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末槐花香,夏日泥土被太阳晒过的焦香,秋雨后落叶腐烂的醇厚,冬天里清冽干净的冷香。
阳台上的花盆再精致,也盛不下一棵像样的石榴树。
窗外的风景再美,也是别人家院墙里的热闹。
住在半空中,脚不沾土的日子过久了,心里头就空落落的。
小时候的院子,是能闻到味的。
春末槐花香,夏日泥土被太阳晒过的焦香,秋雨后落叶腐烂的醇厚,冬天里清冽干净的冷香。
现在的家,只有统一的、消毒过的空气。
院子是活物待的地方。
蚂蚁在墙角排队,蜗牛雨后慢悠悠散步,偶尔还有壁虎趴在窗棂上一动不动。
这些生命,让一个家有了不同于人类的生气。
而楼房的客厅再宽敞,也只是一间漂亮的容器,装着的只有人和人造的物品。
在院子里长大的孩子是有福的。
他们看得到四季最直观的变化:
春天泥土如何变松软,夏天蝉如何脱壳,秋天第一片叶子怎么变黄,冬天光秃秃的枝干如何在寒风中沉默。
这种教育,是任何绘本和早教班都给不了的。
他们的童年,有一片能奔跑、能打滚、能撒野的真实土地,而不是在游乐场的塑料垫上。
有个院子,意味着你得伺候它。
除草、修剪、浇水,都是“麻烦事”。
可正是这些麻烦,把人从高速运转的世界里拽了出来。
你得蹲下来,耐心地、一寸寸地打理,时间在这里忽然就慢了下来。
在院子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成果”。
今天播种,几月后开花,明年结果。
这是一种缓慢的、需要等待的喜悦,对抗着外卖三十分钟必达的焦躁时代。
看着西红柿一点点变红,比直接从超市买一袋,滋味要好上一万倍。
傍晚在院子里坐一会儿,什么都不干,就看着天空从蓝色变成橘红再变成墨蓝。
这种放空,和盯着手机屏幕的放松,完全不是一回事。
脚踩在实实在在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安稳,才觉得接上了地气。
失去的,是一扇能随时推开、通往自然的门。
现在想接触点绿色,得等周末,得规划行程,得“去”公园。
自然,成了需要特意前往的“景点”,而不是生活本身。
更深的失落,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感。
院子连着地,房子仿佛也就有了根。
住在单元楼里,像悬在空中的盒子,搬一次家,切割一次,与过去的联系就淡一分。
没有一棵自己种下、看着长大的树,没有一块父母经营多年的土地,乡愁都变得无处安放。
我们用更大的客厅、更现代化的厨房,换掉了一个院子。
交易划得来吗?好像也说不好。
只是有时候,会没来由地渴望那么一小块地方,能让自己种点无用的花,能让孩子安全地玩泥巴,能安放一份不被打扰的宁静。
没有院子,成了这代城市人共同的、隐秘的遗憾。
它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方式,却也永远地,与某种踏实和浪漫隔绝了。
注:图片@미 나(招财猪笑笑),侵删。
来源:精致DI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