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前央视王牌主持人王小骞,如今沦落为“人人喊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1:27 2

摘要:“央视王小骞”这五个字,最近像一块被反复咀嚼的口香糖,越嚼越没味儿,却总有人忍不住再嚼一口。8000万销售额、37起投诉、42%抄袭、学历被打假、女儿病历被当连续剧更新……数据堆成小山,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那条最不起眼的小细节:她的粉丝里,25-35岁

“央视王小骞”这五个字,最近像一块被反复咀嚼的口香糖,越嚼越没味儿,却总有人忍不住再嚼一口。8000万销售额、37起投诉、42%抄袭、学历被打假、女儿病历被当连续剧更新……数据堆成小山,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那条最不起眼的小细节:她的粉丝里,25-35岁的妈妈跑了四分之一,40岁以上的阿姨补了位。

阿姨们不会熬夜抢学习桌,也不会在评论区质问“中科院到底几个证”,她们只会在跳广场舞的间隙顺手点个赞,然后继续把音量调到最大。

流量还在,钱也还在,可“信任”这玩意儿,已经悄悄打包溜了。

很多人把她的翻车简单归结为“吃相难看”,其实没那么浅。

真正的问题是:她把“妈妈”这个身份,当成了永不断电的充电宝。

今天晒娃打针,明天晒娃量身高,后天再晒娃哭着说“妈妈别拍”。

镜头怼得越近,观众越能看清针眼和泪痕,也越能听见自己心里的那声“够了”。

这不是“分享”,这是把孩子的病历撕成一张张日历,每天翻一页给观众看。

观众第一次会心疼,第十次会皱眉,第三十七次就会想:我到底是来学育儿,还是来交“窥视费”?

再说那张学习桌。37起投诉里,有位北京妈妈留了一句“板子一掰就断,断口像饼干”。

评论区瞬间被“饼干”两个字点燃,有人晒自家桌角裂纹,有人吐槽螺丝滑丝,还有人把王小骞当年在央视讲“家装安全”的旧片段剪成对比视频,弹幕飘过一片“自己打自己脸”。

最尴尬的是,她曾在直播里拍着桌板保证“实木整板,承200斤”,如今客服回应却是“符合国标,正常使用没问题”。

一句话,把“实木”变成了“符合”,把“200斤”变成了“正常”。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此刻却只剩“狡辩”二字在空气里晃荡。

学历那茬更绝。

中科院心理所出来打脸的公告只有两行字,却像一把钝刀子:在职课程班,不修英语不考政治,学分够了给个“结业”。

网友翻译得直白——“相当于健身房月卡,练完不给学位给打卡”。

王小骞没撒谎,她确实去上课了,也确实拿到一张盖红章的纸。

只是她比谁都明白,在大众耳朵里,“中科院硕士”五个字会自动省略“结业”,自动脑补“学霸”。

她享受了省略,就得承担省略后的反噬。

如今被戳破,最受伤的倒不是她,是那些真熬夜考英语、写论文、被盲审折磨到哭的妈妈们——她们得重新向家人解释:我读的这个硕士,不是“健身房月卡”。

书抄没抄,出版社还在走流程,可42%的相似度已经够让同行撇嘴。

育儿圈就那么大,谁家都引用过谁家,可一口气抄半本,连“孩子第一次撒谎,妈妈先别炸”这种口语化小标题都原封不动,确实说不过去。

更惨的是,被抄的那位博主“晴天妈妈”粉丝只有她的十分之一,却率先贴出调色盘,一夜之间涨粉15万。

舆论场里,弱者反杀永远比强者洗白更有看头。

王小骞如果聪明,就该第一时间出来道歉、下架、补授权,可她选择了“已交由律师处理”。

律师函没堵住网友的嘴,只堵住了自己最后的台阶。

央视旧同事那边也没留情。

当年《交换空间》收视率从1.8%掉到0.3%,内部考核表上连画三年“C”。

她走的时候说是“拥抱新媒体”,台里人嘴里却是“留也留不住”。

一句话,双向放弃。

如今旧事重提,不过是给“跌落”再加一块砝码。

观众这才知道,原来镜头外的那句“让我们共同见证家的奇迹”,早就是业绩压力的回声,不是她热情有多饱满,而是提词器在救命。

数字最诚实。

广告报价从5万涨到20万,只用了两年;差评率从3%飙到19%,只用了一年;负面舆情从12%翻到47%,只用了半年。

三条曲线,一条向上,两条向下,画出一个再标准不过的“倒V”顶。

品牌方不傻,美赞臣们撤退的时候连公关稿都懒得写,直接下架、换头像、删合作微博,动作比双十一尾款人还快。

毕竟,谁也不想自家奶粉罐旁边,突然弹出一张“饼干”学习桌的对比图。

有人拿董宇辉做标杆,说她该学“知识带货”。

可董宇辉的直播间里,观众是先信他的人,再信他的货;王小骞反过来,是先消费“前央视主持人”的光环,再透支“妈妈”身份,最后连“中科院”都不放过。

信任账户里,她每一笔都是透支,从没存过款。

透支的尽头,不是破产,是“视而不见”——阿姨们还会点赞,只是不再下单;平台还会给流量,只是不再推上热搜;观众还会刷到,只是手指一划而过。

最残酷的惩罚,不是骂声,而是沉默。

最该停的那条更新,其实是女儿的身高曲线。

生长激素第三年了,从4厘米长到8厘米,一年12万,数字冷冰冰,可孩子眼里的小心翼翼更冷。

镜头对准针尖那一刻,弹幕飞过“加油”“心疼”,没人问孩子愿不愿意让几百万陌生人围观自己穿短裤量腿。

法律说只要监护人同意就行,可法律没说的是,孩子满八岁后,心里已经开始长“自我”的骨头。

今天她配合,是因为爱妈妈;明天她沉默,是因为开始爱自己。

到那天,王小骞才会发现,自己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可晒素材”,而是女儿往后余生提到童年时,第一个想到的词不是“爱”,而是“被看”。

如果还想翻身,她得先做一件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把镜头往后挪三米,把“妈妈”这个身份先还给自己,再把“前央视”标签折叠收好,先老老实实考一个真的硕士,或者干脆承认“我就是个爱分享的普通家长”。

别再发身高、别再晒病历、别再拍孩子背影,先拍一拍自己怎么把那张“饼干”学习桌亲手掰断、打包、寄回厂家,再录一段视频,公开道歉、退款、赔偿。

观众不是苛刻,是太熟悉“套路”,也太想念“真人”。

真人会犯错,会肉疼,会脸红,但真人也会弯腰、会改、会长出新的骨头。

当然,她也可以选择继续20万一条广告,继续把负面当“黑红”,继续用阿姨们的点赞安慰自己“还有流量”。

只是别忘了,那块被嚼到没味的口香糖,最后不是被吐掉,就是被黏在鞋底,走哪都甩不掉。

来源:aAB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