为中原地区货币革新的实物见证,它的历史意义远超普通货币,成为收藏界的 “香饽饽”。
(一)存世量稀少:铸期短、损耗大的必然结果
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铸造仅持续两年(1912-1914 年),1914 年袁世凯颁布《国币条例》,要求统一货币形制,地方造币厂的铸币权被收回,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铸造随之停止,铸期仅为同期其他省份双旗币的 1/3。
更关键的是,民国初年的河南战乱频繁 ——1913 年 “二次革命” 期间,河南部分地区陷入战乱,造币厂一度停工,已铸造的铜元多被军队征用或散落民间;1916 年袁世凯称帝后,河南部分地区出现 “拒用双旗币” 的情况,导致大量双旗币被销毁或熔化。据《中国铜元图谱》统计,目前公开拍卖的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仅数十枚,其中品相达到 AU50 分(近未流通)以上的不足 10 枚,稀缺性远超湖南、浙江等省份的同面值双旗币。
(二)市场表现:从 “无人问津” 到 “72.8 万天价”
2010 年以前,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一枚 XF45 分(极美品)的价格仅 2 万 - 3 万元;随着民间收藏热度的提升,尤其是地方特色货币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其价格开始快速上涨 ——2018 年,一枚 AU55 分的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以 28 万元成交;2022 年,同品相币价涨至 45 万元;2025 年 7 月,上海泓盛拍卖的 AU58 分币更是以 72.8 万元创下该版别纪录,15 年间价格上涨超 24 倍。
这种价格涨幅,既源于存世量的稀缺,也得益于历史价值的认可。资深藏家王先生表示:“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是研究民国初期中原货币文化的‘活化石’,每一枚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这种价值是普通双旗币无法替代的。”
(三)历史与文化价值:超越货币的收藏意义
作为民国初期河南地区货币革新的实物,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制度转型的见证:它记录了从封建帝制货币体系向共和货币体系的转型,是政治制度变革在经济领域的直接反映;地域文化的载体:币面的长枝花、嘉禾等纹饰,以及英文标注的尝试,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传统与近代化探索;民生历史的缩影:“当二十” 面值的设计与流通场景,还原了民国初年河南民众的生活状态,是研究近代民生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文化学者李教授指出:“收藏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本质上是收藏一段中原地区的近代历史。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市场价格,更在于它能让我们读懂那个动荡却充满变革的年代。”
四、民间收藏:从 “养在深闺” 到 “大众参与”——《民藏档案》的文化唤醒
长期以来,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因存世稀少、鉴别难度高,多 “养在深闺人未识”,仅为少数资深藏家所知。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热潮的兴起,尤其是《民藏档案》等平台的推动,这枚承载中原历史的铜币正逐步走向大众视野,成为民间收藏的 “新热点”。
(一)民间收藏的兴起:中原大地的 “寻币热”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民间收藏氛围日益浓厚。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截至 2025 年,河南省的收藏爱好者超 800 万人,民间收藏团体达 300 余个,其中专注钱币收藏的团体占比约 20%。洛阳、郑州等地的古玩市场,每年都会举办 “钱币交流会”,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成为交流会上的 “明星品种”。
郑州藏友张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9 年,他在爷爷的旧木箱中发现一枚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起初以为是普通货币,后经鉴定为 XF40 分(美品),目前市场价值约 15 万元。“这枚币让我开始研究河南的近代货币史,现在我已经收藏了 5 枚不同版别的河南双旗币。” 张先生说。这种 “家庭藏币” 的发现,成为民间收藏的重要来源,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价值。
(二)《民藏档案》的征集:让民间藏品 “活” 起来
为挖掘民间藏品的文化价值,2025 年《民藏档案》栏目启动 “百件精品征集计划”,重点收录瓷器、书画、钱币等 12 类藏品,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因 “历史价值高、民间关注度广” 被列为重点征集对象。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专业整理与传播,让散落民间的珍贵藏品 “说话”,推动文化传承。
征集流程:专业与便捷兼顾初审:藏家可通过《民藏档案》官方公众号提交 3-6 张藏品高清照片(需包含正面、背面、边齿、包浆细节),或拨打征集电话(13526620622/18836961007)咨询,工作人员将在 3 个工作日内反馈初审结果;复审:通过初审后,藏家可携带藏品至郑州栏目组现场复审(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 115 号),或通过顺丰快递邮寄复审(需保价,栏目组承担往返运费);入档:复审合格的藏品,将由专业团队拍摄高清照片、撰写文字资料(包含历史背景、设计解析、鉴别要点)、制作短视频,收录于《民藏档案》书籍及线上数据库,面向全国发行。《民藏档案》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征集,让更多人了解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不仅仅是它的市场价格。” 截至 2025 年 10 月,栏目组已收到来自河南各地的藏品申报 120 余件,其中经鉴定为真品的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有 8 枚,涵盖 XF40 分至 AU55 分多个品相等级。
这些入档藏品将通过 “线下展览 + 线上直播” 的形式向公众展示,2025 年 11 月在郑州举办的 “中原民国货币特展” 中,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将作为核心展品,配合历史照片、文献资料,还原其铸造与流通的历史场景,让大众近距离感受中原货币文化的魅力。
五、收藏建议:从辨识到鉴赏的进阶之路 —— 避开陷阱,读懂历史
对于想要收藏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藏家而言,既需掌握专业的鉴别技巧,避免买到仿品,也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文化价值,实现从 “买币” 到 “藏史” 的转变。
(一)辨识要点:3 招锁定真品
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的鉴别,需重点关注 “文字、图案、包浆” 三个核心维度,避开改刻、高仿等常见陷阱:
文字细节:英文与中文的 “标准对照”真品的英文 “HO-NAN” 中,字母 “O” 为正圆形,“N” 的右侧竖线带有轻微弧度;中文 “当制钱二十铜元” 的 “制” 字,左侧 “衣” 部笔画清晰,无粘连。高仿品常出现英文字母变形(如 “O” 呈椭圆形)、中文笔画模糊的问题,可通过与权威图谱(如《中国民国铜元图谱》)对比识别。
图案特征:双旗与嘉禾的 “独特标识”真品的铁血十八星旗,18 颗五角星大小均匀,星芒清晰;五色旗的五色条纹界限分明,无晕染。背面的嘉禾麦穗,每根穗芒都有细微的弧度,颗粒饱满;扁菊花的花瓣数量为 12 片,中心花蕊为正圆形。改刻品多存在 “五角星大小不一”“麦穗无弧度” 的问题,可借助 10 倍以上放大镜观察。
包浆判断:自然与人工的 “一眼区别”真品的包浆多为深褐色与绿色交织,分布不均匀 —— 文字凹陷处包浆较深.
收藏策略 新手入门:从品相一般的普通双旗币开始(价格50-200元),积累辨识经验; 进阶收藏:关注品相极佳的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AU级以上),优先选择拍卖行或权威机构认证的藏品; 文化收藏:结合河南历史背景,收藏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双旗币变种(如加铸“开封”字样的试铸币)。
结语:中华民国河南双旗当二十铜元,是民国初期货币革新的缩影,也是中原大地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以独特的设计、稀少的存世量与深厚的历史价值,成为收藏界的“明星品种”。
在民间收藏日益活跃的今天,通过《民藏档案》等平台的推动,这枚承载着共和理想与中原文化的铜币,正从“养在深闺”走向大众视野,诉说着那个动荡却充满变革力量的年代。
来源:悟空聊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