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早上起床膝盖僵得像生了锈,得缓好几分钟才能动;下楼梯时关节“咔咔”响,带着隐隐的酸沉;阴雨天更难熬,整个膝盖又胀又痛,恨不得找个枕头垫起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早上起床膝盖僵得像生了锈,得缓好几分钟才能动;下楼梯时关节“咔咔”响,带着隐隐的酸沉;阴雨天更难熬,整个膝盖又胀又痛,恨不得找个枕头垫起来。
多数人会把这归为“老寒腿”或“累着了”,忍忍就过去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可能是骨关节炎找上门的信号。
这病看着不起眼,却是全球超十亿人的“隐形枷锁”,致残率仅次于脑血管病排第二,每年都有无数人从能走能跳变成行动受限,甚至彻底失去自理能力。
今天就把这病的来龙去脉说透,别等关节真出大问题了才追悔莫及。
先搞明白骨关节炎到底是咋回事,咱们的关节就像机器的轴承,关节面覆盖着一层软骨,相当于“缓冲垫”,走路、跑步时能减少骨头摩擦,吸收冲击力。
但这层“垫子”会随年龄增长慢慢老化变薄,就像用久的橡皮擦,表面变得粗糙掉渣。
要是平时不注意保护,比如长期让关节超负荷工作,或者受过外伤,软骨磨损速度会翻倍。
等到“缓冲垫”彻底磨没了,骨头直接磨骨头,疼、僵、活动受限这些问题就全来了,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变形。
它最“偏爱”身上负重多、活动频繁的关节,膝盖首当其冲,我国膝骨关节炎总患病率达15.6%,50岁以上人群里,每过十年患病率就翻一倍,75岁以上更是高达80%。
很多老人本来能自己遛弯买菜,就因为这病慢慢离不开拐杖,最后连出门都成了奢望。
除了膝盖,髋关节、手指关节、脊柱也是重灾区,你肯定见过老人手指末端鼓着小疙瘩,关节变歪,连握筷子都费劲,这就是手指骨关节炎的典型表现,医学上叫Heberden结节。
还有些人总腰背痛,弯腰系鞋带都得咬牙,很可能是脊柱骨关节炎在作祟。
更颠覆认知的是,这病早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现在30岁左右出现关节不适的人越来越多,继发性骨关节炎在青壮年中发病率逐年上升。
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膝盖承受的压力比穿平底鞋高3倍;爱运动却不热身的人,关节容易受伤退化;就连久坐的上班族,关节长期不活动,软骨得不到营养供给,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骨关节炎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早期信号其实很明显,但多数人都没当回事,硬生生把轻症拖成重症,要是出现这几种情况,可得赶紧警惕:
第一个是“晨僵”但不超半小时,早上起床或久坐后,关节像被胶水粘住,活动几下就缓解,阴雨天会更明显。
很多人误以为是“老寒腿”,但这其实是骨关节炎的典型症状,和类风湿关节炎那种“晨僵几小时”完全不同。
第二个是关节活动时的“咔咔声”,走路、下蹲时膝盖或手指发出“嘎吱”响,有时还能摸到震动,这可不是“关节灵活”的表现,而是软骨磨损后骨头摩擦产生的“骨擦音”。
刚开始可能只响不疼,但这已经是关节在发“预警”了。
第三个是“休息能缓解,活动就加重”的疼痛,早期只是爬楼、逛街后隐痛,休息会儿就好。
到了晚期,坐着不动也疼,甚至夜里疼得睡不着,这说明软骨已经磨得很严重,可能还长了骨刺(骨质增生)。
之前见过个45岁的外卖骑手,每天骑十几个小时电动车,膝盖疼了大半年总说“歇两天就好”。
直到有天突然没法抬腿,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软骨已经磨没大半,关节里全是积液,再也没法干重活了。这样的例子太多,都是早期不重视惹的祸。
一旦确诊,很多人就病急乱投医,买一堆“软骨素”“氨糖”吃,结果钱花了不少,病情一点没好转。
首先得明确: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没有任何药物能让磨损的软骨“再生”,治疗核心是“缓解症状、延缓进展”,别指望能“根治”。
第一步必须是“给关节减负”,体重对关节影响特别大,每增加1公斤体重,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可能增加3-4公斤。
超重的人哪怕只减5%-10%,疼痛都能明显缓解,平时尽量少爬楼梯、少蹲跪,搬东西别用膝盖发力,选软底减震的鞋子,减少关节冲击。
第二步是“科学锻炼”,别要么不动要么瞎动,很多人疼了就卧床,结果肌肉萎缩,关节更不稳;还有人以为“多锻炼能好”,跑去爬山跑步,反而加重磨损。
正确的做法是选“低负重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靠墙静蹲,这些能锻炼肌肉力量,给关节“搭支架”,又不增加负担。
国际医学期刊就证实,坚持科学跑步的人关节炎发生率(3.5%),比久坐不动的人(10.2%)还低,关键在“科学”二字。
第三步才是“合理用药”,别自己乱买止痛药,疼得厉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缓解,但不能长期吃,否则伤胃伤肾。
要是关节积液多,可能需要抽液减压;到了晚期关节严重变形,才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现在这技术很成熟,术后大多能恢复正常活动。
至于很多人吃的“软骨素”“氨糖”,虽然成分存在于软骨中,有润滑关节的作用,但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它们能逆转病情,顶多算辅助调理,别当“特效药”花冤枉钱。
骨关节炎虽然不可逆,但完全能预防。不管多大年纪,做好这几件事,能大大降低中招风险:
控制体重是关键。体重和关节压力直接挂钩,保持健康体重能从根本上减少软骨磨损。
就算已经有关节不适,减重5%-10%也能明显缓解症状。平时别暴饮暴食,结合运动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不管跑步、打球还是跳操,先花5-10分钟活动关节,比如高抬腿、膝关节环绕,让软骨得到润滑,肌肉热起来,减少运动损伤概率。
很多人运动不热身,一上来就猛动,很容易给关节埋下隐患。
别让关节“受寒受潮”。虽然寒冷不会直接导致骨关节炎,但低温会让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加重疼痛僵硬。
秋冬季节记得穿护膝护腰,别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里,比如地下室、阴暗房间。
久坐族每小时动一动,天天坐办公室的人,每隔一小时得站起来走几分钟,做几个下蹲、伸腰动作,让关节“活起来”。
平时也可以多做“直腿抬高”,躺着把腿伸直抬起再放下,锻炼股四头肌,增强膝盖稳定性。
骨关节炎就像个“沉默的小偷”,不会一下子让你疼得站不起来,却会慢慢侵蚀关节,偷走行动能力。
全球十亿患者的经历都在提醒我们:这病不是“忍忍就过”的小毛病,也不是老年人的“宿命”。
现在很多人年轻时拼命工作,总觉得关节问题离自己很远,等到疼得走不了路才后悔。
可关节健康这东西,就像银行存款,平时只取不存,早晚要见底。
别再忽视膝盖响、偶尔的疼痛这些“小信号”了,从今天开始,控制体重、科学运动、做好保暖,别让关节过度劳累。
毕竟,能走能跑、自由活动的日子,才是最实在的幸福,不然就算有再多钱,疼得只能躺床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