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0月1日这天,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一天,礼炮齐鸣声中开国大典正在隆重举行,而在旁边的协和医院产房里,一位女医生正穿梭在病房间忙碌,她就是林巧稚。这一年九月,她收到了一封烫金请柬,但她却平静地拒绝了:“改朝换代的事我见得多了”,那一刻她没有想到,这
1949年10月1日这天,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一天,礼炮齐鸣声中开国大典正在隆重举行,而在旁边的协和医院产房里,一位女医生正穿梭在病房间忙碌,她就是林巧稚。这一年九月,她收到了一封烫金请柬,但她却平静地拒绝了:“改朝换代的事我见得多了”,那一刻她没有想到,这次的“改朝换代”,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深刻地改变她的行医生涯,还有她的内心世界。
林巧稚1901年生人,在旧中国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她见证了清朝灭亡、北洋政府更迭、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政权如走马灯般变换,而百姓的疾苦却从未改变。192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她选择远离政治漩涡,留在协和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她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救治病患中,这不是她逃避现实,而是她对医者使命有独特的理解——在任何政权下,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本分。
“医院的床头是铁做的,但医生护士的心应该是肉做的”,这是林巧稚常说的一句话,她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逐渐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骨干力量。在她的行医生涯中有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她不仅治病救人,更关注患者的尊严与感受,她开创性地允许家属陪产,倡导母乳喂养,这些如今普及的理念,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突破。
抗战爆发后,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许多医生选择离开北平,她却执着地留下来继续为妇女看病,她知道病人需要她。她在小巷里开设一家妇科门诊,为贫苦妇女提供免费治疗,甚至骑着毛驴深入乡村救治难产孕妇。6年时间里她留下八千多份病历,同时也目睹了日军的罪行,这段亡国奴岁月让她对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
北平解放时,林巧稚并未因政权更迭而停下手中的手术刀,她听闻共产党的军队纪律严明,进城后秋毫无犯,还关闭了妓院、稳定了物价,这些举措让她对新政权产生了一丝好奇,但她用医生冷静的头脑,对政治仍持观望态度,她在日记中写道:“过去三十余年,我从协和窗内看祖国,炮声愈响我把窗户关得愈紧。”
建国之时,林巧稚已经是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她还培养出大批的妇产科专家,这些学生后来都在不同岗位上延续着她的仁者医心。1949年9月,她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请函,面对这封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开国大典请柬,她却显得十分平静:“改朝换代的事我见得多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不去了”,市长彭真专程拜访时,她因照顾病人而让市长吃了闭门羹,然而当彭真夫人生产时,林巧稚却亲自上门诊治。
随着新中国逐渐稳定发展,她开始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一次次的医疗实践中,她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的变化。她发现,新政府真正关心人民的疾苦,致力于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那些曾经贫困无助的患者,在新中国的医疗政策下,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关怀,这些亲身经历的一切让她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这位曾经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医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当时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临床医生,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医学思想家,她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她认为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就会避免病症发生,产科也不例外,她多次强调的“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理念,后来成为围产保健医学的认知基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克服困难,组织并参与了大规模的妇女疾病普查防治工作,她年过花甲仍前往农村巡回医疗,她亲自为农村妇女接生,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产妇,她还传授妇幼卫生知识,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晚年患病之后,她一直缠绵病榻,但她仍坚持完成了50余万字的著作,这部书至今仍是妇科肿瘤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1983年林巧稚先生与世长辞,按照她的遗嘱,遗体供医学解剖,她在生命最后一刻仍想着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贡献。这位“一辈子的值班医生”为了医学事业终身未婚,却亲手迎接了五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用生命书写了真正的医者仁心,她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华夏大地的医学之路,激励着医学工作者为人类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来源:田螺姑娘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