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揭秘未来能源“变形金刚”,培养青少年系统化科学思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01:13 1

摘要:首都科学讲堂第924期活动邀请了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燃料电池与储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敏芳走进平谷区第五中学,为公众深入解读这项融合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的前沿技术。

白天发电,夜晚储能——这种既能供电又能蓄能的“电化学魔法装置”,正是被誉为能源界“变形金刚”的可逆燃料电池。

首都科学讲堂第924期活动邀请了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燃料电池与储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敏芳走进平谷区第五中学,为公众深入解读这项融合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的前沿技术。

从课堂到前沿:

可逆燃料电池开启科学教育新窗口

“这就是我们化学课上学的电化学原理的实际应用!”有在场的青少年观众听完讲座后兴奋地表示。本期首都科学讲堂创新性地将中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过可逆燃料电池这一具体载体,让青少年亲眼见证课本知识如何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韩敏芳教授从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出发,逐步延伸到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机制。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易懂。她用生动的比喻揭开了可逆燃料电池的神秘面纱:“这种能源界的‘变形金刚’白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高效发电,夜晚反向运行变身储能装置”,引发了在场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科普讲座模式,也为中学理化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教育拓展素材。

跨学科融合:

培育青少年系统化的科学思维

“解决能源问题需要材料、化学、工程多学科协同创新”,讲座中,韩敏芳教授也特别介绍,可逆燃料电池技术结构坚固,运行依托高温反应、输出稳定,适配多种燃料,发电效率极高。其所蕴含的跨学科特性,从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工程优化,也完整展现了一个科技产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所需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这种系统化的科学思维训练,让青少年认识到现代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协同性。

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

培养有科学理想的创新人才

围绕国家碳中和战略需求,韩敏芳教授也生动描绘了可逆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偏远地区,它可作为分布式能源有效解决供电难题;在城市中心,它能为建筑提供高效热电联供;更重要的是,该技术能够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耦合,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展现出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本期讲堂以前瞻性视角呈现了能源体系重构的宏伟蓝图,帮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价值,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未来绿色能源事业的热爱与向往。通过解读可逆燃料电池技术,成功将材料科学、电化学与国家能源战略深度融合,展示了科技前沿的最新突破,也为青少年树立了“科技报国”的生动典范。

互动提问环节中,“可逆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未来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哪些应用?”等好问题也受到了韩敏芳教授的夸赞。从现场热烈的互动和提问深度的思考来看,彰显了优质科普教育在培育未来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而这种注重科学思维与战略视野培养的科普模式,也为培育未来有科学理想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科学中心以科技文化新风貌、科学教育新体验、科创展示新动能为发展方向,致力于讲好北京发展故事、讲好科技创新故事、讲好科技文化故事,打造科学家精神的殿堂、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基地、科技创新宣传展示的窗口、中轴线上科技文化的新地标、国际科技交流的平台。首都科学讲堂作为北京科学中心品牌科学教育活动,通过一场场精彩讲座,让青少年能够近距离接触前沿科学和科学家,从小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和“顶天立地”的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