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为何不治理黄沙?吞噬中国人40年的奋斗成果,到底怎么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17:54 2

摘要:今年三月,从蒙古戈壁滩扬起的漫天黄沙不仅笼罩华北多地,更翻越秦岭,让千里之外的四川广元也笼罩在灰黄之中。车辆一日便覆满泥尘,远山隐没于朦胧沙幕。这已不是我国首次遭遇北方沙尘侵袭,类似景象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今年三月,从蒙古戈壁滩扬起的漫天黄沙不仅笼罩华北多地,更翻越秦岭,让千里之外的四川广元也笼罩在灰黄之中。车辆一日便覆满泥尘,远山隐没于朦胧沙幕。这已不是我国首次遭遇北方沙尘侵袭,类似景象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我国多年投入巨资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素有"绿色长城"之称,为何仍难以完全阻挡年复一年的黄沙南侵?我们的北方邻国究竟面临着怎样的生态变化?未来两国共同要应对的治沙挑战又将何去何从?

蒙古国,如今已成为了导致我国沙尘天气最主要的策源地。

根据蒙古国的官方数据,过去80年间,该国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25℃,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微小,但实则已达到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三倍左右。与此同时,年降水量却减少了7%-8%。

这种暖干化趋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土壤中水分加速蒸发,植被难以存活,地表裸露面积不断扩大。生态专家认为,蒙古高原可能已经跨过了气候临界点,未来或将朝着难以逆转的方向演变。

气候变迁的背后是人类的肆意妄为。如今,蒙古国的牲畜存量已经从1990年的约2000万头,飙升至超7000万头,这已远远超出了草原承载能力的极限。原本应该被草皮保护的土壤,被反复啃食、踩踏,最终变得松散、裸露,成为沙尘暴最直接的物质来源。

与此同时,采矿业作为蒙古国的经济支柱,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重点矿区南戈壁省,粗放式的开采不仅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更大量抽取珍贵的地下水资源。有报道指出,当地地下水可能在数年内被耗尽。而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渣,进一步污染了周边环境,形成了沙尘暴的温床。

尽管蒙古国政府于2021年启动了所谓的"十亿棵树"计划,希望在2030年前通过种植15亿棵树木遏制荒漠化,但受资金不足等问题制约,目前仅完成不到十分之一,进度远低于预期,治沙之路任重道远。

每当春季来临,北方天空被染成昏黄,很多人心中都会浮现一个疑问:我们不是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三北防护林"吗,为什么还是躲不过沙尘暴侵袭?

首先应当肯定,“三北防护林”确实创造了生态建设的奇迹。这项始于1978年的宏伟工程,在四十余年间将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5.05%提升至13.59%,成功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整个意大利的国土面积。

然而,这项工程的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本地沙源,在面对从蒙古国远道而来的强沙尘时,其防护效果往往力不从心。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沙尘暴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进攻模式”。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贴着地面推进,而是借助强盛的蒙古气旋,被直接抬升到数千米高空,形成跨越国境的“高空沙尘带”。

防护林的树木通常高度在十到二十米,最高的也不过三十米左右,面对在几千米高空盘旋的沙尘,实在是难以抵挡。

如今,我国每年的沙尘暴,达到70%的都是蒙古戈壁所贡献的。而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和中东部其他地区,这个比例也普遍超过50%。

这种跨境传输的沙尘,在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我们四十年来治沙的真实成效。当人们反复经历看似没有改善的沙尘天气时,容易产生“治沙无用”的误解。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会逐渐消磨社会对长期生态投入的信心与耐心。

事实上,并非防护林没有发挥作用,而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已经升级,在巩固本地治沙成果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探索应对跨境沙尘传输的新方案。

为何两国不能合作治沙,实现共赢呢?其实,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首先就是蒙古国自身力不从心。治沙是一项需要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撑的长期工程,但蒙古国的经济总量在2024年仅为236亿美元,还不如我国鄂尔多斯一个市。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许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同时,一些地缘政治的微妙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合作的浓度。蒙古国奉行着所谓的“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积极与美国、日韩,欧洲等多方力量发展关系,以平衡其地缘格局。

在客观上,这种策略分散了其在生态治理问题上与中国聚焦的合力,使得治沙合作的优先级和资源投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蒙两国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合作项目。如蒙古国布尔干省的27公顷中国治沙技术示范区,确实取得了固定流沙,增加植被的成效。但相对于蒙古国高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这样的示范点实在是杯水车薪。

此外,治沙的根本也不在于“治沙”本身。沙尘暴的根源,是蒙古国依赖矿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捆绑。

因此,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治沙置于区域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探讨如何帮助蒙古国探索绿色矿业的路径,或者推动畜牧业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型,从而从源头上减轻对草场的压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釜底抽薪,解决治沙难题。

未来的治沙之路,需要更多创新思维。比如,构建更广泛的国际共识与协作机制。像“中日韩+X”与蒙古国开展的沙尘暴防治项目,就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有将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力量与智慧汇聚起来,才能为这场关乎区域福祉的生态战役注入持续且强大的动力。

沙尘没有国界,生态治理从来都不是独善其身的事。吹过蒙古草原的风,终将掠过华北平原;洒在戈壁滩的雨,也会滋润整个区域的生态。只有多方携手应对,才能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现绿色生机。

来源:森罗万象原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