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谋废太子李隆基,命懂星象的术士向睿宗李旦进言:彗星入太微,主帝座有灾,皇太子将为天子。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你信命吗?
我不信,但我信因果。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谋废太子李隆基,命懂星象的术士向睿宗李旦进言:彗星入太微,主帝座有灾,皇太子将为天子。
在太平公主和他的谋士们看来,这是一个大杀招,即便李旦不降罪李隆基,也足以将他从太子位上拉下来。
在唐代,废黜太子乃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尤其太平公主此时大权在握,朝臣多有依附。但是李旦一句话,就让太平公主彻底傻了眼,他说:既然如此,朕就把皇位传给太子吧,以避灾祸。
于是,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
玄宗称帝后,诛杀旧党,曾依附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的臣子,大多被处死,其中就包括宋之问。
宋之问死后,时人皆言:此乃刘希夷之报也!
宋之问这一生,谄媚权贵,卖友求荣,可谓是作恶多端,更是为了两句诗,谋害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
所以他死后,人们都说,这是宋之问的报应。
到底是哪两句诗,足以让宋之问如此狠心?
据《唐才子传》记载,公元675年,刘希夷进士登科,年仅二十五岁,可谓是前途无量。但这一年,高宗李治风疾复发,打算逊位给武则天,幸得宰相郝处俊阻拦。
旋即,武则天开始培养北门学士,朝堂局势十分微妙。
因此锋芒毕露的刘希夷,反而久久得不到提擢,“寸禄不沾,长怀顿挫”,诗风也渐渐变得沉郁。
刘希夷是汝州人,三岁丧父,自幼随母亲在外祖父家长大,童年并不算幸福。故而刘希夷勤奋苦读,希望有一天能逆天改命。
及冠之年,刘希夷开始游历四方,结交名士,他酒量奇大,数斗不醉,而且性格豪放,谈笑风生。
奈何门第不高,纵有才华也得不到施展。
某一天,刘希夷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古稀老人,头发早已花白,一时感叹,作《代悲白头翁》一首: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在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刘希夷就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觉得像谶语。
西晋首富石崇曾对爱妾绿珠说过“白首同所归”,最后石崇遭赵王司马伦迫害,石崇将罪责归咎于绿珠,绿珠跳楼殉情。
刘希夷认为,这两句诗与石崇的境遇极为相似,就将此联删掉了。
等刘希夷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忽然间又释怀了,遂叹:人生死有命,岂能由这些虚妄之言而定呢!
于是,诗句全部保留,不曾删减。
诗成以后,他请舅舅宋之问点评,宋之问尤其喜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便问刘希夷:这首诗你可拿给别人看过?
刘希夷摇头,说:不曾。
宋之问笑逐颜开,请刘希夷将“年年岁岁”一联赠予他。
刘希夷虽然很不情愿,但碍于舅甥之间的关系,也就无奈答应了。过了几日,刘希夷认为这样不妥,毕竟那是自己的心血,又将诗从宋之问那索回。
因此,宋之问怀恨在心。
某一天,宋之问约刘希夷到城外饮酒,一直喝到入夜时分,并将刘希夷灌醉。随后,宋之问与仆人用几层土袋将刘希夷压住,可怜刘希夷尚未而立,便一命呜呼了。
所以这首诗,就成了刘希夷的绝命诗,幸好多年以后,人们知道了真相,纷纷为处死宋之问而称快。
后人为了纪念刘希夷,在汝州风穴寺山门东建“夷园”,为刘希夷立冢,墓前植有松柏。千年后,一棵树高近三丈,四人方可合抱,树茎分三枝,故称“三柱香”;
另一棵树则需五人合抱,树荫面积百多平方,状如巨伞,故称“一蓬伞”。
这两棵树,如今成了汝州一景,对刘希夷而言,也是一种慰藉。
来源:槐序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