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尴尬了!2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即将来华训练,明年就上空间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2 15:27 2

摘要:你能想象,几年后在天和核心舱里听到一句标准乌尔都语“萨拉姆”吗?这个画面正从新闻走向现实,也让南亚老对手们的键盘开始冒烟。

第一段

你能想象,几年后在天和核心舱里听到一句标准乌尔都语“萨拉姆”吗?这个画面正从新闻走向现实,也让南亚老对手们的键盘开始冒烟。

第二段

矛盾点很直接:巴基斯坦被视作“经济包袱”,却要先于印度触碰中国空间站。印度网友觉得脸上挂不住,转头又只能用“搭车而已”自我安慰。

第三段

从官方文件看,中巴2月签署的合作协议不仅是一次握手,更带来了全国范围的300个实验项目报名,医学生物与材料科学比例出奇地高。巴基斯坦科研圈嗅到了“零重力实验工位”的稀缺价值。

第四段

印度那边的进度令人尴尬。2006年立项的加甘扬飞船先是瞄准2022年,现在被推到至少2027年。每一次延期都得重新做热试和静力试,预算早已翻倍。

第五段

印度政府今年为航天员舒克拉买了张商业“船票”,4天行程,花了约6500万美元。按SpaceX公布的定价,同样的钱能在龙飞船待10天。这场短途旅行对工程设计却几乎无法复用。

第六段

反观中国当年首飞,先造返回舱再挑人,而非先买座位再谈技术。三国之外,再无国家把载人航天做到自主闭环,这就是现实的冷冰冰门槛。

第七段

下一步难题是座位数。神舟只容三人,若一次性接纳两位巴方航天员,留守的中国航天员要独自撑半年。运力缺口把“梦舟”推上了舞台。

第八段

梦舟可带7人,重复使用次数翻倍,首次零高度逃逸测试已于今年6月通过。业内更看重它的并联冗余电源与轨控方案,这些指标直接决定奔月任务的安全底线。

第九段

如果2026年首秀直接上岗,中巴混编乘组的安排会轻松得多:3名中国航天员常驻,2名巴方执行业务载荷,1—2个余位留作紧急救生。指挥逻辑也与国际空间站类似,语言系统可在舱内切换。

第十段

被忽视的一步是地面训练。巴方学员要在北京航天城泡12个月,光离心机就得上百次,旋转座椅练到能读报纸不眨眼。此前他们只接受过歼-7和枭龙的高空科目,强度完全不同。

第十一段

外交层面早已开始做铺垫。伊斯兰堡机场新建的配套航医中心下月启用,使用的正是中国提供的正压医疗舱。这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方便任务结束后即刻医学隔离。

第十二段

有人担心“巴国政局不稳会拖累项目”。但航天任务的技术时间表往往比政坛换届更硬。只要钱款到位、人员在训,哪怕总理明年换人,也不敢主动叫停这类高价值项目。

第十三段

再把镜头转回印度。加甘扬目前最致命的短板是逃逸发动机重复点火测试迟迟不过关。火箭能不能安全带回航天员,比太空行走还更考验工程团队。

第十四段

印度如果真想追,不妨学习日本当年的做法——先在国际项目里打足工,拿到几百小时的关键岗位操作权,而不是一次次把预算砸在镜头前的模型舱里。

第十五段

等到2028年,天舟货运将常态化每年三飞,梦舟或许也已进化到第二批次。届时巴基斯坦可以再带一位女性航天员,联合完成微重力胚胎培养实验,这在伊斯兰世界将是爆炸性新闻。

来源:我的少年是梦不是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