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代码!Dify搭AI用研助理,分钟级出调研报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2 21:44 2

摘要:募用户得等好几天,发出去的问卷回收一半都算运气好,最后分析报告写得手酸,结果还未必能落地。

咱做产品、搞市场调研的,谁没被传统用户调研坑过?招

募用户得等好几天,发出去的问卷回收一半都算运气好,最后分析报告写得手酸,结果还未必能落地。

但现在不用愁了,用Dify零代码就能搭个AI用研助理,几分钟生成几十份虚拟用户反馈,还能自动出专业报告,其实这玩意儿真能帮咱省不少事儿。

以前做调研,我跟同事试过花一周招了50个用户,光激励费用就花了两千多,最后有10个人填问卷还敷衍了事,分析的时候又熬了两个通宵。

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能自动帮咱模拟用户的工具多好。

后来接触到Dify才发现,这想法还真能实现,而且不用写一行代码,小白也能上手。

要搭这个工具,其实不用复杂准备,就三样东西。

第一是用户画像,得写得细一点,比如“25-30岁大学生,每天刷短视频1-2小时,喜欢搞笑和学习类内容,觉得找优质学习视频太费时间”,别只写“年轻用户”,那样模拟出来的用户都没特点。

我之前试过写得太笼统,结果AI生成的回答全是套话,根本没法用,后来改细了才正常。

第二是模拟人数,想测多少人就填多少,比如30人、50人都行,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招不够。

第三是问卷内容,把要问的题目直接粘贴进去,选择题、开放题都能弄。

这三样备齐,基础就有了,接下来就是在Dify上搭流程。

打开Dify先建个新应用,选“工作流”模式。

第一步先弄“开始”节点,这节点就是设几个要填的框,让咱把刚才准备的三样东西输进去。

得加四个变量,分别是“用户画像”“模拟人数”“问卷内容”,还有个基础配置项。

填的时候注意“用户画像”选段落类型,能多写点细节。

“模拟人数”选数字类型,别填文字,不然系统识别不了。

然后拖个“LLM”节点连在后面,重命名成“生成虚拟用户”。

选模型的时候,原文推荐deepseek-chat,我试过其他模型,发现这个模型生成用户背景故事最细。

比如你写个“互联网运营”,它能加上“每天用飞书做报表到晚上9点,常用石墨文档协作”这种细节,这样后面答题才真实。

Prompt模板直接用给的,记得把变量路径换对,不然AI找不到你填的信息。

接下来是“迭代”节点,很多人刚开始搞不清这是干啥的,其实就是把前面生成的一堆虚拟用户,一个一个送到下一个环节去答题。

配置的时候要选对变量路径,就是上一步的structured_output.users,我第一次没选对,系统卡了半天没反应,后来才发现路径错了,大家可得注意。

迭代节点里面再拖个“LLM”节点,叫“模拟用户回答问卷”。

这个节点是核心,得让AI完全代入用户角色。

Prompt里要强调用“我”的视角,别写“作为XX用户”,还要结合生活场景答题。

比如问“你常用短视频什么功能”,AI得写成“我平时常用倍速播放,刷学习视频的时候能调1.5倍,省时间”,而不是干巴巴的“常用倍速播放”。

最后连个“LLM”节点叫“问卷分析”,选claude-3-opus模型,这模型分析能力强,能找出用户的共性和差异,还能提具体建议。

比如它会说“大部分用户觉得找学习视频费时间,建议加个学习内容分类标签”,不是那种空泛的“用户有需求”。

把迭代节点的所有答题结果导进来,再连到“结束”节点,配置好输出路径,点发布就能用了。

我帮一个创业公司的朋友搭过这个工具,他们测新功能“笔记多端同步”,填了30个模拟用户,5分钟就出了报告。

报告里说70%的用户希望同步频率能自己调,他们根据这个改了功能,后来真实用户反馈挺好。

但其实,这工具也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用户,比如要测特别精细的体验,像按钮位置舒不舒服,还是得找真人试,AI只能帮咱先筛掉明显不行的方向,避免走弯路。

总的来说,Dify这AI用研助理对咱们这种非技术背景的人太友好了,不用学代码,跟着步骤搭就行。

以前做一次调研得一周,现在几小时就能搞定,还能反复用,换个画像和问卷就能测新需求。

毫无疑问,这能帮咱省出更多时间搞产品核心功能,不用再把精力耗在繁琐的调研流程上。

要是你也常被调研折腾,真可以试试,不难上手,效果还挺惊喜。

来源:围炉夜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