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锤定音!土地承包再续30年不重分,农民为啥笑得合不拢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00:22 1

摘要:秋收刚忙完,河北邯郸的老张就被村里大喇叭喊住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承包地不打乱重分!”听着政策播报,老张攥着锄头的手都紧了几分——他家承包的8亩地刚换了滴灌设备,这下可算彻底踏实了。这则从中央传来的消息,短短几句,却像颗“定心丸”,让全国几亿

秋收刚忙完,河北邯郸的老张就被村里大喇叭喊住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承包地不打乱重分!”听着政策播报,老张攥着锄头的手都紧了几分——他家承包的8亩地刚换了滴灌设备,这下可算彻底踏实了。这则从中央传来的消息,短短几句,却像颗“定心丸”,让全国几亿农民心里都有了底。

这次政策定调,核心就三句话:承包关系稳如泰山,已分土地雷打不动,特殊调整得按规矩来。简单来说,就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直接续30年,手里的承包地该咋种还咋种,不能因为人口增减、村集体换届就随便调地。农业农村部专家打了个比方:“就像给土地承包权上了把‘永久锁’,钥匙牢牢攥在农民手里。”

对种粮大户来说,这政策就是“敢投钱”的底气。山东寿光的李大姐流转了120亩地种蔬菜,前两年建智能温室花了80多万,心里总犯嘀咕:万一承包期到了地被收回去,这些投入不都打水漂了?现在政策一落地,她直接和农户续签了15年流转合同,还准备再上一套物联网监测设备。“有这30年保障,再投200万扩建都敢!”李大姐算账时眼里直冒光,“种大棚最怕折腾,地稳了,收益才能稳。”

“不得打乱重分”的要求,更是解开了农村多年的“疙瘩”。河南某村支书老李掰着指头数:“前几年为调地,一年要处理二三十起纠纷。有人添了孩子想分地,有人户口迁走不愿退,吵得面红耳赤。”现在政策明确,除非整户消亡、土地被征收等特殊情况,承包地一概不动。就算真要调整,也得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还得报乡镇政府批准。上个月,村里用收回的2亩五保户土地分给3户缺地家庭,全程公开透明,再没人闹意见。

这政策不光稳住了种地的人,也给进城农民留了条“退路”。在北京送外卖的小张,老家在安徽农村,前两年把户口迁到了城里,一直担心家里的5亩地被收回。“现在好了,村里通知说,只要户里还有人在,地就还是咱家的。”小张盘算着,准备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多几千元租金,“城里干不动了,回老家还有地种,心里踏实多了。”

土地稳了,农业发展的“活水”也来了。江苏某家庭农场主老周流转了300亩地种水稻,以前因为承包期不稳定,不敢大规模投入。如今他一口气买了两台无人驾驶插秧机,还和银行谈妥了经营权抵押贷款。“有长期稳定的土地,金融机构才愿意放贷。”老周算了笔账,机械化作业后,每亩地成本能降150元,产量还能提高10%。数据显示,政策发布后,多地土地流转合同期限明显延长,农业贷款申请量也增长了两成多。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新增人口没地咋办?”其实政策早有考虑。对于确实缺地的农户,村集体可通过预留的机动地、复垦地、依法收回的土地进行调节;实在没地的,还能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进行补偿。浙江某村就用这种办法,给12户无地家庭每户每年发放1500元补贴,还优先安排他们到村办合作社务工。

在农村的微信群里,这几天全是讨论政策的消息。有人晒出和合作社新签的流转合同,有人打听农机补贴政策,还有人谋划着明年改种经济作物。但也有村民担心:“30年这么长,万一中间政策变了咋办?”农业农村部专门回应: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是既定方针,不仅写进了中央文件,还会通过法律保障落实,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这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真能彻底激活农村土地活力吗?缺地农民的权益又该如何更精准保障?当越来越多资本下乡,如何避免“非粮化”“非农化”风险? 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在政策落地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来源:এ💞淡然一笑⁵²⁰এ

相关推荐