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延安市教育局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全面推进,构建起一套融合课程、实践基地与评价机制的劳动教育体系,我市各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让劳动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田野。
近年来,延安市教育局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全面推进,构建起一套融合课程、实践基地与评价机制的劳动教育体系,我市各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让劳动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田野。
田间地头,感受收获的重量
当秋日的晨光洒向劳动实践基地时,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的同学们已经走进田间,老师蹲在田埂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辨认土豆成熟。“要轻轻扒开土壤,感受土豆与根茎的连接,用力过猛会伤及块茎。”不远处的另一名老师正在示范采摘辣椒的技巧:“要用指甲掐断果柄,而不是生拉硬拽,这样不会伤害植株,它还能继续开花结果。”
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挖土豆,有的负责摘茄子,还有的负责收辣椒。在这个秋天的早晨,铁锹与土地的摩擦声,蔬菜脱离植株的清脆声,孩子们惊喜的欢笑声,整片试验田成了一首生动的协奏曲,共同谱写出最动人的劳动乐章。
校长高巧玲从田间走来,她看着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常常在教室里教孩子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只有当他们亲手触摸过泥土,感受过收获的重量,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才会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劳动教育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命体验。”
方寸之间,有生命最初始的萌动
在延安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东关校区,劳动教育的舞台从广阔的田野转向了精致的“微型农场”。这里的每一个花盆、每一个纸箱,都是孩子们认识生命的第一扇窗。
六年级的教室里,靠窗的位置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容器——有洗净的酸奶杯,有打孔的可乐瓶,还有回收的泡沫箱,这些都是孩子们亲手打造的“迷你农场”。小轩每天早上一到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他种的西红柿。“你看,它又长高了一点点!”他兴奋地拉着同学分享这份喜悦。小芳的黄瓜苗刚刚长出两片嫩叶,她小心翼翼地用瓶盖为它浇水,那专注的神情像是在呵护一个初生的婴儿。
劳动教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延续性。从清理杂草、平整土地,到播下种子、每日照料,再到最后的收获,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等待与坚持。他们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测量株高、观察叶形、绘制生长图表。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
“ 老师,我的菠菜叶子为什么发黄了?”
“ 可能是因为浇水太多了,植物的根也需要呼吸。”
这样的对话在教室里时常响起。老师们巧妙地将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家长也被这股劳动热情所感染。有的家长主动送来竹竿帮孩子们搭架子,有的利用周末时间来学校帮忙除草,还有的在家里的阳台也开辟了“菜园”。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种植技能,更领悟了生命的可贵。当他们最终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时,那份喜悦是任何零食都无法比拟的。小轩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生命是这样神奇,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能结出果实的植物。这让我更加懂得珍惜食物,珍惜生命。”
巧思妙手,让劳动开出创意的花
当劳动遇见创意,教育便开启了无限可能。近日,在宝塔区第七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蔬菜创意展,将劳动教育推向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
走进展览现场,仿佛进入了一个由蔬菜构筑的童话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是3个刻字冬瓜,每个都有1米多长,表皮被精心雕刻成不同的图案。其中一个冬瓜上,一位军人形象的浮雕栩栩如生。负责这个作品的老师介绍:“雕刻一个冬瓜需要整整两天时间,要先在表皮画好草图,再用刻刀一点点雕琢。这个过程不仅考验手艺,更考验耐心和毅力。”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师生们巧妙运用蔬菜谐音创作的吉祥寓意系列。土豆变身“土(突)飞猛进”,寓意学业进步;白菜与“生财(菜)有道”结合,诠释诚信做人的道理;辣椒代表“椒(脚)踏实地”,勉励学子务实前行;茄子隐喻“ 茄(锲)而不舍”,鼓励持之以恒的精神,每一件作品都是劳动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
“ 这些真的是用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做的吗?”许多参观者最初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近距离观察,用手触摸,才惊叹于创作者的巧思妙手。
这场创意展览的成功举办,背后是学校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校长贾猛表示:“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当孩子们能够将普通的蔬菜变成艺术品时,他们就已经领悟了劳动的真谛——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技能,更是创造美的过程。”
在这些生动的劳动课堂上,孩子们在泥土中懂得了谦卑,在劳作中学会了合作,在等待中理解了耐心,在创造中发现了自我。当孩子们鞋上的泥土在阳光下闪光,当他们的指尖触摸到生命的脉动,当他们的创意在蔬菜上绽放,我们相信——这些在劳动中成长的少年,必将拥有更丰盈的心灵和更坚实的未来。
劳动之光,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点亮一个个童年的梦想。
来源:延安日报
来源:城市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