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妇女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的重要主张。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消除针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
2015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妇女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的重要主张。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消除针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围绕习近平主席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
彰显党和国家实现男女平等的坚定意志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郭晔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两次重要讲话,均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对“偏见、歧视、暴力”等不文明现象甚至侵犯人权行为的“零容忍”的鲜明态度,以及履行反“偏见、歧视和暴力”的国家责任和社会道义的坚定决心。
郭晔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消除针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满足广大妇女群众对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方面。
回望 1995 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提出的“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立法、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亦是这一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与践行者。同时,郭晔认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各国各地区妇女发展水平仍然不平衡,……社会对妇女潜能、才干、贡献的认识仍然不充分。
如何让“纸面上的平等”真正转化为“行动中的平等”?郭晔认为,关键在于将“男女平等”贯穿于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链条,不仅要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还要以强有力的司法执法机制推进法律落实,以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为妇女平等参与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扫清障碍、营造环境。
“消除‘偏见、歧视和暴力’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都坚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郭晔说。
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生态
“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是推动性别平等的深层课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琴关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出了一套成效显著的“组合拳”。
她列举道,首先,是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机关、学校、企业、城乡社区、家庭等。在大中小学教育的教材规划、教材管理办法及相关课程教材指南中纳入男女平等内容;其次是媒体监管的不断强化。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强调,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空间的专项治理。中央网信办连续多年开展“清朗·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在算法设计等环节“防止产生性别歧视”,为妇女营造更安全的数字空间。
“如今,这些实践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妇女成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主体力量。”王琴介绍,据统计,国家文化英才工程文化英才项目入选人员中,妇女占45.2%;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从业人员中,女职工占43.14%。
“这些成绩背后,是女性在文化发展中的深层参与与主动担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同频共振的生动体现。”王琴说。
让男女平等从“共识”变为“行动自觉”
“实现‘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多维度协同发力。”
王琴建议,在制度层面,要持续深化法规政策的性别平等评估,完善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体系;在经济领域,要着力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支持妇女在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文化领域,要推动构建平等包容的社会文化,推动妇女更多参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在政治参与领域,要采取更有效措施提升各级决策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保障妇女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家庭领域,要通过完善育儿假等服务,减轻女性的无偿照料负担,推动家庭成员共担责任。同时,还要坚决打击针对妇女的暴力,完善预防、救助、惩处一体化工作机制。
郭晔建议,要细化和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男女平等意识,培育尊重和关爱妇女的社会风尚,要以“男性女性携手并进”理念凝聚社会共识,以开放合作的胸怀加强国际妇女事业的交流互鉴。
“推进性别平等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法治保障、政策引导、文化培育和社会协同,久久为功,才能使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价值标准。”王琴说。
来源 |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编辑 | 李晓霞
2025年
《山西妇女报》《生活潮》
来源:山西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