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每天零星时间读一点、写一点、发一点的过程里,至今日已是第37篇,是在公众号发布的第37篇《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的阅读随笔,时间从发布第一篇至今已经37天了。
日更37天收入1.04元,我读出英文版《傲慢与偏见》里的“热忱”!
文/liangchaoxford 广东凉茶煲牛津
一
这是第37篇阅读随笔。
昨日流量收入1.04元。
这篇随笔阅读的英文版《傲慢与偏见》chapter2的最后一个段落。
在每天零星时间读一点、写一点、发一点的过程里,至今日已是第37篇,是在公众号发布的第37篇《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的阅读随笔,时间从发布第一篇至今已经37天了。
发布第一篇阅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的随笔,时间是2025年8月27日,题目是“我读了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的第一个句子”。
这37天发布了37篇文稿,第37篇阅读随笔的发表,是逐段逐句完成了阅读和随笔,阅读了《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的chapter1和chapter2。
阅读《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的过程,到今天并没有感觉到很艰难,更多的是每天内心的充实与愉悦。
发布至第37篇,每日流量收入是很少的,有几毛的,有1块多的,上10块钱的有一次12元的,另一次是有读者打赏20元。
发布至第29篇的时候,有作者打赏,澳门读者打赏20元,广东读者打赏1.08元,这是创作发布英文版《傲慢与偏见》阅读随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尽管流量收入微乎其微,但是我坚定的与英文版的《傲慢与偏见》干上了,就写这本书的阅读随笔。
长期的写,专门的写;有阅读量写,没阅读量写;有收益写,没收益写。
这里是首发平台,这是阅读随笔的源头,大本营。
把这个普通话文本转化为粤语版发布在另一个平台,每篇用粤语配音版发布几个平台。
无问东西,无问阅读量,无问收益,就是原创的写阅读随笔,形成了英+粤+普通话的发布形态。
二
我继续阅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把chapter2的最后一个段落读完吧。
“Oh!” 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 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 and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
这是两个段落,一个段落是莉迪亚的说话,一个段落是叙述贝内特一家人对宾利回访的期待。
这两个段落应该分别赏读,作成两篇文稿,但是莉迪亚说话的段落有点单薄,后面那一段是chapter2的最后一个段落,我就放在一篇文稿里来写笔记了。
前面的段落是莉迪亚说话,“哦!”莉迪亚坚定地说,“我才不怕呢——虽说我年纪最小,可我个子最高呀。”
后面的段落是这样描述的:那天晚上剩下的时间,全家人都在猜测宾利先生多久会来回访贝内特先生,还商量着该选什么时候请他来家里吃饭。
三
对这两段英语文本,我分别地逐句阅读。
“Oh!” 以短促的感叹词起头,立刻抓住注意力,展现莉迪亚说话时毫无顾忌的冲劲。
“I am not afraid” ,显她的自信甚至自负,直接否定母亲可能隐含的“年纪小会被忽视”的担忧。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 用“though”引导转折,将“年纪最小”的劣势转化为“身高最高”的优势。
在莉迪亚的认知里,身高在舞会里可以吸引关注,符合少女幼稚直白的心性。
莉迪亚的“stoutly”(坚决地、底气十足地)一词是点睛之词,把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活灵活现出来。
她把“个子高”当作最大资本,与伊丽莎白的聪慧、简的温婉形成鲜明对比。
在贝内特家的女儿中,莉迪亚是“不受约束的野丫头”,是一个极具辨识度的鲜活个体。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是被动语态,“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被用于两件事”,时间完全围绕宾利展开,贝内特一家对宾利先生极度关注。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conjecturing”,“猜测、推测”,贝内特一家人反复琢磨“宾利先生多久会回访父亲”。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determining”,“确定、盘算”,期待“何时邀请他来家里吃饭”,把对陌生人的关注直接推进到“家庭宴请”的阶段。
这句话通过“一家人共同花费整晚”的行为,勾勒出贝内特家“将女儿婚事当作核心议题”的家庭氛围,时间、精力都围着“可能的姑爷”打转,真实,带着喜剧式的夸张。
从“父亲拜访宾利”到“全家猜测回访”,情节在“等待与盘算”中缓慢推进,让读者和贝内特一家一起期待。
四
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这段文字,我读出了“ardor”的岁月热度。
ardor,牛津高阶词典的英英解释:
very strong feelings of enthusiasm or love 激情;热情
先读莉迪亚那句:“Oh!” 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 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哦!”莉迪亚挺了挺腰说,“我才不怕呢;虽说我最小,可我个儿最高。”)
这孩子气的“硬气”,这“不怕”是心里觉得“只要我想,就能干成”,是ardor最鲜活的模样。
“Young hearts are often full of ardor.”(年少的心里,总装着满满的热忱)
再看后半段:“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 and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剩下的晚上,一家人都在猜他多久会回访班纳特先生,还琢磨着该请他哪天来吃饭。)
这场景太眼熟了,是ardor最实在的模样。
“Busy chatter is warm ardor.”(热热闹闹的念叨,是暖乎乎的热忱)
其实啊,咱这辈子的ardor,从来都藏在小事里。
“Daily life is full of small ardors.”(平常日子里,全是细碎的热忱)
那些攥着劲儿往前奔的瞬间,让柴米油盐都有了奔头。
“Ardor makes life lively.”(热忱让日子活泛起来)。
“Ardor is the strength of love.”(热忱是爱的力气)
只要心里有股热乎气,再难的日子也能趟过去。“Ardor in life is like fire in winter, not always bright, but always warm.”(日子里的热忱,就像冬天里的火,不一定总亮堂,却总能暖着心)。
莉迪亚说“我不怕”的模样,就是我们当年那些攥着劲儿往前奔的日子,不是为了啥大道理,就是心里有股劲,想把日子过出点模样来,就是Ardor的模样啊。
来源:灿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