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拒绝了美女干部的各种暗示,不料提拔名单上还是有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10:02 1

摘要:下午四点半,市组织部的办公楼里飘着淡淡的墨香。李建国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后,手指捏着一支钢笔,笔尖悬在干部考察表上,眉头微微蹙着。桌角的搪瓷杯里泡着浓茶,杯身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褪了色,却是他从县委组织部带到市委的老物件,用了快二十年。

第一章 办公室的搪瓷杯与“土特产”

下午四点半,市组织部的办公楼里飘着淡淡的墨香。李建国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后,手指捏着一支钢笔,笔尖悬在干部考察表上,眉头微微蹙着。桌角的搪瓷杯里泡着浓茶,杯身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褪了色,却是他从县委组织部带到市委的老物件,用了快二十年。

“李部长,陈曦同志来了,说是汇报乡村振兴项目的进展。”办公室小张轻轻敲了敲门,探进头来。

李建国抬了抬眼,放下钢笔:“让她进来吧。”

门被推开,陈曦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藏青色西装套裙,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化着淡妆,看起来干练又精神。三十出头的年纪,在县区基层摸爬滚打了八年,去年才调到市农业农村局任项目科副科长,是局里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

“李部长,这是咱们市‘稻虾共作’项目的最新进展报告,您看看。”陈曦把一份厚厚的文件夹递过来,手指不经意间擦过李建国的指尖,又很快收了回去。

李建国接过文件夹,翻开看了起来。报告里的数据很详实:全市已推广“稻虾共作”面积8600亩,带动320户农户增收,平均每户年增收1.2万元,还附了农户签字的收益确认表和项目现场照片。他点点头,心里有了数——这个项目是陈曦牵头负责的,从调研到落地,她跑遍了十二个乡镇,光是驻村记录就写了三大本,确实下了苦功。

“做得不错,”李建国合上文件夹,语气平稳,“数据清晰,成效也明显。下一步要注意后续技术指导,别让农户因为管护不到位影响收益。”

“谢谢李部长肯定!”陈曦眼睛亮了亮,往前凑了半步,声音放软了些,“您放心,我们已经组建了技术专班,每个乡镇都派了驻点技术员。对了,我老家是水乡的,这次回去带了点新鲜的小龙虾,真空包装好的,放在您办公室门口的柜子里了,您晚上回去尝尝鲜。”

李建国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放下搪瓷杯,身体微微后靠,拉开了一点距离:“小陈,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不能收。组织上有规定,干部之间不能搞这些人情往来。项目做得好,是你的实绩,也是局里支持的结果,不用搞这些旁的。”

陈曦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自然,只是眼神里多了点委屈:“李部长,您别多想,就是自家产的东西,不值钱,就是想让您尝尝家乡的味道……”

“不管值不值钱,规矩不能破。”李建国打断她,语气没有缓和,“你把东西拿回去,要么分给科室的同事们尝尝。以后汇报工作,就谈工作,别搞这些有的没的。”

话说到这份上,陈曦再不好坚持。她捏了捏手心,点点头:“好的李部长,是我考虑不周,我这就去拿回去。”

陈曦走后,李建国拿起搪瓷杯喝了口茶,眉头还没舒展开。他在组织系统干了二十多年,见过不少想走“捷径”的干部,有的送钱,有的送物,有的甚至玩起“感情牌”。陈曦这情况,他有点拿不准——是真的年轻不懂规矩,还是故意暗示?

他翻出陈曦的干部档案,照片上的姑娘笑得青涩,履历很扎实:乡镇党政办科员、团委书记、扶贫办副主任,再到市农业农村局副科长,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在扶贫期间,负责的“光伏扶贫”项目还得了省里的表彰。按理说,这样的干部,应该知道靠实绩说话的道理。

“或许是真急了?”李建国心里嘀咕。最近市委正在酝酿一批中层干部提拔,市农业农村局有一个项目科科长的空缺,陈曦作为副科长,是热门人选之一。年轻人想进步,能理解,但用这种方式,就走偏了。

他拿起钢笔,在陈曦的考察表上写下“实绩突出,群众评价较好,但需加强纪律意识教育”,写完又觉得有点苛刻,想了想,把“但需”改成“建议”,才满意地放下笔。

第二章 加班夜的“顺路”与驻村记

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市组织部办公楼只剩下零星的灯光。李建国还在办公室整理干部民主测评结果,桌上的台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明天就要召开部务会,讨论中层干部提拔的初步人选,他得把每个人的测评情况、实绩材料都核对清楚。

“咚咚咚”,敲门声又响了。

“进来。”李建国头也没抬。

门开了,陈曦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脸上带着歉意:“李部长,不好意思打扰您加班,我刚在局里整理项目资料,听说您还在这儿,就想着过来请教个问题。”

李建国放下手里的材料,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什么问题?”

陈曦坐下,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的项目规划图:“是关于‘稻虾共作’二期的规划,我们想扩大到2万亩,但涉及到几个村的土地流转,有些农户有顾虑,您经验丰富,能不能给指点一下?”

李建国凑过去看了看图纸,指着其中两个村的位置:“这两个村之前搞过土地流转,有基础,你可以先从这里入手,让村干部带头,再组织农户去一期项目区实地参观,用实际收益说服他们。另外,要把流转合同的条款讲清楚,特别是收益分配,不能含糊。”

他讲得详细,陈曦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还在笔记本上记着。不知不觉过了半个多小时,李建国看了看表:“差不多了,你回去吧,太晚了不安全。”

陈曦合上笔记本,站起身,笑着说:“谢谢李部长,您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底了。对了,我开车来的,您家不是在园丁小区吗?我顺路,送您回去吧?”

李建国愣了一下,随即摆手:“不用了,我让司机小周来接我,他已经在楼下了。”

其实小周今天请假了,他本来打算自己打车回去。但陈曦这“顺路”,太刻意了——市农业农村局在城东,园丁小区在城西,根本不顺路。

陈曦的笑容又淡了点,却还是坚持:“李部长,您别麻烦小周了,我送您吧,也就十几分钟的路。”

“真不用,”李建国站起身,拿起外套,“我已经叫了车,马上就到。你赶紧回去,女孩子晚上一个人开车不安全。”

话说到这份上,陈曦没法再坚持。她看着李建国拿起公文包走向门口,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了上去:“李部长,那……关于这次提拔的事,我……”

李建国脚步顿住,转过身看着她,眼神严肃:“小陈,提拔的事,组织上有严格的程序,看的是实绩、群众评价和综合能力,不是靠谁送谁、谁接谁。你把项目做好,比什么都强。”

陈曦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声音有点发颤:“我知道了,李部长,我不会再提了。”

李建国没再多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楼道里的声控灯亮了又灭,他走得很慢,心里却在琢磨:陈曦这两次的“暗示”,一次比一次明显,到底是为什么?以她的实绩,只要正常推荐, chances很大,没必要搞这些小动作。

几天后,李建国借调研的名义,去了陈曦负责的“稻虾共作”项目区。他没提前通知陈曦,直接去了村里。

村口的稻田里,虾笼整齐地排列着,几个农户正在收虾,欢声笑语的。李建国走过去,跟一个老农聊了起来:“大爷,这稻虾共作,收益咋样?”

老农笑得合不拢嘴:“好!太好!以前种稻子,一亩地也就赚千把块,现在搞这个,一亩地能赚三千多!陈科长可是帮了大忙,去年冬天天寒,她在村里住了半个月,帮我们盖保温棚,手都冻裂了!”

旁边的村支书也凑过来说:“李部长,陈科长是真办实事。去年我们村有两户贫困户,她自己掏钱给买了虾苗,现在都脱贫了。她还在村里办了技术培训班,手把手教我们管护,比自家闺女还上心。”

李建国心里一动,又去了陈曦之前驻村的村委会。村委会的值班室里,还留着她的一张床铺,铺着洗得发白的床单,床头放着几本翻得卷边的农业技术书,还有一本驻村日记。他翻开日记,里面记满了每天的工作:“3月15日,帮张大爷修虾笼,解决漏水问题”“4月2日,组织农户去邻县考察,路上晕车,吃了片药接着走”“5月10日,女儿打电话哭,说想妈妈,心里不是滋味,等项目稳定了,一定多陪陪她”。

看到最后一句,李建国心里有点发酸。他之前只知道陈曦是个年轻干部,却不知道她还是个单亲妈妈,丈夫三年前因病去世,留下一个五岁的女儿,由外婆帮忙照顾。或许,她这么急着提拔,是想调到更稳定的岗位,有更多时间陪孩子?

他把日记放回原处,心里对陈曦的看法悄悄变了——之前觉得她是急功近利,现在看来,更多的是生活压力下的“急躁”。但即便如此,原则还是不能破,组织选拔干部,既要看实绩,也要看作风,不能因为同情就放宽标准。

第三章 部务会上的“争议”与实绩的分量

市委组织部的部务会开了一上午,气氛有点紧张。会议桌中间摆着厚厚的干部材料,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份初步推荐名单,市农业农村局项目科科长的位置,有三个人选:陈曦、局办公室主任王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刚。

“先说说项目科科长的人选吧,”部长张建军敲了敲桌子,“大家都谈谈看法。”

首先发言的是干部一科科长老周:“我推荐王磊。他在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干了五年,协调能力强,跟各个部门都熟,项目科需要跟乡镇、企业打交道,他的优势明显。”

“我不同意,”人才科科长刘敏反驳,“王磊协调能力是强,但项目经验不足。项目科科长需要懂技术、懂农村,陈曦在基层干了八年,‘稻虾共作’项目做得有声有色,群众评价高,更适合这个岗位。”

“陈曦是有实绩,但她年轻,才三十出头,能不能扛住压力?”老周皱着眉,“而且我听说,她最近跟李部长走得挺近,是不是有点……”

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会议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李建国。

李建国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放下杯子,语气平静:“关于陈曦同志,我得澄清一下。她确实找过我两次,一次送土特产,一次想顺路送我回家,都被我拒绝了。我也查过她的项目情况,‘稻虾共作’一期带动320户农户增收,二期规划也很扎实,驻村期间的群众评价很好,村支书和农户都反映她办实事、能吃苦。”

他顿了顿,翻开陈曦的实绩材料:“这里有组数据,陈曦同志负责的项目,两年内累计带动脱贫户87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56人,获得省级农业项目表彰1次,市级表彰2次。相比之下,王磊同志虽然协调能力强,但没有独立负责过大型农业项目;赵刚同志经验丰富,但近三年没有突出实绩。”

“至于年龄,”李建国继续说,“三十出头正是干事创业的年纪,只要能力够、实绩硬,就应该给机会。我们选拔干部,不能搞论资排辈,更不能凭‘传闻’下结论,要靠数据说话、靠群众口碑说话。”

他的话很实在,有理有据。会议室里的气氛缓和下来,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几位副部长也纷纷表态:“李部长说得对,实绩是硬指标,陈曦的成绩摆在那儿,应该推荐她。”“我也同意,年轻干部需要培养,陈曦是个好苗子。”

张部长最后拍板:“那就定陈曦吧。后续要加强对她的跟踪培养,提醒她注意工作方法,戒骄戒躁。”

散会后,李建国留在办公室,看着推荐名单上陈曦的名字,心里却还是有点不踏实。他知道,自己是按原则办事,凭实绩推荐,但难免会有人说闲话——毕竟陈曦之前有过“暗示”的行为,现在又被推荐提拔,会不会让人觉得是“暗箱操作”?

他想了想,拿起电话,打给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党组书记老杨:“杨书记,关于陈曦同志提拔项目科科长的事,我跟你说一下……”他把部务会的讨论情况、陈曦的实绩,还有自己拒绝陈曦的两次情况都跟老杨说了,“你那边多关注一下,有什么情况及时跟我沟通。”

老杨在电话里笑了:“李部长,你放心,陈曦这孩子我了解,就是性子急了点,没坏心眼。她单亲妈妈不容易,想进步也是为了更好地干事,不是为了当官。我会跟局里的同志解释清楚,不会让她受委屈。”

挂了电话,李建国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他拿起搪瓷杯,喝了口浓茶,心里琢磨:等名单公示后,得找陈曦谈一次,好好跟她说说,让她明白,靠实绩得来的提拔,才坐得稳、走得远。

第四章 公示期的“举报信”与基层的真相

提拔名单在市委官网公示的第二天,李建国就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信里写着:“市农业农村局陈曦靠不正当手段获取提拔,多次向组织部李建国部长送礼、套近乎,请求组织调查,撤销其提拔资格。”

信写得很笼统,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只有空泛的指控。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组织工作讲究“零差错”,任何举报都要认真核查,否则会影响组织的公信力。

张部长把李建国叫到办公室:“这封举报信,你怎么看?”

“我建议成立核查组,去市农业农村局和陈曦负责的项目区实地调查,”李建国语气坚定,“一方面核实举报内容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了解陈曦的实际表现,给组织和她本人一个交代。”

张部长点头:“就按你说的办,你牵头负责核查组,务必客观公正。”

核查组一行三人,李建国任组长,带着干部二科的小李和纪检组的老王,先去了市农业农村局。他们找了局里的班子成员、项目科的同事,还有陈曦之前的分管领导,一对一谈话。

“陈曦送过礼?没有的事,”项目科的老郑摆摆手,“她平时一门心思扑在项目上,下班就回家陪孩子,哪有时间搞这些?上次她给李部长送小龙虾,还是我跟她一起去的,李部长当场就退回来了,她回来还跟我吐槽,说自己太冒失,不懂规矩。”

分管副局长也说:“陈曦这孩子,就是性子急,想把工作做好,也想多照顾孩子。她之前跟我提过,想调到离家近点的岗位,不是为了当官,是想每天能陪女儿吃饭、辅导作业。”

从局里出来,核查组又去了陈曦负责的“稻虾共作”项目区。他们随机走访了二十多户农户,没提前通知村支书,直接进村入户。

“陈科长是好人啊!”农户张桂兰拉着李建国的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去年我老伴生病,家里没钱买虾苗,陈科长知道了,自己掏了两千块钱给我,还帮我申请了低保。现在我老伴好了,家里也脱贫了,她就是我们家的恩人!”

另一个农户李大海拿出手机,翻出照片给他们看:“这是去年冬天,陈科长在村里住,帮我们盖保温棚,手冻得通红,还跟我们一起吃红薯稀饭。这样的干部,怎么可能靠不正当手段提拔?”

核查组还去了陈曦的家里。她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两室一厅的房子,装修很简单,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女儿的奖状。陈曦的母亲在家带孩子,看到他们来,有点紧张:“陈曦这孩子,是不是犯什么错了?她每天早出晚归,都是为了工作,没做过坏事啊。”

李建国连忙解释:“阿姨,您别担心,我们就是来了解情况,陈曦同志表现很好,群众评价很高。”

从陈曦家出来,小李小声跟李建国说:“李部长,看来举报信是假的,陈曦同志确实是靠实绩说话,之前的‘暗示’,可能就是她太急了,方式不对。”

老王也点头:“是啊,这样的干部,要是因为一封匿名举报信受影响,就太可惜了。”

李建国心里有了底。回到组织部,他连夜写了核查报告,详细记录了调查过程、农户和同事的证言,最后结论是:“举报内容不实,陈曦同志实绩突出,群众评价良好,符合提拔条件,建议维持原提拔决定。”

报告递上去后,张部长很快批了字:“同意核查结论,按原计划履行提拔程序。”

公示期结束那天,李建国给陈曦打了个电话:“陈曦同志,公示期结束了,没有异议,下一步就准备办理任职手续。明天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咱们谈谈上任后的工作。”

电话那头,陈曦的声音有点哽咽:“谢谢李部长,谢谢您相信我……之前是我太急躁,给您添麻烦了,我以后一定改正。”

李建国笑了笑:“知道错就好,明天过来,咱们好好聊聊工作。”

挂了电话,李建国拿起搪瓷杯,喝了口茶。窗外的夕阳照进来,把办公室染成了暖黄色。他心里很踏实——组织工作,就是要坚守原则,既要拒绝不正当的“人情”,也要保护真正有实绩、有担当的干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好干部安心干事,让组织的公信力真正扎根在群众心里。

第五章 任职谈话与“成长的代价”

陈曦来组织部那天,穿了一身新的藏青色西装,头发梳得更整齐了,只是眼神里少了之前的急切,多了点沉稳。她走进李建国的办公室,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李部长,您好。”

李建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别紧张。”

陈曦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腰杆挺得笔直。李建国看着她,想起第一次见她时,她送小龙虾被拒绝的窘迫,心里有点感慨:“这次提拔,是组织对你实绩的认可,也是对你的信任。项目科科长的担子不轻,既要管好现有项目,还要推进二期建设,你有什么想法?”

陈曦定了定神,打开笔记本:“李部长,我计划上任后,先组织一次项目复盘,总结一期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土地流转和技术管护方面的问题;然后重点推进二期的土地流转,争取下个月完成签约,秋收前把虾苗投下去;另外,我想在项目区建一个‘田间学校’,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来讲课,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

她讲得条理清晰,有具体的时间节点和措施,看得出来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李建国点点头:“思路很清晰,关键是要落实。基层工作,不能只靠热情,还要有耐心,遇到农户不理解,要多解释、多沟通,不能急功近利。”

“我记住了,李部长。”陈曦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又抬起头,眼神诚恳,“之前我两次给您添麻烦,特别是想送您回家那次,是我太急躁了,以为这样能让您多关注我,现在想想,真的很幼稚。谢谢您当时拒绝我,要是您当时没拒绝,我可能还会犯更多错。”

李建国笑了:“知道错就好,年轻干部想进步,是好事,但要走正路。靠实绩说话,靠群众口碑说话,比什么都强。你是单亲妈妈,照顾孩子不容易,但不能把生活的压力变成工作上的‘捷径’,那样既对不起组织,也对不起自己的努力。”

“我明白,”陈曦的眼睛有点红,“之前我女儿总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总不回家陪我?’我心里着急,想调到离家近点的岗位,想有更多时间陪她,就有点急功近利了。现在我想通了,只要把工作做好,组织会看到我的努力,也会理解我的难处。”

李建国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农村干部工作手册》,递给她:“这本书是我当年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时,老领导送我的,里面记了很多基层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你拿去看看,或许能帮到你。”

陈曦接过手册,双手紧紧攥着,眼眶更红了:“谢谢李部长,我一定好好看,好好干,不辜负您和组织的信任。”

李建国站起身:“好了,回去准备一下,下周正式上任。记住,项目科科长不是‘官’,是服务农户的‘服务员’,多往田间跑,多听群众说,比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更重要。”

“是!李部长!”陈曦站起身,又行了个礼,转身走出了办公室。

看着她的背影,李建国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茶。杯身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老领导跟他说的话:“组织工作,就像种庄稼,要选好种子(好干部),施好肥(培养),除好草(监督),才能长出好庄稼(好业绩)。”

陈曦的成长,或许就是“选种”和“除草”的过程——她有成为好干部的“底子”(实绩),但也长了点“杂草”(急躁的心态、不当的方式),组织做的,就是帮她把“杂草”除掉,让她在正确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几天后,陈曦正式就任市农业农村局项目科科长。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科室的同事去项目区,跟农户一起收虾、整理台账。村支书给李建国打了个电话,笑着说:“李部长,陈科长现在更踏实了,每天都在田里转,农户们都跟她更亲了!”

李建国听着电话里的笑声,心里很踏实。他知道,这只是陈曦成长的开始,未来她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她坚守初心,靠实绩说话,就一定能成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而他自己,也会继续坚守组织工作的原则,拒绝不正当的“人情”,保护真正的好干部,让组织的“选种”之路,始终扎根在实绩的土壤里,扎根在群众的期盼里。办公室的搪瓷杯里,浓茶依旧飘香,“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愈发坚定。

第六章 田间的“答卷”与“传承的初心”

陈曦上任半年后,李建国又去了“稻虾共作”项目区。这次不是核查,而是常规的干部跟踪考察。他没提前通知陈曦,直接去了二期项目区的田间。

正是盛夏,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稻田里的水泛着光。陈曦穿着一身迷彩服,戴着草帽,正蹲在田里,手把手教农户怎么辨别虾苗的健康状况。她的脸上沾了泥点,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却笑得很开心。

“陈科长,这虾苗要是浮在水面上,是不是就不行了?”农户王大叔指着水里的几只虾苗,有点着急。

陈曦站起身,擦了擦汗:“王大叔,别着急,浮在水面上不一定是坏的,你看这虾苗的须子,要是还能动,就没问题;要是须子耷拉着,才是病了。”她拿起一个虾笼,打开给王大叔看,“你看这里面的虾,都是活蹦乱跳的,说明咱们的水质和饲料都没问题。”

李建国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心里很欣慰。他走过去,笑着说:“陈科长,看来你这半年没少下功夫啊。”

陈曦看到他,有点惊讶,随即笑了:“李部长,您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接您。”

“不用接,我就是来看看,”李建国蹲下来,看着田里的虾苗,“二期进展怎么样?”

“挺好的,”陈曦翻开手里的台账,“二期已经完成1.8万亩的土地流转,投了800万尾虾苗,预计今年秋收后,能带动600户农户增收,每户至少能多赚1.5万元。‘田间学校’也办起来了,每个月请专家来讲两次课,农户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少。”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我们还跟市里的超市签了直供协议,以后农户的虾不用愁卖了,价格还能高两成。”

李建国看着台账上的数据,又看了看农户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有了数:“不错,干得很扎实。群众的评价怎么样?”

“您问问王大叔就知道了,”陈曦笑着指了指旁边的王大叔。

王大叔赶紧说:“李部长,陈科长是好干部!之前我对土地流转有顾虑,她来我家谈了三次,还带我去一期看收益,现在我家两亩地,光靠稻虾共作,一年就能赚六千多,比以前种稻子强多了!”

李建国站起身,拍了拍陈曦的肩膀:“继续加油,别骄傲。基层工作,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答卷,你这张答卷,现在看来是合格的,但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拿满分。”

“我会的,李部长!”陈曦的眼神更坚定了。

从项目区回来,李建国去了市农业农村局,跟杨书记聊了聊陈曦的表现。杨书记笑着说:“现在局里没人不佩服陈曦的,她不仅项目做得好,还把科室的氛围带得很好,年轻干部都愿意跟她学。上次评选‘优秀科室’,项目科全票通过。”

李建国点点头:“这就好。年轻干部,不仅要自己能干,还要能带队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离开农业农村局时,陈曦送他到楼下。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李建国:“李部长,这是我这半年的工作笔记,里面记了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还有农户的建议,您帮我看看,给我提提意见。”

李建国接过笔记本,翻开看了看,里面的字迹工整,每一页都记满了,还有不少用红笔标注的重点。他笑着说:“不用给我看,这是你的‘成长笔记’,比什么都珍贵。你自己好好总结,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少走弯路。”

陈曦点点头:“我记住了。李部长,谢谢您当初没放弃我,要是您当时因为我的错误否定我,我可能就真的走偏了。”

李建国摆摆手:“不是我没放弃你,是你的实绩没放弃你。组织选拔干部,看的是你的能力和担当,不是你的一次错误。只要你走正路、干实事,组织永远会给你机会。”

车开远了,李建国从后视镜里看到陈曦还站在楼下,向他挥手。他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茶,心里很感慨。这些年,他拒绝过不少“人情”,也推荐过不少像陈曦这样的好干部。组织工作,就像在“大浪淘沙”,要把真正有实绩、有担当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想走“捷径”的人挡在门外。

回到组织部,李建国把陈曦的跟踪考察报告写好,在“综合评价”里写道:“陈曦同志任职以来,工作扎实,实绩突出,群众评价优秀,具备较强的担当精神和领导能力,建议继续重点培养。”

写完报告,他拿起桌上的《组织工作条例》,翻到“干部选拔任用”那一章,里面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十二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老领导教他的第一句话:“组织干部,要守住‘公心’,把好‘关口’,让好干部真正有舞台,让组织的信任真正有分量。”

这么多年,他一直记着这句话,也一直这么做着。拒绝陈曦的“暗示”,是守住“公心”;推荐陈曦的实绩,是把好“关口”。而陈曦的成长,就是对这份“公心”和“关口”最好的回报。

窗外的夜色渐浓,组织部的办公楼里还有不少灯光。李建国知道,还有很多像陈曦这样的好干部,正在基层的岗位上默默干事;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组织干部,正在坚守原则,为好干部搭建舞台。

他拿起搪瓷杯,喝了最后一口茶,杯身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在夜色里依旧清晰。这不仅是一个搪瓷杯的印记,更是一代又一代组织干部的初心——为党选贤任能,为群众办实事,让每一个好干部都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绽放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份组织的信任,都能真正扎根在群众的幸福里。

来源:高贵海燕XZW8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