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里约奥运会结束后,2017年国乒主帅刘国梁,在没有和张继科商量的前提下,直接把张继科的主管教练换了。
就连张继科也难逃被“卸磨杀驴”的命运!
2017年刘国梁给张继科换教练,竟然连句提前商量都没有!
这哪是调岗,更像是要断了张继科的奥运路!
如今张继科也不再忍了,火力全开“炮轰”刘国梁:谁会高三换语文老师!
14年师徒说拆就拆,难怪张继科状态急转直下
张继科直播里的一番话,又把八年前的旧事先翻了出来。
当年里约奥运会结束后,2017年国乒主帅刘国梁,在没有和张继科商量的前提下,直接把张继科的主管教练换了。
要知道,当时张继科和他的主管教练肖战之间的师徒情,是用14年时间熬出来的。
从2003年张继科进国家二队开始,肖战就一路带着他。
低谷时帮他从省队召回,巅峰时陪他445天拼下大满贯,连他打球时容易急、心态爱崩盘的毛病,肖战都摸得一清二楚。
为了帮他改脾气,肖战陪着练定力,连赛前怎么调整呼吸都一点点教。
2016年里约奥运会他带伤上场,也是肖战天天盯着康复训练,才撑完整个奥运周期。
可就是这样知根知底的师徒,2017年1月说拆就拆。
国乒直接通知他,肖战要调去女队带新人,给他换个新教练。
这事让张继科憋了一肚子火,他后来提起时满是不解。
自己2016年外战全胜,成绩明明没问题,凭什么说换教练就换?
更让他寒心的是,作为当事人,他连一点被尊重的感觉都没有。
这么大的变动,刘国梁那边没任何人找他商量,连句提前沟通的话都没有,就这么一纸通知甩过来。
他忍不住拿王皓的事对比,2012年王皓输给自己,2013年也没被随便换教练,凭什么到自己这,就成了 “被安排” 的对象?
他不是刚进队的新人,就算真要调整教练,至少坐下来跟他说一声、听听他的想法。
可这些都没有,全程他就像个被蒙在鼓里的外人,这种不被当回事的感觉,比换教练本身更让他难受。
而这份不被尊重的决策,不仅伤了师徒情,更直接埋下了他后续职业困境的隐患。
所以,如今张继科才会用“高三换语文老师”的比喻,想要把这份不满彻底摊开……
“高三换老师” 的无奈,是对刘国梁决策草率的“控诉”
其实,张继科那句“谁会高三换语文老师”,可不是随口打比方。
而是字字句句都透露了对刘国梁团队决策草率的控诉。
因为张继科太清楚,对运动员来说,30岁的年纪有多关键,就相当于一个运动员体育生涯的“高三时刻”。
高三学生和老师磨合两年,彼此知道哪道题爱错、哪种题型拿手,突然换老师,光磨合就得半年,耽误的是高考。
而顶级运动员和教练的磨合,比师生关系还复杂!
技术风格、战术习惯,甚至赛前吃什么、睡多久能调整状态,都得严丝合缝对上。
肖战知道他手腕有伤,训练时会特意减少发力练习。
知道他大赛容易紧张,局间休息会递瓶冰水帮他冷静,这些细节不是新教练短时间能摸透的。
张继科心里清楚,跟新教练磨合至少要两三年,可他的职业生涯就那么几年,哪耗得起?
果不其然,换教练的影响马上就显出来了。
2017年天津全运会,张继科单打止步 16 强,团体赛还输给了林高远,世界排名从前三跌到第十,后面的出场机会也越来越少。
他后来提起这段时,语气里满是失落,不是自己不想拼,是教练说换就换,原本的节奏全被打乱了,连继续坚持的底气都没了。
他本以为,凭着当时的身体状态,撑到2020年奥运会没问题,就算单打没把握,团体赛也能帮队伍顶一把。
可这突如其来的教练变动,直接把他的奥运梦搅黄了。
他没法不怨,怨这种不考虑运动员实际情况、说改就改的决策,毁了他最后的冲刺机会。
而这份因决策草率导致的遗憾,也让他更看清了国乒管理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所以如今才会进而生出对“重管理、轻个体”模式的控诉,也算是为接下来的“后人”铺平了路……
管理 “硬伤” 下,伤害的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
面对质疑,有人说国乒当年在搞改革,换教练是大局需要。
可张继科不认同这种说法,再大的大局,也不能把运动员当没感情的棋子吧?
他控诉的从来不是改革本身,而是改革背后,刘国梁团队对运动员话语权的忽视,这是管理上的 “硬伤”。
尽管刘国梁也曾进行过回应,表示自己肯定不会毁掉亲手培养的选手。
其实,刘国梁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当年是刘国梁力主将他召回国家队,伦敦奥运会决赛还帮他稳住心态。
可没办法否认的是,刘国梁2017年的决策,也确实没把张继科的感受放在眼里。
而张继科也并非不感恩刘国梁过去的帮助。
但是,他不愿意因为过去的情分,就忽略那一年决策对他的伤害。
看看国际上的做法,德国乒乓球队是教练和运动员双向选择。
日本还有专门的“运动员发展委员会”让运动员参与决策。
可咱们国乒倒好,一句“通知”就完事,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有,这种生硬的方式,根本没把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当回事。
而张继科憋了8年才把这些话说出来,不是斤斤计较,是想讨个公道。
培养一个大满贯有多难,要天赋、要汗水,还要熬无数个日夜。
可毁掉一个运动员的状态,有时候就凭一份不经商量的调令。
而张继科控诉的也不是某个人,是这种 “重管理、轻个体” 的模式。
因为他希望以后的运动员,别再像他一样,在职业生涯关键期,连对自己教练安排的话语权都没有。
张继科的委屈,不止是为自己。
那句“高三换语文老师”的质问,是在替所有运动员发声。
管理可以讲大局,但不能丢了人情。
别让下一个冠军,再栽在这种 “没商量” 的决策上。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