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鸡排哥:6元鸡排炸上央视,外媒报道!撕开“流量假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21:15 2

摘要:“180度油温,多1度焦糊,少1度软塌——就像生活,差一点都不行。”清晨6点的景德镇珠山区,48岁的李俊永戴着油污却干净的手套,把腌制好的鸡排滑进油锅,滋滋声里,排队的人群已经从摊位尾绕到了巷口。这个被网友喊“鸡排哥”的摊主,凭一块十年不涨价的鸡排火到央视《民

景德镇鸡排哥:6元鸡排炸上央视,被外媒追着报道!他的走红撕开当代网红的“流量假象”

#如何看待景德镇“鸡排哥”的爆火#

“180度油温,多1度焦糊,少1度软塌——就像生活,差一点都不行。”清晨6点的景德镇珠山区,48岁的李俊永戴着油污却干净的手套,把腌制好的鸡排滑进油锅,滋滋声里,排队的人群已经从摊位尾绕到了巷口。这个被网友喊“鸡排哥”的摊主,凭一块十年不涨价的鸡排火到央视《民生周刊》专题报道,连美国彭博社都专程飞来拍他翻鸡排的手,更成了景德镇官方认证的“文旅推介官”。

没人想到,这个如今能和游客唠着嗑炸鸡排的网红,15年前还是个攥着下岗证明、在菜市场蹲守半天不敢开口叫卖的陶瓷厂工人。他的故事,藏着当代草根网红“红得快、站得稳”的全部秘密。

鸡排哥的走红,从来不是短视频里的“一夜爆火”,而是把小生意熬成生活的“十年修行”。

1999年,22岁的李俊永进了景德镇当地有名的陶瓷厂,握着“铁饭碗”时,他以为这辈子就和瓷土打交道了。可2010年,工厂改制,33岁的他成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还没还完,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为了糊口,他从亲戚那借了800块,在中学门口摆起酱香饼摊,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面,却因没经验,第一个月就亏了500块。

后来他又试过烤串、卖凉皮,直到2015年,在一位老食客的建议下改做鸡排。“当时市面上鸡排都卖8-10元,学生党舍不得买,我就定了5元学生价、6元成人价,想着薄利多销。”这一定价,他守了十年——哪怕猪肉价格涨了3倍,哪怕走红后排队到百米外,他从没动过涨价的念头。

更特别的是他的“唠嗑式服务”。学生考试前,他会把鸡排切成“满分形状”,顺口说句“吃了这鸡排,考试准开挂”;上班族抱怨加班,他撒调料时会调侃“多放孜然,驱散emo”;遇到排队烦躁的顾客,他一句“好东西值得等,就像你等的好生活”,总能让人笑出声。网友调侃他是“鸡排界赵本山”,说“来买鸡排一半是为了吃,一半是为了听他唠两句”。

2023年国庆,有游客拍了他“边炸鸡排边讲人生哲理”的视频,意外在抖音火了,单条播放量破2亿。可走红后他依旧凌晨4点起床腌肉,下午帮妻子看孩子,晚上收摊后还会把摊位周边的垃圾清扫干净。“我就是个炸鸡排的,流量是客人给的,不能飘。”

在“网红平均生命周期不足3个月”的当下,鸡排哥能火到被官方认可,恰恰因为他踩中了当代网红的“长红逻辑”,更避开了很多人掉进去的“流量陷阱”。

第一:用“真实感”替代“人设感”,不装才是最好的滤镜

现在很多网红为了吸粉,刻意打造“富二代逆袭”“草根逆袭”人设,可鸡排哥从没想过“包装”自己。他会在视频里说“昨天腌肉晚了,今天鸡排可能要等久点”,会坦言“走红后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甚至会晒出自己因为常年炸鸡排,指关节磨出的老茧。

对比那些“滤镜厚到认不出”“台词全靠脚本”的网红,鸡排哥的“不完美”反而更打动人。就像有网友评论:“看他炸鸡排,就像看楼下邻居干活,亲切、踏实,没有距离感。”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正是当下流量时代最稀缺的“吸粉利器”。

第二:靠“情绪价值”超越“产品本身”,卖的不只是鸡排

很多网红只盯着“卖货”,却忽略了用户的“情绪需求”。但鸡排哥的摊位,早已不只是个小吃摊——对学生来说,这里是“考前打气站”;对上班族来说,这里是“下班后的治愈角”;对游客来说,这里是“感受景德镇烟火气的窗口”。

他从不会硬推销,却会记住熟客的口味:“小王今天要微辣,多加番茄酱”“李姐喜欢切小块,方便带回去给孩子吃”。这种“被记住”的温暖,让很多人成了回头客,甚至有人从外地来景德镇,专门绕路来买他的鸡排。

就像营销专家说的:“现在的消费者,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商品背后的情感体验。”鸡排哥的6元鸡排,卖的其实是“被重视、被治愈的感觉”,这才是他能留住客、传得开的关键。

第三:让“个人流量”对接“城市价值”,双向成就才走得远

很多网红走红后,要么急于接广告变现,要么只顾自己赚钱,忽略了对周边的影响。但鸡排哥走红后,反而成了景德镇的“活名片”。

他会在视频里推荐景德镇的老窑址、小巷子,会告诉游客“买陶瓷别只去大商场,老街的手工作坊更有特色”。当地文旅局看到他的影响力,主动邀请他担任“文旅推介官”,还帮他协调了更大的摊位,解决了排队拥堵的问题。

这种“个人流量”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让他的走红不再是“昙花一现”——城市因为他多了一张“烟火气名片”,他也因为城市的支持,从“网红摊主”变成了“官方认可的创业者”,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

现在很多网红走红后,要么被流量冲昏头脑,要么担心“过气”而焦虑。但鸡排哥的清醒,比他的走红更值得关注。

走红至今,他只接了两个“符合身份”的合作:一个是当地文旅局的“景德镇美食推荐”,一个是公益性质的“助农直播”,还坚持“不赚快钱”——有人找他做加盟,开连锁鸡排店,他拒绝了:“我没精力管那么多店,万一品质没把控好,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他依旧每天凌晨出摊,晚上收摊,甚至比以前更忙:“现在来的客人多了,更要把鸡排做好,不能让大家失望。”这种“以产品为根,不被流量裹挟”的定力,正是很多网红缺少的。

就像他自己说的:“流量就像油温,太高了会焦,太低了没味道,稳住火候,才能炸出好鸡排,也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从下岗工人到“景德镇文旅名片”,鸡排哥的传奇,从来不是“运气好”,而是“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是“不被流量绑架”的清醒,更是“用真诚换真心”的朴素道理。

现在很多人想靠短视频走红,总想着“走捷径”“博眼球”,却忘了最基本的:网红的核心是“人”,是“内容”,是“价值”。没有过硬的产品、没有真实的温度、没有长久的价值,再大的流量也只是泡沫。

就像景德镇的瓷器,要经过千度高温烧制才能成型;鸡排哥的走红,也是用十年烟火气熬出来的。真正的长红,从来不是靠“爆火”,而是靠“细水长流”——这,或许就是鸡排哥给所有当代网红的最好启示。

来源:笑听图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