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日,加多宝官方发布了一则“喜报”,宣称自己在海外多起诉讼中取得了对“王老吉”系列商标的维权胜利,言辞之间满是胜利者的姿态,仿佛已经在全球市场上高举红旗、凯旋而归。
01
加多宝又被打脸
“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谢谢!”
一句话,12个字,说得不软不硬,却像一记耳光,扇在了加多宝的脸上。
9月30日,加多宝官方发布了一则“喜报”,宣称自己在海外多起诉讼中取得了对“王老吉”系列商标的维权胜利,言辞之间满是胜利者的姿态,仿佛已经在全球市场上高举红旗、凯旋而归。
然而不到几个小时,王老吉迅速回应:“严重背离事实,蓄意误导公众。”并明确指出,“王老吉”商标的所有权归属于广药集团,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王老吉”及“WALOVI”系列商标注册。
王老吉还亮出了实锤:针对加多宝恶意抢注行为,已在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维权行动,其中已有10个地区的审理机关裁定撤销加多宝相关商标注册。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商标之争,其实早有伏笔。它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这一次,加多宝玩得太大了,大到不仅挑战商业底线,甚至差点踩上了国家主权的红线。
我们不妨把时间倒回到9月17日。那天,加多宝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突然抛出一篇《郑重声明》,标题就很“正式”,内容暗示自己才是真正的海外权益持有者。可问题是,这篇文章发出不到一小时,就被紧急删除了。
删得太快,反而引人怀疑——是不是写的时候没过脑子?还是有人临时发现不对劲?
果然,到了9月29日,加多宝卷土重来,再次以“维权告捷”为题发文,这次措辞更加大胆。文章赫然列出所谓“有效商标注册国家名单”,里面竟然堂而皇之地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列为“国家”!
令人震惊的是,这篇明显违规的内容竟然在线上存活了近一个小时才被撤下。这段时间足够被大量截图传播,也足够激起舆论风暴。
有网友讽刺:“加多宝这是想借着国庆前夕搞一波流量?”也有人质问:“你们团队里有没有懂基本国情的人?”
值得深思的是时间节点。9月18日前后,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民族情绪高度敏感;而9月底则是国庆节前夜,全国上下都在准备庆祝新中国华诞。
在这个时候,一个民族品牌公然犯下如此低级但致命的政治错误,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试探?
如果是前者,说明企业管理混乱、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如果是后者,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在拿国家主权当营销筹码,是在挑战整个社会的底线。
而一切的背后,都绕不开那个纠缠了十几年的老问题:加多宝上蹿下跳到底在争些什么?
02
是维权?还是“商标蟑螂”?
“王老吉”商标所属权其实在今天已经没什么好争议的了。
如今的王老吉药业由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发展而来,经历了多次改制,从集体到中外合资,再至国有企业。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子公司,其历史可追溯至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在1992年12月,该厂成功改制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并入广药集团),并在2004年3月重新启用王老吉字号,正式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加多宝和王老吉双方矛盾在2010年爆发。由于双方在续约谈判中未能达成一致,广药决定收回商标使用权。随后,一场旷日持久的品牌大战全面打响。
最终,经过两年多的司法程序,2012年5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裁定鸿道集团停用王老吉商标,广药集团收回王老吉商标成立王老吉大健康公司运营红罐王老吉。
可问题是,输了官司后的加多宝,并没有选择偃旗息鼓,而是换了个战场——转向海外市场,继续打“王老吉”的主意。
你看,它现在说的所谓的“海外维权胜利”,根本站不住脚。
什么叫“维权”?维权的前提是你拥有权利。可“王老吉”商标的合法持有人是广药集团,这一点国内外法律早已确认。
加多宝既非所有权人,也不是授权使用者,在海外注册“王老吉”相关商标,本质上就是恶意抢注。
此种行为,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商标蟑螂”(Trademark Troll)。
这类主体并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也不创造真实市场需求,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抢先注册他人知名商标,制造法律纠纷,进而索取转让费、许可费,或借此干扰竞争对手的正常发展。
加多宝这几年的操作,越来越像一只典型的“商标蟑螂”。
目前,加多宝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试图注册“王老吉”或近似商标。这些动作大多发生在王老吉准备进入当地市场的前夕,时机之精准,令人不得不怀疑其背后动机。
而王老吉则强调其作为权利源头,正在全球范围内进攻,收复失地,现已在21个国家申请撤销加多宝恶意抢注的商标,并已在10个国家及地区获得成功了。
换句话说,所谓的“海外胜诉”,不过是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宣传话术。真实的国际裁判环境,远比加多宝描绘的要严苛得多。
加多宝的行为已经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恩怨,更是在破坏中国品牌出海的大环境。
试想一下,当国外市场看到中国企业自己先窝里斗,一边抢注商标一边打官司,会怎么看中国品牌?会不会觉得我们的企业不讲规矩?这对所有想走出去的中国品牌来说,都是潜在的伤害!
03
别拿诉讼当营销
最高法院在加多宝“N连败”的判决中就曾表示过:
“不宜将诉讼作为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滥用和浪费司法资源。”
“而任何投机取巧,希望通过不诚信经营或者其他非市场手段获取他人利益的行为都不为法律所支持和保护。”
短短两句话,几乎就是对加多宝这些年行为的最佳注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加多宝非要死磕不放?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试图转移、抢夺王老吉品牌资产。
加多宝推出了自有品牌“加多宝”,之后主打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试图将消费者从王老吉转移到加多宝的旗下。
但现实很残酷——被广药收回“王老吉”商标后,其自有品牌“加多宝”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3年销售额不足50亿元,仅为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反观王老吉常年保持在50%以上的市占率,是全球天然植物饮料销量第一!
十多年来不思进取,没有什么产品迭代,还是一个红罐、一个红瓶打天下,创新不足,必然导致品牌老化。此外,加多宝投入的另外一个品牌“昆仑山雪山矿泉水”多年来持续投入,却始终不见起色,与头部玩家农夫山泉、怡宝、景田等尚有不小差距。
更尴尬的是,很多消费者至今仍分不清“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区别,以为只是同一产品的两个版本。
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用了这么多年独立运营,“加多宝”品牌仍未建立起足够强的认知壁垒。一旦脱离“王老吉”的光环,它的市场号召力大打折扣。
于是,它开始另辟蹊径:既然国内赢不了,那就去国外搅局;既然做不好产品,那就靠诉讼拖对手后腿。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竞争策略——我不正面拼实力,但我可以在你出海的路上挖坑埋雷。
而这,恰恰是最令人心寒的地方。
因为今天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消费品领域的民族品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本土品牌开始走向世界。华为、小米、比亚迪......这些名字正在海外逐渐建立声誉。
王老吉,正是这其中的先行者之一。
在2012年广药收回商标后,王老吉就开始布局国际化战略。他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先是在东南亚华人聚集区试水,逐步打入主流超市系统;然后进入欧美市场,与当地分销商合作;再到近年来主动塑造高端形象,推出英文品牌“WALOVI”,启用全新国际罐设计,强调全球天然植物饮料引领者的全新定位......
真正伟大的品牌,从不需要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它们靠的是产品力、服务力和长期主义的坚持。
就像可口可乐从来不会去告百事可乐“抄袭”,耐克也不会因为阿迪达斯用了三条纹就全球起诉。真正的强者,不屑于玩这种低端游戏。
而王老吉的选择,恰恰体现了强者心态。
面对加多宝一次次挑衅,它没有陷入无休止的骂战,而是用实际行动回应:加快海外注册、强化品牌保护、拓展国际渠道。它知道,最好的反击不是嘴炮,而是让中国品牌进入更多国家的市场。
我们常说“国货当自强”,但自强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要在规则之内做到极致。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中国品牌的形象,都代表着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都在互相拆台、彼此攻讦,那谈何出海?谈何崛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