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书可能要被改写了——在辽宁牛河梁的一片土地上,考古学家用一把小小的刷子,揭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
历史书可能要被改写了——在辽宁牛河梁的一片土地上,考古学家用一把小小的刷子,揭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
在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处震惊世界的红山文化遗址。这里埋藏着一个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古老文明,它以精美的玉器、宏伟的祭祀建筑和最早的国家雏形,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故事。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这个位于辽宁朝阳市的红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性考古大发现。
这里出土的玦形玉龙,造型独特,头部硕大,环体肥厚,短立耳,大圆眼,有点儿像猪、像熊,又有点儿像鹿。
这些玉龙由淡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构思精巧,造型生动,表现出非凡的工艺水平。
1984年8月4日,是牛河梁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天。考古队员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背靠背放在墓主人胸前的两件玦形玉龙。
这对玦形玉龙于 1984 年 8 月 4 日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 4 号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玉龙为淡绿色,微泛黄,通体高 10.3 厘米、宽 7.8 厘米、厚 3.3 厘米,头部硕大,环体肥厚,短立耳,大圆眼
这一发现让考古学家郭大顺和队员们兴奋不已:流传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古玉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红山文化。
牛河梁出土的玉器展现了红山先民非凡的工艺水平。红山文化的制玉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包括选料、切割、钻孔、抛光四个主要步骤。
在切割技术方面,红山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砣具切割玉料。砣具是一种圆盘状、能连续运转的工具,可用于切割、琢磨和镂空。
根据原石的形状,用砣具琢磨成圆饼状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钻孔技术。考古研究发现,红山人当时使用了两种钻孔工具:桯钻和管钻。
管钻是红山人的一项新发明、新技术,专家推测他们当时使用的管钻是由竹管或骨管制成的能连续旋转的工具。
管钻工具在圆饼的中间钻磨,取出中间的芯料,形成玦的中孔,然后打磨,制作成玦形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磨。研究发现,玦形玉龙在出土时都有一层璀璨的类似玻璃一样的光泽,说明当时的玉器抛光度非常高。
在砣具上附着兽皮等材料,研磨、抛光成玉玦成品
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积石冢。通过这些积石冢的石棺,出土了许多以玉器为主的随葬品,如箍形器、勾云形器、玉璧、玉环、棒形器等。
出土的如箍形器
出土的勾云形器
著名的玉猪龙在积石冢中也有发现。
出土的玉猪龙
这些玉器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礼制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指出,以龙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玉礼制成为后世礼制的源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红山人也因此成为最早的“龙的传人”。
国家文物局评价牛河梁遗址:其所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已经进入复杂化社会阶段,是中华文明重礼崇玉传统的来源,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牛河梁遗址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考古遗址,它代表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牛河梁遗址的新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又向历史纵深推进了五六百年。
考古学家根据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判断,5000多年以前,辽西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红山文化古国。
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祭坛和积石冢环绕四周,是一处独立于居住地之外的规模宏大的史前墓葬和宗教祭祀场所,是5000多年前红山先民祭祀祖先和天地的所在。
遗址核心区包括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等重要遗迹,以女神庙为中心
“牛河梁的遗址和建筑群,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形态,是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红山文化专家郭大顺这样评价。
红山先民们手持玉质礼器,在女神庙前举行庄严的仪式,祭坛上烟火缭绕,积石冢中安息着民族的祖先。龙形玉器在火光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芒,那是中华文明最初的曙光。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激动地评价这一发现,称辽河流域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牛河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向我们诉说着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古国初现的壮丽故事。
参考文献
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文物出版社,2018年
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报告》,2020年
贾笑冰,《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考古学观察》,《考古学报》,2022年第1期
来源:读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