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知情人士向该媒体透露,美国军队已抵达以色列,协助落实加沙停火协议并“监督”该协议执行情况。截至发稿,暂未看到美国官方对这一报道作出回应。
据美国广播公司当地时间10日报道,一名知情人士向该媒体透露,美国军队已抵达以色列,协助落实加沙停火协议并“监督”该协议执行情况。截至发稿,暂未看到美国官方对这一报道作出回应。
10日,在华盛顿和耶路撒冷,消息一前一后地来。特朗普乘直升机回到白宫;以色列政府批准加沙停火协议;哈马斯也说同意结束加沙战争的协议。与此同时,美国媒体称,美方将先派出一支约200人的小组去中东监督执行。
先说这200人。按美军方口径,归属中央司令部,先期部署200人,而且不会进入加沙。这个规模不算大,但够干几件要紧的事:对接各方指挥部,核对停火线,设热线,传递情报,协调救援通行。再说一句,过去在西奈有多国观察团,在叙利亚美俄也设过“防冲突热线”,套路差不多,都是为了避免误判。
接着看以色列方面。内阁批准停火,说明政府把程序走了。因为这个,军队和警察就有了执行依据。下一步是细节落地,比如第一阶段怎么干、释放谁、什么时候放人、援助车从哪走。这些都得写清楚,才能防止前线各自理解不一样。
哈马斯这边确认同意,并喊话要美方督促以色列守约。话点得很直,把压力交给华盛顿。美军人到以色列,就是给这份压力装个“现场的眼睛”。同样,这也给美国留了一道安全阀:人不进加沙,风险可控,手还伸得到。
再看白宫。10日,特朗普回到白宫,被媒体拍到。他前一天在社交媒体说,“第一阶段”已经达成。这意味着他要背书这件事。所以,派人去监督,是把节奏抓在自己手里,出事能第一时间处置,进展慢了也能催一催。
另外一个重点,是“美军不会进入加沙”。这是一条红线。原因很简单,一旦进入,外界就会说美方下场了,掰手腕的对象就变多了,事情会拖长。不进去,既能盯着,又能把风险压住。
需要提防的地方也摆在那儿。第一,前线小规模摩擦最容易打断停火,哪怕是一发走偏的炮弹。第二,各方内部的命令传达可能不一致,执行会慢半拍。第三,人质交换、遇难者遗体交接、伤员转运,每一步都牵着后面一步,任何一环卡住,后面全堵。美国这200人,得把时间表、坐标、联系人一一钉住。
还有外部协调。埃及、卡塔尔、联合国都会参与。他们负责通道、名单、物资验收。美方的人要和他们对时,避免各自为战。结果就看第一周:人有没有按时出来,援助有没有进去,部队有没有按规定后撤或停在原地。
最后一句回到消息源。美国广播公司说美军已抵达以色列,但美方还没官宣。以往这种事常见,先落地、后对外统一口径。等美国国防部或白宫发正式稿,我们再核对细节,比如驻点在哪、任务书写多细。
白宫南草坪上,直升机刚停,旋翼的风还在吹,记者举着话筒追着喊问题,特朗普快步进门。接下来,这支200人的小组会只盯“监督”,还是会被推着做得更多?
来源:豆娘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