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欢迎回到《熊玲谈心理》。今天,我们来聊一段很多人听过、却很少真正“听懂”的话。
放下执念,人生反而更清晰。村上春树教你如何与时间和解。
大家好,欢迎回到《熊玲谈心理》。今天,我们来聊一段很多人听过、却很少真正“听懂”的话。
村上春树说:
“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于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初听,这句话像是一种温柔的安慰。
细想,它其实是一种成熟后的“时间观”——一种和焦虑、后悔、期待、失落,都和解的姿态。
如果你最近常常觉得:
明明很努力,却总是焦虑;
明明在当下,却心早跑去未来;
明明走出来了,却总在回头看——
那你一定要听完今天这期。
因为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怎样被“时间的幻觉”困住,又该如何走出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晚上想早点睡,但一躺下就开始“重播人生”:
“今天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
“刚才那句话会不会被误会?”
“要是当时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这种“事后复盘式焦虑”,其实是我们太想控制一切的表现。
我们害怕错误,害怕失去掌控感,于是拼命回头看,仿佛能找到一个“后悔药”。
但你会发现,越是纠结当下,就越容易陷进那种无声的内耗。
村上春树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写过一句话: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句话可以套用到我们的生活上:
遗憾,也不是幸福的对立面,而是人生的一部分。
你现在觉得难堪、失败、后悔的那个“当下”,
未来的你再回头看时,会发现它曾经有多么重要——
因为正是它,让你从此学会了温柔,也学会了成长。
我有个来访者小黎,大学毕业那年,第一份工作被裁。
那是她的梦想公司,她拼命了两年,结果被一句“公司结构调整”打包送走。
她整整三个月不出门,天天刷招聘信息,焦虑到掉头发。
她说:“我好像浪费了两年,现在什么都没了。”
可命运总喜欢在“最没出息的阶段”,悄悄种下一颗改变的种子。
后来她闲着没事,就开始帮朋友改简历、教别人怎么面试,
慢慢地,她成了圈子里人人请教的“简历达人”。
再后来,她自己开了一个职业咨询公众号,如今已经有几十万粉丝。
有读者留言说:“你的经历,让我不再害怕被裁。”
她那天跟我说:“如果没有当初那场崩溃,我可能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自我价值。”
这就是村上说的“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风景已经不同了。”
有些痛,必须亲自走一遍,风景才会变得清晰。
只有穿过雨,你才知道,阳光原来不是理所当然。
我们为什么总是害怕未来?
因为未来是“未知”的,而未知意味着——我控制不了。
村上春树的作品里,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就是“时间的流动”。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主人公说:
“过去的事情无法忘记,它们会像影子一样跟着你。”
但真正的关键不在“影子”,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转身,
看见太阳还在那里照着。
未来其实不是“看不见”,
而是我们总想提前“计算”出结果。
我们用焦虑来填补不确定感,
以为这样就能避免风险。
但实际上,焦虑从来没有让未来更好过,
它只是让我们在还没开始前,就先累了。
有一句心理学的经典表达:
“99%的担忧,从未真正发生。”
未来的事,不需要被你担心,只需要被你准备。
时间的流动:你已经不是“当初的你”了
村上春树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的温柔不是“逃避现实”的温柔,
而是一种“理解时间”的温柔。
他提醒我们:当下和未来,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你今天的选择,正在慢慢塑造明天的样子;
而明天的你,也终将回过头,感谢今天“没放弃的自己”。
很多人以为“成长”是某个瞬间突然开悟。
其实不是。
成长往往是——
你经历过一些事,哭过、崩溃过、后悔过;
然后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那种“风景改变”的时刻,往往不是某种仪式感的顿悟,
而是一种默默的蜕变。
比如你不再急着回复一条信息;
不再因为别人不喜欢你而失眠;
也不再因为生活没按剧本走而愤怒。
那一刻,你就开始理解村上这句话的含义——
你不再纠结当下,也不再惧怕未来,
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在流动,而你也在变得更好。
有个日本读者曾在采访中讲过自己的故事。
她年轻时想当画家,但十年都没能出名。
直到三十五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她突然意识到人生的短暂。
她不再逼自己“要成功”,而是每天只画一幅“给爸爸看的画”。
没想到,这组画后来被出版社看中出版,
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她说:“以前我画画是为了证明自己,后来只是想表达爱。”
那一年,她的作品终于被人看见了。
很多时候,命运不会马上给你结果,
但它会在你放下焦虑的那一刻,
让幸福悄悄绕个弯回来。
人生,其实是“流动的意义”
村上的很多小说,其实都是“流动的寓言”——
人物在漂泊、走失、寻找,
但从未真正“找到”。
因为他想说的不是“找到答案”,
而是“在流动中理解自己”。
人生最怕的,不是走得慢,
而是停在原地,反复纠结“是不是走错了路”。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
人生从来没有标准路线,只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你现在的位置,也许并不光鲜,
但只要你继续前行,就不会永远困在这里。
这让我想起《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的那句名言:
“痛苦是难免的,受苦是可以选择的。”
你不能避免风雨,但你可以选择不被风雨打垮。
为什么“纠结”和“焦虑”让我们失去生命感?
心理学家艾伦·拉金说过,
人类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时间的错位感”。
我们总是活在“不是此刻”的地方:
身体在现在,思绪在过去;
目标在未来,灵魂在焦虑。
而幸福感,恰恰来自“此时此刻”的专注。
你有没有注意到,
当你真的沉浸在某件事情里,比如画画、跑步、看电影、和朋友聊天,
那一刻你不会想过去,也不会怕未来。
你只是“在”,这就是“心流”。
村上春树是“心流”的代表人物。
他每天坚持跑步、写作,生活极其规律。
他不是因为无欲无求,而是深知:
焦虑无法创造价值,专注才能改变风景。
如何“活在流动里”:三个实用方法
1. 记录,而不是纠结
每天写一句“今天的小发现”,
哪怕只是“今天的咖啡比昨天香”。
你会发现,当你记录生活,而不是评判生活,
焦虑会慢慢消退。
2.给未来“有限度的期待”
未来值得期待,但别强行规划。
你可以为一年后设一个大方向,比如“让自己更健康”,
但别让“没实现”成为自责的理由。
未来从来不欠你完美,只欠你尝试。
3.学会告别旧的自己
当你经历一些事情后,
不要害怕“我变了”。
变,就是成长。
过去的你是桥梁,不是牢笼。
风景已经不同,就该换种走法。
村上春树这句话的美,在于它既温柔又坚定。
它不是让你逃避当下、忽略未来,
而是让你相信——
时间有它的节奏,而人生有它的自愈力。
你不必急着让一切都有答案。
只要你继续走,哪怕慢一点,
风景自然会改变。
就像跑步的人不会问:“什么时候到终点?”
他只会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迈。
而当你走着走着,某一天忽然发现:
阳光依旧,风景新鲜,
你已经从那个焦虑的自己,变成了温柔的自己。
人生最动人的风景,
往往不是“换了一个地方”,
而是“换了一个心境”。
当你不再纠结当下,也不再害怕未来,
你就会发现——
时间其实一直站在你这边。
来源:熊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