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最近的香山论坛上,一位巴基斯坦学者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一个现实:印度明明知道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具备承受第一次打击并进行核反击的能力,却依然敢于发动如此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这种行为在冷战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冷战时期那个概念——相互确保摧毁,那时候,拥有核武器就像拥有了一张免战牌,任何理性的对手都不敢轻易挑衅。
然而,当印度空军的七八十架战机呼啸着飞向巴基斯坦领空时,这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安全神话开始出现裂痕。
这场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空战,发生在两个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核威慑真的失效了吗?
在最近的香山论坛上,一位巴基斯坦学者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一个现实:印度明明知道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具备承受第一次打击并进行核反击的能力,却依然敢于发动如此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这种行为在冷战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空战的结果,巴基斯坦凭借中国提供的导弹预警机和战斗机,成功挫败了印度的军事冒险。
印度空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损失惨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敢再对巴基斯坦轻举妄动,从军事角度看,这是巴基斯坦的胜利,但从战略层面分析,这场冲突暴露出的问题却让人忧心忡忡。
为什么印度敢于冒险,答案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常规战争的破坏力大大提升,同时可控性也在增强。
各国开始相信,可以在不触及核门槛的情况下进行有限战争,而且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让一些国家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即使挑起冲突,对手也不会真的使用核武器。
最后,国内政治压力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也在推动决策者采取更加冒险的行动,俄罗斯著名战略学者卡拉加诺夫对此有着更加尖锐的看法。
他在论坛上毫不掩饰地表示,核威慑的牙齿已经不够尖锐了,这位认为,现在可能是让核威慑重新长出獠牙的时候了,甚至不排除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虽然听起来危言耸听,但它反映出的是国际战略界的深层焦虑,当核威慑的心理防线被一次次试探和突破,国际安全体系的根基就开始动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危险的时代,传统的战略平衡正在被打破,而新的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核威慑的失效是当前最紧迫的安全挑战,那么历史叙事权的争夺则代表着更深层次的国际博弈。
在同一场论坛上,卡拉加诺夫抛出了另一个震撼性的观点: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只有希腊和南斯拉夫两个国家真正站在苏联一边抗击法西斯,其他国家都站在了纳粹德国那一边。
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很多西方人感到愤怒和不适,毕竟,在主流的西方历史叙事中,盟军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典范,欧洲各国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但卡拉加诺夫的观点提醒我们,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让我们冷静地审视这段历史,确实,在二战初期,许多欧洲国家要么直接加入了轴心国阵营,要么选择了绥靖政策,要么在被占领后与纳粹合作。
法国的维希政权、挪威的吉斯林政府、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政权,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即使是那些后来加入盟军的国家,很多也是在形势明朗后才选择站队的。
卡拉加诺夫认为,欧洲现在试图篡改或淡化这段历史,是因为需要为当前的政治立场寻找道德制高点,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他批评欧洲国家再次选择了错误的立场,重复了二战时期的错误。
谁掌握了历史的解释权,谁就掌握了道德的制高点,谁能让自己的历史版本被更多人接受,谁就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主动。
现在要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妨从一个看似轻松的对话说起,几年前,在普京参加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卡拉加诺夫作为主持人。
他向普京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既然俄罗斯现在强调向东看,为什么还要在西部的圣彼得堡举办重要会议,是否应该考虑在远东地区建立第三首都?
普京的回答很有意思,也很务实,他承认这个想法有道理,但强调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方法来建设城市,而要依靠市场规律的推动。
这个回答既没有否定战略转向的必要性,也没有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这段对话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考。
俄罗斯向东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国际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当西方的大门逐渐关闭,当制裁成为常态,当北约东扩步步紧逼,俄罗斯除了向东,还有什么选择?
但战略转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不仅需要调整外交政策,更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心理,对于一个几百年来一直以欧洲国家自居的俄罗斯来说,这种转变无疑是痛苦的。
回到军事领域,印巴空战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趋势: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核威慑的弱化上,更体现在常规战争的新特点上。
现代战争越来越像手术,可以实现定点清除而不造成大规模附带损害,这种能力的提升让一些国家产生了可控战争的幻觉,认为可以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达到政治目的,而不会引发全面战争。
还有信息战和认知战的兴起,在印巴冲突中,双方都在努力控制叙事,争夺国际舆论的支持,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表现,更取决于谁能在信息空间占据主动。
最后是混合战争的常态化,军事手段与经济制裁、网络攻击、舆论战等非军事手段的结合使用,正在成为新的战争模式,这种模式模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让传统的威慑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在军事安全领域,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叙事的建构,不能让西方垄断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当代国际事务的解释权,要用事实说话,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和现实,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在战略布局上,中国要充分把握国际权力东移的历史机遇,当俄罗斯等传统大国开始向东看时,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核心力量,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这不是要搞霸权主义,而是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经济发展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活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大变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更加公正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使命。
来源:沧海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