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湘雅为何经久不衰?请回答1914!

B站影视 2024-12-08 19:40 2

摘要:2024年全网最全30省985/211文理分数排名汇总完结版(建议收藏)重磅!第五轮学科评估全部99个学科A类完整名单独家发布!(建议收藏)2024高考必看:31省985/211录取最高分、平均分全网唯一发布!(建议收藏)(2023最新版)学历贬值:1998-

2024年全网最全30省985/211文理分数排名汇总完结版(建议收藏)重磅!第五轮学科评估全部99个学科A类完整名单独家发布!(建议收藏)2024高考必看:31省985/211录取最高分、平均分全网唯一发布!(建议收藏)(2023最新版)学历贬值:1998-2023硕士扩招20倍、博士扩招10倍,985本科含金量上升!中国学历内卷真相:00后大学人口比例达34%,文凭加速贬值但985坚挺中国式学历军备竞赛:1949-2022年本硕博报考与录取人数全网独家数据分析硕士博士满街走,本科不如狗?博士培养能力清华、北大竟然不敌这所偏远名校!

说到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的历史,中南湘雅是绕不开的。所谓“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这是中国医学教育史的“四大天王”,更是构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四大圣地,中南湘雅就是其中的“南天一柱”。如今湘雅已满110岁。1914年办学以来,湘雅历经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科大学”“湖南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办学阶段,在风雨中砥砺奋进,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以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仁心仁术”,呵护国人的健康福祉。

祝福湘雅,祝您110岁生日快乐,笑颜永远如花。在这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同探讨湘雅的三大核心基因:卓越基因、国际基因以及红色基因,它们是如何塑造湘雅成为医学界的璀璨明珠。

卓越基因:医学殿堂的基石

湘雅的传奇,总是与很多的历史故事相连。不争的事实是,建院伊始,湘雅即把世界医学最高标准融入办医理念,从长沙西牌楼一幢旧房起步,筚路蓝缕、精勤进取,书写了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自1914年创办以来,湘雅医学院始终坚持“公勇勤慎、诚毅谦虔”的校训,培养出一批批杰出校友,他们活跃在医学研究、临床治疗、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卓越的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让湘雅在国内乃至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无数湘雅学子在这里埋头苦读,探索生命的奥秘,治愈疾病的痛苦,展现了湘雅人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卓越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建校初期,为达到精英教育的目的,颜福庆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格、严谨、严厉”的“三严”精神。当时使用的全系英文原版教材,教学、病例讨论、病历书写等一律使用英文,“惟考试之严,为东西各国所罕见”“故学生多勤奋,学生中配眼镜者占百分之九十五”。首届医学生入学时18名,经过层层淘汰,毕业时仅10人。

这十人都成为了日后中华医学界的泰斗,有著名医学家、内科全才、被誉为“协和泰斗、湘雅轩辕”的张孝骞;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和世界首支斑疹伤寒疫苗的汤非凡;著名医学教育家、我国内科和热带病学奠基人的应元岳;我国骨科学先驱、胸外科早期奠基人任廷桂;儿科医学界一代宗师、并称“南高北诸”的高镜朗;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的吴绍青;著名外科学家、被誉为外科“四把金刀”之一的萧元定;专攻耳鼻喉眼等科的彭治朴等人。

1921年7月张孝骞在湘雅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留影(资料照片)

据统计,颜福庆校长培养的前八届医学生平均淘汰率74.3%(150/202),平均每届仅6.5人毕业。经“湘雅熔炉”锻造的高镜朗,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用患者的口碑证明了他“不负颜福庆校长之望”。在他创办的上海最早儿童专科医院—福幼医院,“一般日看百余号,最高达140—150号”,对病儿严密观察、极端负责,赢得了患儿家长“经高医师诊治后才可放心”的赞许。

1936年,又是一个毕业季,湘雅医学院为第十届毕业生颁发毕业证。教务长杨济时先生用洪亮的声音点名:吕静轩、谢陶瀛、林筱周、潘绍周、凌惠扬……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此后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将被湖南乃至中国医学界所熟知。

然而,当杨济时先生叫出田运干、刘彦勋名字的时候,语气中却流露出深深的担心和迟疑,他不怒自威地凝视着走上台来的两位学生,直到他们当场具结保证书,发誓绝不私自开业,才颁出这张宝贵的湘雅医学院毕业证。也许在今天看来,这个场面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当时,这就是湘雅医学院的院规:毕业生必须在公立医院服务,不得开私人诊所牟利,学医不为钱,是医生入行的底线。

湘雅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肖健云教授如今已经87岁,两鬓斑白的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精神矍铄,条理清晰。他说,选择了医师这个职业,将会辛苦一辈子。从医生涯中,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手术室或病房有患者需要他来指导和处理,他会随叫随到,从来不在电话里作指示,他坚信“医生不到现场,不检查患者,就没有发言权”。

在肖健云60年的行医工作中,一直遵循这个原则,也告诫自己的学生要谨记这一点。

肖健云等老一辈医者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影响了一批批湘雅人。“百年湘雅,从未负国,也决不会让人民失望。”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说。

国际基因:医学交流的使者

湘雅医学院与世界紧密相连,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湘雅先后与数十个国家的著名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些平台,湘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育和科研水平,也为促进全球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5年,年轻的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胡美,受耶鲁大学雅礼协会派遣,漂洋过海,携妻带子,来到长沙办医办学。1914年,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委托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我国早期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湘即湖南简称,雅即Yale之音译。

这个医院就两个员工,院长兼门诊医生是个美国人——胡美博士,传达和挂号倒是个中国人——何师傅。

胡美本名爱德华·休姆(E·H·Hume),来长沙前在印度孟买行医。此时,由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同学组建的“雅礼会”决定打开长沙这个堡垒,特别邀请休姆到湖南来行医,并试图将来建立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雅礼会打动休姆来湘的办法是“悬赏”:承诺让他在湘办一家最新式的现代化医院,在时机成熟时还开办一家像休姆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那样的医科大学。这个诱惑太难以抵挡了。休姆专为此行学习了一年汉语后,终于在1905年夏携娇妻幼儿登船越海踏上了旅程,抵达长沙。他时年29岁。

胡美到长沙后,聘请了一位会英语的教书先生杨熙少做他的中文老师。1906年夏天,他和杨先生来到江西庐山的牯岭,专门研习湖南风土人情和学习中文。之后,他不仅学会了中文,而且还讲得一口地道的长沙话,并在《百家姓》中挑选“胡”字为姓,取名“美”。

这时在长沙办医院却不容易,因为湖南巡抚已贴出告示:“不准任何人将长沙一寸土地卖给外国人”。胡美便托人以“刘先生”的名义,买下了西牌楼罗氏的“中央旅馆”。装饰一番后,也就正式“悬牌济世”了。

医院为什么叫“雅礼”?其实就是“耶鲁”(Yale)的中译音。胡美取这名好理解,因为他受派于“雅礼会”。而中国人在将“Yale”翻译为中文时读作“雅礼”。既然叫习惯了,也就定名了。

湘雅与耶鲁的合作自创立起持续了百余年。1983年,耶鲁大学和湘雅医院共同设立了中美医学交流中心,为中美两国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平台;2003年,耶鲁大学和湘雅医院共同设立了中美联合病理诊断中心,推动两国之间的病理诊断的交流和合作。同时,耶鲁大学也通过其附属医院Yale New Haven Hospital与湘雅医院进行深度合作,共享医疗资源和技术;2008年,中南大学与耶鲁大学签订项目协议,至今已选派54名湘雅学生赴耶鲁大学进行临床轮科交流与培训,共接收耶鲁大学医学生42人前来湘雅交流;2012年起,中南大学与耶鲁大学、雅礼协会发起湘西地方卫生健康服务改进项目,助力满足湘西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需求。

2020年3月22日,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积极推动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护理学院共同举行远程视频会议,就共同抗击新冠肺炎展开合作交流,分享湘雅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成功经验,传递中国对于全球合作共战疫情的态度与担当,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启示与建议。

1973年,湘雅二医院派出了4名医生、1名护士,共5人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是历史上第一次向非洲派出援外医疗队,亦是湖南省首次。

1973年3月,湘雅二医院首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成员合影。

彼时的弗里敦市,终年蚊虫滋生,疟疾肆虐,即使是首都,也几乎没有环卫工人,到处可见被苍蝇包围的垃圾堆。当地百姓习惯吃手抓饭和生冷食物,更易滋生疾病,“最常见的病是疟疾。”

与糟糕环境相对应的,是十分稀缺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当时,塞拉利昂这个国家的医护人员只有几十人。”在短时间内,医疗队们迅速将我国援建的全套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包括药品、检验设备、放射科机器、用品、手术室的改建、手术无影灯、手术床的安装、手术室的机械、消毒准备等等基础性工作。

2014年,当埃博拉肆虐非洲大地时,湘雅医院两位教授作为中国首批埃博拉出血热救治专家组赴塞拉利昂指导病例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2015年,湘雅医院牵头组建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派出18名队员赴该国抗击埃博拉。

2016年2月20日,第18批援塞医疗队到达塞拉利昂弗里敦,9名队员中有8位来自湘雅二医院,队员们到达塞拉利昂后立即开展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中塞友好医院宿舍改造任务等工作。并克服驻地医院医务人员少(医生1名,护士33名),药品短缺,器械不足,缺水缺电以及疟疾、伤寒疾病威胁等困难,开展了一系列在塞国有影响力的手术和诊疗活动,打响了中塞友好医院知名度。

这份跨越国界的无疆大爱,这份坚守和担当,一直都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浓厚。

红色基因:初心不改的责任担当

湘雅医学院诞生于中国近代最动荡不安的年代,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减餐担任,不取报资

1919年5月和6月,“五四运动”到了危急和重要的关头。此时,由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合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仅5年,还要等2年才会有第一批学生毕业。

当时,在校的19名学生商定成立了学生救国报社,开始编印《学生救国报》,第四期起更名为《新湖南》。它是周双刊,1919年6月9日编印第一号、6月12日第二号、6月16日第三号、6月19日第四号,社址在“长沙潮宗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报纸的纸张、印刷费由该校师生“减餐担任,不取报资”。

1919年《学生救国报》第一号

第七期起邀请时年26岁的毛泽东担任主编。毛泽东主编《新湖南》后,通过刷新办刊宗旨和亲自撰文,大大加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而第七期登出的刷新宣言便是:批评社会、改造思想、介绍学术、讨论问题。在青年毛泽东的带领下,《新湖南》成为湖南声援五四运动、传播五四精神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在《新湖南》报上撰发的政论文,继承了《湘江评论》的战斗精神,正面揭露和抨击了张敬尧的暴行统治,基于当时国内外和本省的一些重大问题或分析批判、或评论、或杂感,使读者们受到极大的政治启发和思想教育。如第七期的重要文章有《社会主义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是什么?》、《评新中国杂志》、《哭每周评论》、《工读问题》等,不仅使读者们感到内容与形式较第六期以前迥然不同,而且实实在在地觉得《湘江评论》复活了。

1931-1941年的湘雅医学院校门与湘雅医院病栋大楼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湘雅人投笔从戎,手握柳叶刀,浴血战火第一线的身影;有湘雅人悬壶济世,救助难民,解黎民百姓于倒悬的善举;还有湘雅人在战火中苦育人才,保存并延续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血脉;更有湘雅人严谨求实,科学论证日军发动细菌战,锁定其原罪,断时疫,救万民的大智大勇……

百年湘雅,弦歌不绝,浴血重生,历久弥新,在抗战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为湖湘大地立起座座丰碑。

在党的领导下,湘雅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红色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湘雅的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救治伤病员,展现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湘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湘雅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代湘雅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110年的湘雅,1914年从湖南出发,时刻怀揣“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以及呵护“健康中国”的使命感和爱国心,扎根三湘大地,一路奋进永不停,一直造福亿万百姓!它才是我们最该追的时代红星

来源:知乎周瑞大学排名砖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